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講座】呂克·費里:現(xiàn)代美學的誕生和審美水準的研究

時間: 2014.9.15

2014年9月11日晚6點半,著名哲學家呂克·費里(Luc Ferry)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進行了一場關于“現(xiàn)代美學的誕生和審美水準的研究”的講座,參與對話的嘉賓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藝術評論家彭鋒、旅法藝術家詩藍。

呂克·費里,法國前教育部、青年部、國民教育和研究部部長,被2002年出版的《法國哲學史》譽為“最能代表新世紀的哲學家”。曾獲得政治哲學國家博士學位和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勛章,法國國家功績勛章等?,F(xiàn)任法國費加羅報和法國古典電臺常任專題評論家。呂克·費里曾出版30多部哲學書籍,其眾多書籍涉及美學理論。

呂克·費里以藝術的定義開始講座,在這個問題上他贊同黑格爾的觀點,即認為藝術是一種轉譯,將宏大的思想、世界觀、倫理、宗教和世俗的象征等體現(xiàn)在一種可感的材料之中。藝術在可感之中表達所思,在物質之中表達精神,在形體之中表達理想。他認為這是藝術不同于哲學的部分,藝術是觸動人的,是感人的。

講座中,呂克·費里將西方藝術所傳達的思想劃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古希臘時代,這個時期藝術中的主導概念是宇宙的和諧,體現(xiàn)在當時的建筑、繪畫、雕塑中。而中世紀時期核心的價值觀是神靈的榮耀。在這兩個時期,美的標準并不是一個問題,美有著客觀的參照物——宇宙的和諧與神靈的榮耀,從而不必進行爭議。第三個時期從17世紀的荷蘭繪畫開始,如維米爾以簡單渺小的人類作為繪畫表現(xiàn)的對象,此時他們所關心的不再是宇宙的和諧與神靈的榮耀,而是無名的、作為普通人的世俗生活。此時美的標準成為一個主觀的問題,由此出現(xiàn)了美的爭論,美是如何取悅于我們的主觀感性,一件藝術作品為什么能對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產生觸動?

不同思想流派對此做出了解釋: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認為美是真理,一件藝術作品傳達的是一種理性的真理。正如凡爾賽的園林是完全遵循幾何法則建立的,這正是因為在數學原理為世人所公認的基礎上,其間的美也是為世人所公認的。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認為一件可感的材料體現(xiàn)的是真理就可以被全世界所共同接受。與此相反的主張是以帕斯卡為代表的心靈美學,認為美首先觸動的是人的感性部分,是精妙而纖巧的,是理性所無法抵達的。而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康德統(tǒng)一以上兩種分歧,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認為真正的美是理性與感性相遇的結果。

呂克·費里提出在這三種美學思潮之后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現(xiàn)象。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伴隨著工業(yè)化潮流,出現(xiàn)了一種以資本主義邏輯為核心的美學標準——只要創(chuàng)新就足夠了。呂克·費里闡述了人們今天對于創(chuàng)新的執(zhí)著追求,他以蘋果手機為例,其驚人地更新?lián)Q代,不斷淘汰舊的產品,強迫人們購買新的東西甚至是不必要的東西,比如iphone5的接口與iphone4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人們購買新的充電器,帶來新的生產。呂克·費里提出這是一種資本主義的邏輯——不斷的創(chuàng)新,同過去決裂。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很多領域里,無論是汽車、計算機、智能手機還是電視新聞、衣著時尚、藝術都是如此。這就出現(xiàn)了我們所謂的當代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鼻祖之一的杜尚在博物館展出現(xiàn)成品,這種與傳統(tǒng)決裂的創(chuàng)新追求與喬布斯是如出一轍的。呂克·費里認為喬布斯所關心的就是如何讓新一代手機與上一代不同,而不關注這是否是人們當前強烈的需求。在這種邏輯下所產生出來的當代藝術,是資本主義的藝術,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

呂克·費里講述了當代藝術追尋資本主義邏輯進行自我營銷,而購買者不在乎藝術作品是否美而僅在乎它是否創(chuàng)新的現(xiàn)象,由此他提出:藝術真的有創(chuàng)新就夠了嗎?

呂克·費里認為打著當代藝術的旗號重復杜尚在100年前的行為是毫無意義的。而當年杜尚這樣做既有幽默感又有足夠的勇氣,他極大的挑戰(zhàn)了當時中產階級們的感受,而當我們今天重復他的做法時,已經不復存在勇氣更談不上幽默感了。呂克·費里呼吁大家跳過這個階段,不要認為當代藝術便是重復這些事情,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他說到,在其他領域已經有很多杰出的例子,比如在小說上,米蘭·昆德拉和馬爾克斯,他們的小說十分有意義和深度,十分當下,且跳過了新小說的階段又沒有回到19世紀的古老傳統(tǒng)里去。在音樂上,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既十分優(yōu)雅又沒有變成純粹古典的音樂,他依然是十分當下的音樂。在當代的藝術家中,亦有許多并不服從當代藝術邏輯的藝術家,詩藍女士便是其一,她的作品十分具有當下性,既有意義又有美感,是創(chuàng)新和內涵的結合。

在講座的評述環(huán)節(jié),潘公凱院長十分贊同呂克·費里的觀點,正如他寫給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一句話——“藝術的主要目的不是創(chuàng)意?!彼J為藝術的目的在于精神升華,創(chuàng)意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北京大學的彭鋒教授對在座的美院同學表示期望,希望大家用自己的作品去回答美的標準。詩藍女士認為在審美虛無主義盛行的環(huán)境中,作為藝術家需要重倡美。

文/張弛
圖/全晶
編/張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