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無形的手:學術作為立場”講座一】張鳴:自由在中國的命運——以五四運動為例

時間: 2014.3.14

2014年3月13日下午兩點,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了一場名為“自由在中國的命運——以五四運動為例”的講座,此次講座是CAFAM雙年展“無形的手:學術作為立場”系列講座第一場,主講人張鳴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對中國近代史頗有研究。

在探討五四運動之前,張鳴首先結合歷史,闡釋“自由”的多義性。隋文帝由于懼怕獨孤皇后,在其私自選的妃子被皇后發(fā)現并且殺死之后,他騎馬快跑,后面大臣詢問原因,他如是回答:“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边@里的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而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書中所指的自由則含有貶義,指自由散漫、不負責任的行為。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fā)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運動。張鳴談到:中國作為“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利,激發(fā)了國內青年的不滿情緒,并且他們認為造成這種局勢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出了內奸。學生們把矛頭指向了留日的中國官員——曹汝霖、章宗祥以及陸宗輿。張鳴還揭露:在當時的暴亂中,如果有報社發(fā)表不同言論,學生們便會組織砸報社并且將社長抓捕游行。對此張教授匪夷所思:新文化運動中提倡解放束縛,追求個人自由的進步青年們?yōu)楹纬蔀榱讼拗苽€人自由,侵犯他人權益的暴徒呢?他們一口咬定曹、章與陸為漢奸,實際上卻沒有提供確實的證據。在愛國主義情緒的驅使下,頂著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頭銜為所欲為,對他人的財產和生命造成了嚴重損害。

正因如此,張鳴教授認為五四運動實際上并非一次進步運動,反而以負面居多。張教授認為“除內奸”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楊家將》中的潘仁美,謀害忠臣岳飛的秦儈,這些歷史上的大反派加深了國人對“內奸”的痛惡。當時學生們發(fā)起的大規(guī)模運動,槍口都沒有指向敵人,而是對準自己的同胞。張教授不禁質疑中國人是否理解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概念,還是熱衷于一種自由散漫的無政府主義?同時他還指出這種無政府主義情緒在關鍵時刻很容易激發(fā)以信奉道德至上為借口的侵犯他人人權行為。

對于自由權力的行使,張鳴非常贊成嚴復所提出的“群己權界”。嚴復當年用文言語句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將書名譯作《群己權界論》。這個書名表示社會和個人都有自己的“權”,但他們的權又都有其界限。每個人都有權行使他的自由,其界限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如果妨礙別人的自由,社會有權制裁,但制裁的目的是保護別人的自由,社會并沒有權力突破捍衛(wèi)個人生命和財產自由的壁壘。

講座結束后,臺下議論紛紛,聽眾反響非常強烈。張鳴教授一直是一位頗受爭議的學者,但是他從來無畏人言,我行我素。何為自由?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為界。如此相較,張鳴教授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在當下的體制內,他實現了個人思想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

藝訊網記者:張高珊
編輯:張文志
攝影:楊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