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藝術博物館與全民族人文素養(yǎng)提高——荷蘭的經(jīng)驗與啟示

來源:《民族教育研究》    文:韓璐、韓璘    圖:韓璐、韓璘    時間: 2016.11.1

[摘 要] 荷蘭藝術博物館注重中小學生的藝術普及教育,并以此為教育起點,將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貫穿參考者人生發(fā)展的不同年齡段。通過對青少年早期包括藝術修養(yǎng)在內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使其逐步實現(xiàn)自我完善,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作為完整的“人 ”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本文通過實地考察與調研,闡述荷蘭藝術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生的公共藝術教育,分析其價值與意義,總結其成功之處,并借鑒其經(jīng) 驗,提出藝術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與全民族人文素養(yǎng)提高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荷蘭藝術博物館; 人的全面發(fā)展; 公共教育; 人文素養(yǎng)

作為面積和人口僅相當于重慶一半的“彈丸 之地”,荷蘭可謂世界上藝術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國家。以著名的荷蘭藝術家倫勃朗、梵·高、蒙德 里安、埃舍爾命名的博物館在世界范圍名列前茅。 豐富的本土藝術資源及政府、財團的扶植不斷推動著荷蘭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體系的成熟與完善。藝術教育的普及化促進了荷蘭國民的審美鑒 賞能力及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高。

荷蘭的藝術博物館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多維 度、多層次的公共藝術教育。面向民眾的博物館公共教育模式,不僅提升了參觀者對博物館展品的認知度,更以普及藝術教育的形式,提高了參觀者乃至整個民族的藝術欣賞水平、鑒賞能力、文化 修養(yǎng)及綜合人文素養(yǎng),將參觀藝術博物館過程與公共教育結合,使其成為有意義的教育項目。

荷蘭藝術博物館的公共教育以其直觀而獨特的“展教結合”形式、與中小學合作的“館校結合” 教育形式,及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受教育人群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在提升國民藝術審美水平 和普及全民族人文素養(yǎng)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荷蘭藝術博物館尤其重視“從小培養(yǎng)”原則,注重中小學生的基礎藝術教育,通過對早期包括藝術修養(yǎng)在內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 ”,使其在 成 長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自我完善 ,具備現(xiàn)代公民作為完整的“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這是荷蘭藝術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生公共藝術教育 的成功之處。

我國學界少有對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的探 討,藝術普及教育方面也有所忽略。因此,提煉荷蘭的經(jīng)驗與啟示,對我國藝術博物館的公共教育 具有借鑒價值,對提升包括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 在內的全民人文綜合素質也有著“他山之石”的重要意義。

一、荷蘭藝術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生 的公共藝術教育概況

在國際上最為權威的藝術百科檢索系統(tǒng) ARTCYCLOPEDIA 中,列舉、收錄了 51家荷蘭藝術博物館,其中 80% 以上的博物館開展了針對小學生的藝術教育項目或相關課程; 90% 以上的博物館對 18 歲以下青少年免費開放。由此可見荷蘭藝術博物館成熟完善的教育體系對中小學教 育的重視程度。他們通過“展教結合”的方式,鼓勵當?shù)刂行W參與到博物館的“館校結合”教育模式中,帶領學生到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

1. 荷蘭藝術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學校教 育項目

(1) 將學校教育融入藝術博物館的教育模式

荷蘭的藝術博物館與當?shù)刂行W合作,以 “館校結合”的教育模式,為前來參觀博物館的在 校生提供專門的人員講解,部分博物館還配套出 版針對博物館特點的教材供師生使用。這種“館 校結合”的教育模式,將以往的藝術教育從學校的課堂拓展到社會范圍的藝術博物館里,讓學生 直面藝術大師的真跡,通過專業(yè)講解啟發(fā)孩子們 對于藝術的興趣愛好,并進一步調動他們對于藝術、對于參觀藝術博物館的熱情,在培養(yǎng)他們藝術 鑒賞力的同時致力于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

