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講座|詞與線:漢?密爾頓的空間裝置

時間: 2016.3.28

2016年3月25日晚,“詞與線:漢?密爾頓的空間裝置”講座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漢?密爾頓是美國知名裝置藝術家,作品以其大型多媒體裝置、公共計劃和行為藝術合作項目著稱。她密切關注語言、書寫和演說,常將文本和聲音置于創(chuàng)作觸覺與隱喻的核心位置。她的多件作品被在博物館、雙年展震撼展出,并于2014年獲得美國政府給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獎項“美國國家藝術勛章”。漢?密爾頓的講座由中央美院徐冰教授與國家“千人計劃”項目文化藝術人才陳小文教授聯(lián)袂主持。

徐冰首先回憶了與漢?密爾頓在美國的相識,當年在紐約的當代藝術中漢?密爾頓的一件作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地面鋪滿馬鬃,中間有一個桌子,一個身著白襯衫的女孩在用一個小烙鐵燙書上的字。這在當時的藝術圈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作品。漢?密爾頓特別善于用特殊的材料,令其與空間發(fā)生一種關系,她在裝置語匯、空間的拓展,對國際當代藝術尤其是裝置領域有諸多啟示性的貢獻。陳小文教授繼續(xù)介紹到,漢?密爾頓的作品是用身體來體驗而不是靠大腦去解讀,正如她自己提到的一點:我們用我們的感知、我們的身體來認識這個社會,來了解藝術,來彼此交流。

漢?密爾頓主要以幾件重要作品為線索,講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思路觀念。她首先談到了自己最早的一件作品,完成于研究生時期,是她本人身著一件黑色西裝,上面插滿牙簽。這件作品教會她如何靠觸覺去思考,怎樣創(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使別人能夠對你的感官經(jīng)驗有所參與。這件作品從此改變了她的創(chuàng)作方式。另外一件作品在尺寸上已經(jīng)擴大到一個建筑空間大小,是在舊金山的一個停車場,她將8000美金的一分錢硬幣用蜂蜜覆蓋在地面上,隔壁的房間里圈了三只羊,動物經(jīng)濟與人類經(jīng)濟結合起來了,人們在地面看到金黃的銅,聞到的卻是動物的氣味。許多年后,她在另一件作品中開始思考人與動物的相互依存的關系,就是徐冰教授在開場時提到的那件作品。

多年前她被邀請到古根海姆博物館做一個作品,她所關心的是怎樣讓翻譯的一個作品處于完全失去語境的環(huán)境下,就像一塊布里掉下來的線頭沒辦法再把它織進另一塊布里。于是她將上百本書切割之后又串聯(lián)起來。有一個小鈴鐺在四片小絲綢之間掛著,僅僅使用重力,這個小鈴鐺就從古根海姆博物館內(nèi)部的高層落下來。盡管鈴鐺的聲音十分微小,但卻產(chǎn)生了一種力量,當它想起來的時候,人們會舉到前面來觀看它,當鈴鐺掉到最低處,它會把書撞下去,然后另外一位藝術家又把鈴鐺拉上來,于是這件作品總會在行動過程中。這件作品使她想到怎樣使身體動起來,然后再清醒過來,同時也啟發(fā)她了下一件作品。

漢?密爾頓希望把某種親密感傳達給開放的公共空間,她在俄亥俄州的一個農(nóng)場訓練一些鴿子,然后把這些鴿子寄到紐約市的一個軍械庫。她在從屋頂超過80公尺的高度掛下一個秋千,因為她有這樣一個認知:當你失去重力的時候,你的身心是打開的。她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讓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所以她創(chuàng)造了48個秋千,使之彼此相連于一塊巨大的布面上,以至你能夠在蕩秋千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他人的重量,盡管你沒有辦法通過聲音或者肢體來觸碰到那個人。這件作品創(chuàng)造的的空間類似一個“公園”,讓人們安靜地彼此相處。有兩位讀者在鴿子那里閱讀,同時也傾聽對方的閱讀,他們的聲音被存在一個小放生機里面,放生用黃色紙袋被隨身帶到遠方。布的另一端是一位作者,他在寫的是空的信件,這些信是寫給空間的質感的,比如說“親愛的空氣”,“親愛的光線”。盡管這些鴿子不會飛,但是這些信件可能會被送到某個地方,這件作品最重要的一個地方是她也把那些門都打開,把窗戶也打開,開向大街。所以從大街上能夠看見這個空間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她試圖使用這樣一個空間去分享一種親密的、柔軟平和的感覺。

最后她講到自己過去幾年一直在做的一個作品,這是一個平面材料,對方能看見你的那部分,就是你觸碰到材料的那部分。關于這件作品很重要的一點是,觀眾站在這個材料的背后,他什么也看不見,唯一能夠溝通的便是聲音。人文在傾聽,愿意使自己被看到。這個材料的特征就是保護你,使你隱蔽不可見,同時也使你曝光來展現(xiàn)你。后來,大家在Facebook上曬出這些照片,人們因為好奇而試圖認識對方。

講座后半段漢?密爾頓與現(xiàn)場的觀眾展開了熱切的互動。在回答關于如何發(fā)現(xiàn)空間這個問題時,漢?密爾頓講到,她做到的唯一一個方式就是她會在一個空間里面不停地、不停地行走,直到找到她想要做什么,就好比把“天線”放起來去感知、去感覺,去聞到底這個空間里面有一些什么。若不通過感官經(jīng)驗來認知一個空間的話,她是沒有辦法開始一個作品的。如果涉及到最初如何能夠找到一個空間,她認為通常是空間的“邀請”。對于她自己如何挑選材料的問題,她講到自己先要明確想法,再去尋找材料并為此不斷實驗。當她創(chuàng)作的時候,她會躺下閉上眼睛,然后就細細地去想所感覺到的那些種種認知,怎樣把它表達出來,視覺上去表達出來,然后去相信這樣一種感知。

對于自己作品蘊含的編織這種語言,漢?密爾頓說似乎存在一個誤解,就是紡織品應該由婦女來操作,或者說是藝術品和工藝品之間的一個區(qū)別和價值的不同,單著正是她所需要的,花費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認識到這是屬于自己一種狀態(tài)。最后她強調的一點是,一件事情是什么樣的就是什么樣的,如果僅僅為了一個外在的表象去做創(chuàng)作的話你就什么也沒做。

文/王宣懿
圖/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