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講座丨“語言”藝術家加里·希爾——“盆景的緩慢扭矩”

時間: 2017.11.21

講座全程視頻(或點擊首頁“視頻”欄目觀看):

CAFA講座丨“語言”藝術家加里·希爾——“盆景的緩慢扭矩”

2017年11月17日晚6點半,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辦、Chao藝術中心承辦的加里·希爾(Gary Hill)講座——“盆景的緩慢扭矩(The Slow Torque of Bonsai)”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開講,設計學院費俊副教授擔任主持及翻譯。

加里·希爾生于1951年,長期生活和工作在美國西雅圖,他被大眾視為“視頻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二十世紀60年代末從事金屬雕塑;至70-80年代,他創(chuàng)作了一些基于視頻、聲音為基礎的裝置藝術;如今,他以混合的現(xiàn)代裝置和行為藝術作品受到圈內外熱捧,同時希爾本人也關注創(chuàng)新的語言與技術,并利用各式各樣的綜合媒介持續(xù)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音箱”與語言藝術的表達

希爾經常在公共場合否認自己是“錄像”藝術家,他更愿意被認同為“是一個“語言”藝術家。本次他將以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順序為依據進行分享,闡述他作為一個“語言”藝術家的思考過程和創(chuàng)作實驗。

“音箱是我較為常用的媒介體,”希爾表示。隨后他分享了一件70年代末的作品《網》(Mesh)。壁掛在如同像素般金屬網格上的16個音箱為該作品主要載體,相輔四個顯示器記錄圖像,觀者進入展覽空間時,錄像機捕捉其動態(tài)肖像,顯示器上的圖像移動和時間進程根據現(xiàn)場觀者的行動進行控制,聲音頻率、金屬網軌距的變化和視頻圖像之間的關系增強了媒介之間的物質性,希爾試圖以這種混合媒介交疊的方式來探索聲音、圖像、物理世界的關系。

接著,藝術家向觀眾分享了另一件與媒介體音箱直接相關的作品《調解》(Mediations)。視頻圖像中,“捧有沙子的手緩緩靠近揚聲器的振膜,慢慢地將沙子釋放在喇叭的負錐體上。”伴隨聲音的細微變化振膜產生不同頻率的震動,沙子顆粒隨著搖擺的頻率在空氣中雀躍“舞蹈”,希爾表示,“我通過揚聲器傳遞的語言越多,其變化就越多,反饋給沙子的運動模式就千差萬別。”

對于希爾來說,“發(fā)聲”是他表達內在的一種途徑,揚聲器作為一種傳遞聲音的有效介質,自然而言地成為他作品中極為重要的元素。隨后他又以帶有實驗性質的“燃燒喇叭”“旋轉音箱”“淌水揚聲器”等創(chuàng)作向觀眾傳遞了“一種有關聲音實驗效果的暗喻”,用他的話來說,“這些記錄照片和視頻雖然不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但卻是他最重要的思考過程,是藝術家思維節(jié)奏的生成軌跡。

混合媒介與構成裝置的探索

80年代的綜合裝置媒介《戰(zhàn)爭地帶》(War Zone)讓觀眾看到希爾開始突破單一的揚聲器、顯示器設備并逐漸邁向綜合了雕塑、攝影、繪畫、動物等混合媒體的創(chuàng)作進程。

同時,藝術家在作品的語言形式上也開始了新探索,《玻璃洋蔥》(Glass Onion)就是希爾對構成語言的一種純粹討論,該作品以5個顯示器和8個揚聲器作為基本媒介,圍繞矩形(Rectangle)陣列進行構架,中間的顯示器播放頂上攝像頭對其自身的視頻記錄,圖像與背景聲音都是重復交替的"rec—tan—gle",細細觀聞,節(jié)奏感令人著迷。所有的元素在循環(huán)往復的“矩形”構成中產生一種數(shù)理性的美感,文本和語言在其自身形式傳遞的過程中生成韻律空間。希爾表示,“它并不是在講述別的故事,而是傳遞它的本身”。

藝術家總是能迅速地捕捉時代產物對于時代人的影響,并對這種影響“發(fā)聲”,90年代,人們對電視的癡迷不亞于如今對于手機的狂熱。希爾介紹了一件他在那個時代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綁》(Bind)——將雅克·埃呂爾(Jacques Ellul)那本探討技術、圖像和電視對人心靈話語影響的書——《詞句的恥辱》(Humiliation of the Word)粗魯?shù)赜娩摾K捆在一個13英寸的彩色視頻顯示器上。所有的光線閃爍著書頁的詞句,音頻里播放的朗讀書的音節(jié)和語調被截斷,一種連續(xù)的“自動化”聲調如同被“掃描”般地播放著,就仿佛是人們被動接受電視訊息的“無腦”狀態(tài)一樣,其中的暗諷性不言而喻。

“沉默”與“發(fā)聲”都是語言

90年代中后期,希爾創(chuàng)作了《置放感官》(Placing Sense)來對藝術語言進行持續(xù)探究——四個32英寸帶輪可移動的顯示屏播放固定空間影像,錄像由不定焦機器拍攝生成,觀眾可根據喜好隨意移動四臺顯示屏,視頻格調與現(xiàn)場觀眾的置放行為會產生一種奇妙的互動關系,藝術家通過這種微妙的處理建構了這件裝置藝術的獨特互動語言。

接著,希爾向聽眾介紹了他在2006-2007年陸續(xù)創(chuàng)作的系列《罪》(Guilt) 、《窮人之罪》(Poor Man's Guilt)兩件作品。作品由望遠鏡和硬幣裝置組成,閃閃的硬幣刻有藝術家本人對自己施暴的肖像浮雕,圖像周圍的拉丁文字暗含的都是諷刺性的語句,相關文本的內容也十分激進,包含了與“財政、金錢”等敏感詞匯,藝術家試圖串聯(lián)硬幣、圖像、施暴、望遠鏡、文本來表達對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諷刺回應。

隨后,希爾介紹了2009年的作品《深水攻擊》(Depth Charge),背景視頻由隨機的藍色線狀圖像配合比爾·佛雷賽(Bill Frisell)的電音吉他組成,圖像略帶通靈的意味,地面擺放的顯示器裝置播放了他妻子錄制的藝術家本人在食用致幻食物后的經歷,那種模糊狀態(tài)下的囈語引起了現(xiàn)場觀眾的極大興趣,這段“迷幻實驗”又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

臨近尾聲,嘉賓們再次對“語言、媒介、體驗”進行了討論,“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擁有語言,思考的時候離不開語言,它幫助我們將想法形成結構。我們的感知、觸碰都需要表達,沉默與發(fā)聲都是一種語言”,希爾說到。費俊表示極為贊同藝術家的觀點,“如同黑格爾的描述,當人們‘失語’的時候,恰恰是最接近自然的時候”,徜徉在如同詞藻游戲的詩歌中,那些文字和語言像樹一樣生長、發(fā)散、蔓延,帶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或許,這就是藝術家一直追尋的、傳遞的。

文/張譯之
圖/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