EN

CAFA講座丨董梅:憑詩問道——從古典文學看中國文化中的情感、美感與人

時間: 2016.11.21

2016年11月15日晚,由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會主辦的“直面名師”系列講座之《憑詩問道---從古典文學看中國文化中的情感、美感與人》在學院5號樓A110舉行,主講人是深受美院人喜愛的漢語言文學專家、人文學院副教授董梅女士。

何為“憑詩問道”

董梅首先就“憑詩問道”的主命題做出了簡短解釋,借由《庖丁解?!分锈叶⑼琅_@件本是殘忍之事卻做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產生出舞蹈、音樂之節(jié)奏美感,問其緣由進而解釋“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屠?!弊兂赦叶 靶味稀钡摹皢柕馈敝e。那么,“憑詩問道——詩、文學便是我‘問道’的路徑、法門”那為何種道呢,董梅補充道“我希望由此來追尋更為本質的中國文化的內在含義”,而這個過程則是終其一生?!皬墓诺湮膶W看中國文化中的情感、美感與人”是具體的角度,她圍繞“中國文化的理想是什么”、“在其范圍能夠生成的人格與藝術又是怎樣的”“何謂五層高樓境界”等問題與聽眾分享了豐富的、精彩的文學素材。

“文學是借以文字來表達人類情感及思考的,這一思考區(qū)別于哲學的純理性思考,而是屬于生命的情感、思考、經(jīng)驗、感悟活動?!倍袊膶W就是以“漢語言”和“漢字”來表達的藝術形式,所屬族群涵蓋了地域概念、時間概念上的國人,在這些形式中,“詩”當屬最高成就。

我們應該做一個善感而不多愁的人

董梅接著闡述了題中“感”與“情”二字的相關概念,這兩個時常同被提及,實為相互獨立的語詞內涵豐富而細膩。感,可有感動、感慨、感想等詞。她以《易經(jīng)》中的“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解釋了五感“眼、耳、鼻、舌、身”是作為通外界“色、身、香、味、觸”的橋梁和渠道之用,外界入心,心有所觸,進而“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情”不同于感,可有情緒、情操、情懷,它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種屬性?!抖Y記》所言人而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是為我們生命的稟賦。

她舉以南朝鐘嶸《詩品序》來解釋這個概念:“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詩歌描述的外在物之變化對人的內在心起到了影響,因此“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萬物之情便由此體現(xiàn),有感而發(fā)。外界之物對我們內心的作用即經(jīng)表達之后寄托于某種形式,若是寄托于色彩和線條則成繪畫,寄托于音符和旋律則成音樂,寄托于文字則成詩歌。

董梅笑談曾因是身份為女性所以研究古典文學被貼上“多愁善感”之標簽的事情,她則表示,一個個體生命與外部世界的連接如果能夠保持健康連接,即在這種“見真色”、“聞真聲”的明朗、強健的狀態(tài)中構建起的強大內心是不易被打垮的,是有著“源源不息的心理源泉的人”?,“我們應該做一個善感而不多愁的人”。
隨即列舉了例如《世說新語》中評論早慧之人王戎的“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吾輩”、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的“萬物皆有情”、歐陽修《玉樓春》“樽前你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非關風與月”等,來解釋“敏于感而富于情”這一概念。

中國文化理想能成就的人之“五層高樓”

那么,中國的文化理想所能夠成就的人是處于什么樣的一種境界和狀態(tài)呢?董梅以帶領聽眾登“五層高樓”的形式給出了答案。作為一個健康的生命,自我的“敏于感而富于情”,同時重視他人的感情、能夠搭建起與外部事物廣大的連接,而非“手足痿痹為不仁”、隔絕于他人、外部和萬物是為第一二層樓。“敏于感而富于情”的合二為一是我們所應具備的感情,在此基礎上不失為一個豐富飽滿的生命,不失為有一顆富于生氣的心靈,一個有生趣的生命個體。遂列舉秦觀《木蘭花慢》描寫秋色之句“紅凋岸蓼,翠減汀萍”來理解詩人“憑高正千嶂黯,便無情到此也銷魂。江月知人念遠,上樓來照黃昏?!钡那楦斜磉_。