 (2)政府致力打造結合學校教育與藝術博物館專業(yè)藝術課程的教育模式

作為荷蘭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強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并與當?shù)夭┪镳^及文化機構合作,創(chuàng)辦了名為“文化名冊” 以位于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 Cultuurmenu) 的教育項目。即海牙市政府與 當?shù)氐?nbsp;17 家文化機構( 其中 6 家為藝術博物館) 合作,為海牙市小學提供相關的課外教育場所。 該項目通過政府參與形式,將“館校結合”教育模式進一步推進,組織海牙小學生參見這些文化機 構,激發(fā)小學生對歷史文化、人文藝術甚至對“人”本身自我的全面認識。
2. 荷蘭藝術博物館開展的以課外及家庭為主的輔助藝術教育

(1) 藝術博物館的課外藝術教育模式

除了與學校結合的“館校結合”教育模式外, 荷蘭的藝術博物館還開展鼓勵小學生親自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互動式藝術教育模式。如“模擬藝術家 工作室”、“創(chuàng)作夏令營”等活動,通過孩子們的親手實踐,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及思維創(chuàng)新 能力。

(2)藝術博物館的家庭藝術教育模式

還有一部分荷蘭藝術博物館開展“家庭教育”項目,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參觀博物館時加入孩子們的世界,以家庭為單位接受博物館的藝術 教育。

二、荷蘭藝術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生 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傳統(tǒng)的教育一般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范圍,荷蘭藝術博物館的藝術教育也不例外,通過總結博物館公共教育部門多年藝術教育經(jīng)驗,把針對中小學生的公共教育項目延伸到了學生的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并以此將教育的三大范圍結合起來。在開展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以藝術博物館這一社會教育場所的“展教結合 ”作為藝術教育的基地 ,結合 “ 館校結合 ”教育過程中學生熟知的學校教育模式及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活動等環(huán)節(jié),將完善的藝術教育統(tǒng)一在三大范圍內,使得博物館教育與學校、家庭教育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全面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并使其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具備現(xiàn)代公民作為完整的“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以此為契機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及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

1. 荷蘭藝術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中學校教育 項目的價值與意義

致力于加強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并與當?shù)夭┪镳^及文化機構合作,創(chuàng)辦了名為“文化名冊” 以位于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為例,該美術館作品涵蓋千年歷史,參觀的過程就是從中世紀初期到當代藝術發(fā)展史的學習。正是由于館內 藏品眾多,根據(jù)展品特點,博物館的專業(yè)老師為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提供不同方面的專業(yè)講解。講解期間,專業(yè)教師會提出相關問題與前來參觀的學生進行互動,探討不同時期藝術風格演變過程 中產生的藝術現(xiàn)象,或者針對某一代表性展品與學生探討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及故事?;咏逃?nbsp;環(huán)節(jié)為孩子們提供了提出自己觀點的機會,進一 步培養(yǎng)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并潛 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從而綜合提高了孩子們各方面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 此外,有些藝術博物館還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為前來參觀的學生準備了專業(yè)的教材。如梵·高美術館專門為高年級學生準備的插圖版小說《文森特·梵·高,一個藝術家的奮斗史》、記載藝術家藝術發(fā)展歷程的教材《梵·高的信件: 藝術家自述》等。如此根據(jù)博物館特性編寫針對中小學生專業(yè)教材的公共藝術教育項目,可以讓孩子把對博物館的興趣通過教材帶回學校教育場所與老師互動,帶回家庭教育場所與父母互動。將這份對于博物館和藝術的熱愛一直帶在身邊,將 藝術教育從博物館延續(xù)下去,回歸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中的做法,使得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大范圍內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并由此推進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實 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提升自身人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再如,參與到海牙“文化名冊”項目的藝術類 博物館中,梅斯達格藏品博物館( De Mesdag Collectie) 是以展出繪制 19 世紀最著名全景畫作 品的藝術家命名的博物館,展出藝術家夫婦收藏的體現(xiàn) 19 世紀西歐藝術發(fā)展史的收藏品?!拔幕麅浴表椖颗c其合作的藝術教育課程,是通過 這些藝術收藏品,帶領小學生們對 19 世紀的巴比 松畫派和海牙畫派有所認知。這項教育注重對小學生視覺藝術及藝術語言的培養(yǎng),使小學生在教 育的最初階段就接受視覺藝術鑒賞能力及藝術創(chuàng) 作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并通過自己的理解感悟不同 的藝術語言,從而體現(xiàn)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貧w學校課堂上,則由學校教師通過學生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的 不同的藝術語言因人而異地進行藝術輔導。這種不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注重培養(yǎng)人的主觀能動 性及創(chuàng)造能力,為孩子們未來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 實基礎。

