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講座丨王穎生:規(guī)范與沿革——宋、金、元、明寺觀壁畫理法解析(上)

時間: 2018.3.22

2018年3月20日晚,由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與造型學院共同主辦的“規(guī)范與沿革——宋、金、元、明寺觀壁畫理法解析”講座在中央美術學院14號樓研究生院博雅報告廳開講,主講人為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院長王穎生教授。此次講座將分為兩場,分別從“壁畫之理”與“壁畫之制”兩個角度對主題進行切入,深入淺出地為聽者闡述由宋至明的壁畫理法傳承以及對當下壁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講座伊始,王穎生教授指出了中國傳統(tǒng)壁畫的重要性。它發(fā)端于遠古,興于秦漢,蘊于魏晉,成于唐宋,延于元明,沉寂于清,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與完整的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構筑了遺世獨立的恢弘篇章。傳統(tǒng)壁畫在宋以前一直代表著國家意志,繪制于宮廷廟宇,表現(xiàn)朝綱禮樂或人倫教化。后因宋市民文化與文人畫的興起,壁畫走入尋常百姓家中,繪制壁畫也淪為民間匠人的生存之道。壁畫從業(yè)者的社會地位自宋之后再無根本改變,失去了應有的話語權。而曾代表中國正統(tǒng)繪畫的壁畫在清代也幾近泯滅,可謂“一部美術史,半部匠人淚”。

隨后以時間為線索,主講人從“中國傳統(tǒng)寺觀壁畫繪制規(guī)范化的形成”、“宋代壁畫繪制的官方運作機制”、“元代壁畫繪制機制”以及“明代壁畫繪制機制”四個方面講授了本次講座的主題“壁畫之理”。

首先,王穎生教授指出中國傳統(tǒng)寺觀壁畫繪制規(guī)范化的進程是從未停止過的,宋時期總結前朝影響后世,是規(guī)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時代。眾多關于壁畫繪制的記載里,最早見于唐代文獻中的“粉本”在各司其職的龐大壁畫繪制團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粉本作為正稿的小樣或范本,讓壁畫一改魏晉及以前隨性的造型特點而趨于有本可依,因此也使壁畫繪制的樣式和風格得以承傳。而后,北宋時期的兩本重要著作也進一步促進并標志著其工序體系化的成熟——即是《宣和畫譜》與《營造法式》?!缎彤嬜V》是宋官方所編撰的繪畫專著,它首次將繪畫嚴密地分為了十門種類,并系統(tǒng)規(guī)定了繪制工程的制度。這充分說明了北宋繪畫人才專攻之細以及繪制工程有章可循的嚴謹狀態(tài),也為當時的畫家提供了重要的人身保證?!稜I造法式》作為宋代重要的建筑設計施工標準,詳盡地記載了“地仗”(繪制壁畫的墻面)的用材用量和工序步驟,為之后的壁畫墻體制作豎立了標尺。

盡管諸多見于典籍的名師所繪壁畫未能傳世,由民間工匠郭發(fā)率眾所繪制的高平開化寺壁畫仍能見宋金時期強大、正統(tǒng)的文化的輻射。其壁畫內容不僅人物生動精細,所繪建筑也是今天研究宋建筑的重要依據(jù)。山西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壁畫是現(xiàn)僅存的規(guī)模較大且保存良好的宋代壁畫,使用傳統(tǒng)膠彩技法繪制,面積88.68平米。山西繁峙巖山寺壁畫為金代所繪,其壁畫風格延續(xù)了宋代對建筑描繪的嚴謹縝密,但在人物描繪上則更為隨性。

接著,王穎生教授講到了宋代壁畫繪制的官方運作機制的建立。這樣精密的官方管理體制并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它是宋代成熟的文化語境中的產物。在北宋皇帝積極推進中建立起來的宋代畫院“翰林圖畫院”規(guī)定了嚴格的官方畫家甄選制度,并設立“畫學”,培養(yǎng)了諸多宮廷專業(yè)畫師,為后續(xù)時代的文化繁榮做了充足的準備。宋時期文人文化興起,文人畫家作為“非專業(yè)畫師”介入主流繪畫,他們不拘匠氣,以詩入畫,對宋及以后的審美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

歷經宋的輝煌與金的沒落之后,元代的儒家文化與士人階層依舊處于苦悶的狀態(tài)。除去統(tǒng)治壓迫,戰(zhàn)爭導致的文化遷移也使繪畫呈現(xiàn)了不同的審美特點——孤高冷傲,且多江南氣質。元雖無典章與國家畫院,但是得益于兩宋時期對中國文化的梳理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承其余脈依舊成就了元代冷峻飄逸的文人畫和眾多恢弘壁畫。根據(jù)《元代畫塑記》所載,元代壁畫的繪畫機制依舊存在,只是從官方轉入了民間。元代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規(guī)模宏大約960平米,共分四殿,經七百余年歲月侵蝕氣勢色彩仍不減當年。重要壁繪還有山西稷山青龍寺以及河北石家莊毗盧寺等。這里王穎生教授又特別指出,如今壁畫呈現(xiàn)效果的瑕疵也反映了我們在壁畫修復工作上的不足。

進入明代后,明官方雖好繪事,重新建立了明代繪畫機制及畫院并廣征賢士,但此時人物畫已經世俗化,多繪世俗人物或歌頌文治武功,寺觀壁畫的道釋人物畫不再是官方的重點。有所緩解的文人開始了對前世漢唐文化的復古,然而明代的復古思潮依舊伴隨著嚴苛的統(tǒng)治,盡管一片國家太平、文化燦爛之氣象,明文人在思想禁錮下只得相競摹古,使得明雖重形制章程強于蒙元帝國,但在創(chuàng)造力上“遠難企漢唐,近不及兩宋”。同時市民階層與商品經濟興起,走入民間的壁畫繪制也順應了市場“崇宋去元”的要求。明代官方與民間壁畫繪制相互影響滲透,出現(xiàn)了許多口傳心授的“術語”,方便不同文化程度的畫工按部就班地進行繪制。北京近郊由大太監(jiān)李童上奏明英宗所建法海寺及壁畫成為官方壁繪的特殊案例。法海寺壁畫雖不及永樂宮氣勢宏大,但是工藝繁雜、圖案精致、瀝粉貼金無一不彰顯皇家氣魄。即繼承了前代傳統(tǒng),又非常具有明代特色。

最后,王穎生教授對當天的講座進行了總結。壁畫繪畫之理從先秦至明清傳承有序,一方面是作為國家意志體現(xiàn)在殿宇廟堂或寺觀佛窟中,另一方面隨文人、市民文化的興起走入尋常人家,兩條主線并行不悖,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并重的兩大遺產。在梳理過中國傳統(tǒng)寺觀壁畫之“理”的脈絡后,王穎生教授將在第二天的講座中于2018年3月21日的講座中繼續(xù)講解壁畫之“制”,從具體繪畫過程的角度繼續(xù)為我們呈現(xiàn)寺觀壁畫的歷史樣貌。

文/石煬 
圖/鄭嘉燕(作品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