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講座丨 安?漢密爾頓:如何在藝術中召喚觸感?(附全程視頻)

時間: 2019.12.23

“藝術家的手中握著一根針,

在難以言說的世界中穿梭,

將原本截然分開的事物連成一件。

同時鉤帶出一些東西呈現在人們面前,

回應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

——安·漢密爾頓

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協辦,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會學術部承辦的講座《安·漢密爾頓:觸感召喚》于12月16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講座由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系教授、2014年美國最高藝術獎項“國家藝術獎章”獲獎者安·漢密爾頓(Ann Hamilton)主講。阿爾弗雷德大學(Alfred University)藝術與設計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小文擔任主持。

在安·漢密爾頓手中同樣握著這樣一根上下紛飛的“針”,她調動出在藝術中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觸覺,并將其與聽覺、視覺等人類基礎感官連結成一個整體。在更深的層面上,她還將孤立的個體連為整體,思考著獨處與共處、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隨后的講座中,安·漢密爾頓從幾件主要作品出發(fā),介紹了她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思考。

線程-事件(The Event of a Thread)

2012年,安·漢密爾頓受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委托,在韋德湯普森大廳中創(chuàng)作了作品“線程-事件”(the Event of a Thread)?!叭绾巫屓藗凅w驗到韋德湯普森大廳的巨大空間?”從這一思考出發(fā),安·漢密爾頓在大廳的中央懸掛了一個巨大的白色絲綢帷幕,帷幕上端的繩索與幾十架秋千相連接,觀眾蕩起秋千時,繩索被帶動,從而牽引著帷幕一起涌動,帷幕泛起漣漪的同時,也為整個空間帶來了一陣陣風。此外,離白色絲綢帷幕較遠的一端,身穿斗篷的表演者朗讀著文學作品,聲音通過一個個裝在牛皮紙袋里的收音機傳遞到大廳中央的觀者身旁。在另一端,有邀請來的寫作者,為這個空間里的光、風、聲音等內容寫信。安·漢密爾頓還提前在俄亥俄州訓練好鴿子,讓它們在空間中穿行,承擔著書寫者與聆聽者之間信使的任務。

安·漢密爾頓介紹,“每一塊布都是兩根絲線彼此糾纏而產生的一個結果”,這句包豪斯時代一位藝術家說的話是她的靈感來源。但她將“兩根絲線的彼此糾纏”發(fā)散、擴大,變成了裝置、文字、聲音、風,甚至人與人的連結,所有的這些因素互相影響,在韋德湯普森大廳中形成一個關于感受的整體氛圍。白色帷幕兩端蕩秋千的人相隔很遠,連說話叫嚷都無法聽到,但通過風和聲音,被聯系到了一起?!昂芏嗳嗽诎咨∧幌旅嬉惶删褪菙祩€小時,在某種程度上,它消解了紐約市民非常急躁、不耐煩的心理。人們在這里共享著安靜的氛圍和彼此平緩的呼吸,這種感覺就像是共產主義?!?br/>

習慣(Habitus)

獨處與共處、個體與社會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2016年,安·漢密爾頓在美國費城創(chuàng)作了藝術項目“習慣”,這次由費城面料工作坊與博物館(Fabric Workshop and Museum)承辦的項目分為費城老城文化區(qū)9號市政碼頭(Municipal Pier 9)的大型裝置作品和面料博物館的“布料 · 一種尋常物”(cloth·a commonplace)展覽兩個部分。位于9號市政碼頭的大型裝置臨近海邊,展場中的海風吹動垂墜的白色圓形帷幔飄動,觀眾也可以抓住帷幔旁邊懸掛著的繩索,帶動帷幔旋轉,人的力量與自然的力量同時交匯在帷幔的運動中。

“抓”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意象。走進展覽空間的觀眾會不自覺地拉動繩子,“每一個人在母親的子宮中時,雙手都是緊緊攥住的,抓住繩子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而何時‘放手’才是需要學習的?!?安·漢密爾頓表示,通過這一簡單而本能的動作,她想要探討的是人的本能動作與更大的復雜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在位于博物館內的展覽中,安·漢密爾頓安排了一些演員不停地拆解毛衣、或在毛衣上扯出一個個的小洞,另一些演員則用拆解出的線重新紡織。在藝術家看來,整個拆解與重構的行為過程,隱喻著社會結構重組的可能性。在這件作品中,文字同樣也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安·漢密爾頓將著名詩人蘇珊·斯圖爾特(Susan Stewart)關于費城當地一條河流的兩首詩歌或投射在9號市政碼頭的集裝箱和展場中的兩塊屏幕上,或印在織物碎片上并像絲線一樣在卷軸上纏繞,暗示著絲線編織和語言編織之間的關系。

每個人(ONEEVERYONE)

“‘技術’(technique)和‘觸摸’(touch)在古希臘語中有著相同的詞根,這兩個詞也都有一層‘聆聽’的意思。”安·漢密爾頓創(chuàng)作于2012-2017年利用新技術材料創(chuàng)作的“每個人”系列作品中,蘊含在這兩個詞根中的三層含義都得到了呈現。安·漢密爾頓使用了拜耳材料科學有限公司(Bayer Material Science LLC)制造的熱塑性聚氨酯薄膜Duraflex ?作為幕布,分隔了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由于材料的特殊性質,被拍攝者靠近幕布的部分十分清晰,而隨著幕布距離的拉遠,圖像逐漸變得模糊。這種視覺效果帶來了一種畫面中的人物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感覺。

被改變的不僅是最終呈現出的觀看效果,還有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系本身。安·漢密爾頓介紹,一般來說,被拍攝者與攝影師可以互相看到彼此,但在這件作品的拍攝過程中,被拍攝者看不清薄膜前的拍攝者,二者只能通過聽覺進行交流?!爱斢^察變成聆聽,被拍攝者的自我意識也發(fā)生了改變”。

“攝影其實是一種交換關系,被攝影者把自我的形象交付給攝影者,而攝影者把照片回饋給被拍攝者,交流與信任就這樣形成了?!睘榱搜永m(xù)人與人之間寶貴的連結,安·漢密爾頓會為每一位參與拍攝的人寄去一張照片,但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并非他自己。之后延續(xù)這一系列作品時,安·漢密爾頓還與郵局合作,觀眾可以在展覽現場選擇一張圖片,并將它寄送出去。在兩個半月的展出時間中,一共有5000份圖片被寄出。在關系的傳遞網中,“我們好像觸摸了一個陌生人”。這些在私人空間拍攝的圖像被展示在公共的空間中,最后又回到了親密的一對一的交流之中。

合唱(Chorus)

2018年,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地鐵站迎來自9.11恐怖襲擊被炸毀以后的首次重新開放。在地鐵站內部的墻面上,有著安·漢密爾頓的新作品“合唱”。作品由大理石馬賽克拼貼成文字,文字的內容選自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the U.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和《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the 1948 United Nation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最古老的材料之一大理石加持了這兩份宣言的永恒性,與恐怖襲擊下轉瞬即逝的人生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時,這件看似堅硬的作品依舊延續(xù)了安·漢密爾頓之前作品中的細膩觸感,當走近作品時,文字所代表的意義消失,而只留下一塊塊大理石凹凸起伏的紋理。

在講座的最后,安·漢密爾頓指出,“我希望這些大理石塊組成的文字能讓每個個體成為‘我們’”。而這個出發(fā)點也延續(xù)在她每一件作品中。

文丨徐子俊 

視頻&現場圖丨楊延遠

(作品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