2. 課外及家庭為主的輔助藝術教育項目的價 值與意義

再以梵·高博物館為例,為小學生提供的課堂外藝術教育項目與以學校為單位的教育項目不同,這里沒有主講老師的帶領與解說,而是鼓勵學 生自發(fā)參與到藝術體驗過程中,在工作室形式的 教育模式中親自動手、動腦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在娛 樂中接受藝術教育。梵·高博物館的課外藝術活動包括鼓勵孩子們利用電腦軟件修改藝術作品的“卡米爾的西洋鏡”教育項目、考察孩子們對色彩認知敏感度及觀察能力的“填色游戲”等教育項目。

這些教育項目在以學校為單位的藝術教育基 礎上,進一步發(fā)揮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在對博物館的展品有了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中,使得他們在類似游戲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觀察力及創(chuàng)作能力; 在開拓創(chuàng)意思維的同時,將其體現(xiàn)到親自動手創(chuàng)作的能力上,進一步將其培養(yǎng)成為具備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青少年。

以鹿特丹現(xiàn)代藝術中心( Kunsthal Rotterdam) 為例,作為荷蘭重要的現(xiàn)代美術館之一,從建筑到展覽所具有的“當代性”使其與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Rijksmuseum) 館藏豐富、藝術資料歷史悠久的藝術博物館性質上大不相同,由此帶來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也就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因此,除了針對中小學生的以學校為單位的教育項目外,鹿特丹現(xiàn)代藝術中心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家庭推出了“家庭年卡”的優(yōu)惠措施,鼓勵家長在年卡使用期限內與孩子參加“探索博物館” 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引導孩子積極參與到每次主題不一的國際性當代藝術展覽中,通過孩子的視角來感 知當代藝術中的各種符號與語言。藝術中心還為兒童提供手工制作、猜謎、游戲等環(huán)節(jié),鼓勵孩子在家長帶領下參觀完展覽后,根據(jù)自己對展覽的感受進行再創(chuàng)作。這種延續(xù)諸多現(xiàn)當代藝術家“再識藝術大師”的創(chuàng)意手法,普遍獲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參與到藝術教育活動中的低年級兒 童通過這種教育模式的引導,對藝術產生興趣,并在與家長的游戲過程中感受藝術,增強了多方面的能力。以家庭為單位的藝術教育,不僅使孩子們在家長帶領下體驗當代藝術并接受藝術啟蒙教育,還進一步增強了家庭親子關系,增加了孩子與 父母相處的時間,完善了孩子們從兒童時期開始的對人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

荷蘭藝術博物館在注重對小學生的公共教育外,也注重貫穿國民不同年齡的持續(xù)性的藝術教育。絕大多數(shù)藝術博物館與中學合作,1 /5 的藝術博物館與高校合作提供不同學齡在校生的教育。此外,五分之一的藝術博物館為成人教育提 供再教育項目。如此跨越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模式,完善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功能和積極的公共教育態(tài)度,使得荷蘭的藝術教育普及率甚廣,通過多種教育形式將公共教育融入到民眾對藝術博物館的參觀中,有效提高了荷蘭全體國民的藝術修養(yǎng)及綜合人文素養(yǎng)。

三、荷蘭藝術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生 公共藝術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示


包括藝術修養(yǎng)在內的人文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公民作為完整的“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倡導關 注“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當代中國,公民個人、家庭、 學校和承擔相應教育職能的包括藝術博物館在內的社會公益機構,都應當自覺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及全民教育素質的持續(xù)提高,加強和改進藝術和審美教育已經(jīng)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 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全面提升我國藝術教育水平指 明了方向。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 更是全社會的職責,尤其是藝術博物館等美育、藝術部門,更應當承當起普及藝術教育和提升全民 族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責任。