第三層樓,“才情欲其高,是大才子莫做小文人,要做大才子大文人?!眲t是人突破、超越小我的寓于群體之中的“正于性”?!靶浴蹦藦V于情的一個觀念,具有普遍特征。董梅分享了她自身很喜歡的一首溫暖小詩來為我們講解了第三層的含義:?“遲日江山麗,春城花草下,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為日光籠罩的山色、撫摸在肌膚上的風、空中呢喃的燕子、沙岸柔軟的河泥等等所的聲色相觸都被籠罩在一“暖”字之中,詩的背景作于安史之亂后入蜀居草堂的春天。杜甫的詩將自己已然水深火熱的苦難排除在外,傳遞出遠超越“小我”的情懷——何謂“詩圣”,就是生命價值觀與其藝術風格之高度合一,梁啟超評價這類詩人實為“情圣”——他們的生命本性就是追隨太陽的“物性故難奪”,是廣含蒼生之念的。

“知古今,會于意”是第四層樓,它包含了故國“神游”、精神血統(tǒng)構建之含義,能否以自己的位置建立起由古而今的歷史觀坐標軸是這層探討的問題。劉勰《文心雕龍》中“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描述的乃此道理。

“古往今來”、“貫通古今”這類詞語都是古今通流、而非斷流關系的體現(xiàn),是所謂“陽光之下,并無新事”。生命與生命相連,以文字這個船與槳作為工具,使你在歷史長河中與另外一個生命愈合,是為會于意。?“縱橫詩筆見高情,何物能澆快壘平?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痹脝栔娒枋龅木褪沁@種“在生命上下是有一個與你相通的靈魂,是何等之樂事,還有什么好壘平(痛楚)的呢?!倍逢U述道。
再建立了時空觀、宇宙觀之后,我們來到第五層的“生死觀”。董梅重點列舉了“內心圓滿而平靜之人”陶淵明的詩以作為解?!斑~邁時運,穆穆良朝,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冬去而春來,一切是流轉的,在這樣的流轉之中,沒有一個時刻不是“良朝”(好的時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南山與人互見為悠然,物與人之間是有情的,人永遠不會失去自然。

“我曾嘗試過與自然對話,如果那個時候真正有所感的話,自己是隨之而在的,語言成為雜質,更多的是在于一種無言的交流??鬃诱f“我欲無言”,我感受到無言之可貴?!倍贩窒砥鹱约号c自然相處的狀態(tài)。她借用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立,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來詮釋?“從不變的角度來看,物與我皆無盡也,我們此刻便是永恒。徹底超越了生命存在的時空局限性,使生命獲得無限”的道理。

那么,再弄清五層高樓后又該如何下樓呢?我們不能停在空中樓閣里,只與大道對話,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蘇東坡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覀冞€要伺機而下,在切實的行動中體會”。

煩惱是種子,智慧是萌芽?!盁廊舯M,佛從心出”相反來說,你遭遇了多大的煩惱,就會催生多大的智慧,“腐朽若盡,香從樹出;樹外有香,既是他香”,董梅最后做出總結“儒家解決人與社會的關系、忠恕等社會性問題;道家的自然觀講究個人心靈處之,人的內心宇宙與外部廣大宇宙乃一體;而佛家進駐后填補了本土哲學重生而輕死的空白,做了一個補充?!彼堰@三家稱為“三足鼎立”,也是締造國“人”和藝術的精華,提倡我們鑒古至今也要知未來,就可以生成什么樣的人格的研究,愿與同學繼續(xù)以“致廣大而盡精微”地方式來繼續(xù)討論。

文/張譯之
圖/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