因此,全面考察和剖析荷蘭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的狀況,對于我國借鑒先進的藝術博物館設置和公共教育經(jīng)驗,進一步開展好博物館相關公 共教育實踐活動,對從中小學生抓起,促進國民素養(yǎng)提高,進而提升“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導致升學成為大多 數(shù)學生讀書的唯一目標,使得幾乎所有的教育都與“考試分數(shù)”、“名校升學指標”掛起鉤來,“人的教育”、“人的養(yǎng)成”、“人的全面發(fā)展”由此而異化為“為升學的教育”; 本來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開設的美術課、藝術賞析課不得不讓位于主科考試課,使得在校生在童年時期便失去了藝術教育的機會,導致成長中的一代對藝術不關心、不理解、不熱愛,更談不上審美能力、全面發(fā)展的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中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做好基礎教育,不再是單純的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而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中小學生包括藝術修養(yǎng)、審美水平在內的綜合人文素質才是我國當今基礎教育應該重視的大問題。荷蘭藝術博物館針對各年齡段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成功之處,在于其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 “從小抓起”的藝術教育項目。我國在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從小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教育 過程中,完全可以借鑒這一成功經(jīng)驗,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從中小學生的基礎教育著手, 通過藝術博物館與當?shù)刂行W合作的方式,將藝術教育從學校教育范圍引入社會教育范圍,再進一步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的結合,培養(yǎng)孩子從小對藝術 的喜愛和基礎認知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目前,我國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已逐漸與世界著名藝術博物館接軌,展覽品質、數(shù)量在逐年提升。然而,對比荷蘭境內的 51 家藝術博物館,目前我國只有 11 家(2014年),規(guī)模還很有限; 同時由于缺乏對普通民眾早期的公共藝術教育,展覽現(xiàn)場隨 處可見對藝術展品的不尊重、曲解甚至嘲笑等現(xiàn)象。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重要場所,藝術博物館 應該擔當起公共教育的重要職責,針對不同年齡 參觀群體尤其是小學生開展全面的藝術教育,通過輕松的藝術博物館參觀,提升參觀者的藝術審 美能力及健全的人文素養(yǎng)。因而,我國藝術博物 館應高度重視公共藝術教育,加強引進教育人才, 使藝術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能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展開,尤其從小學生的基礎藝術教育入手,為 不同參觀群體提供多層次、多緯度的教育機會與 展示空間; 要針對不同展覽做好充分的公共教育, 在展覽過程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導參觀者培養(yǎng)對藝術的欣賞及審美能力。只有將這種公共藝術教育拓展到各年齡段及展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才 能有效地實現(xiàn)提升人的全面素質的目的。

作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因此,與家庭教育結合的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可以成為貫穿人一 生受益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是將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相結合的良好途徑。在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 展”過程中,家庭教育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家庭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補充,更會由于家庭教育的導向而影響到受教育者對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吸納程度,同時會影響到各種教育的結果。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重視包括藝術修養(yǎng)能力的綜合素養(yǎng)的教育與開發(fā)。

然而,我國大部分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種基礎條件的限制,基本上無法較好地實現(xiàn)藝術教育這一目的,因而,荷蘭藝術博物館的家庭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借鑒。通過家長參與引導的方式對中小學生及低齡兒童進行公共藝術教育,不僅在社會教育設施范圍內完成藝術教育,更由于家庭成員的參與,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接受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在 增進家庭成員尊重感、親密度的同時,完成家庭藝術教育的職責。在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的藝術教育中,可以使不同年齡段的人接受到不同程度的藝術教育,從而更加完善將其進一步延伸到家庭 范圍內的藝術教育,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對藝術、對家庭的熱愛之情,更有利于培養(yǎng)具備綜合人文素 養(yǎng)的人才。

隨著《201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免費開放,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實施,我國藝術 博物館的發(fā)展及公共教育推廣得到了大力支持。 正因如此,我們應借鑒荷蘭等歐美國家藝術博物 館及其公共藝術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及理念,充分發(fā) 揮藝術教育功能,加強公民鑒賞能力的重要作用,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使我國的藝術博物館真正成為服務于國民、提高國民審美能力及人文綜合素養(yǎng)的文化場 所和教育基地,更好地發(fā)揮其藝術教育功能,為我國“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整理/吳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