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萌:選擇抽象是個好時機,但藝術資本應該把眼光放長遠

時間: 2014.12.2

應該承認今天藝術資本的強大力量,但資本需要在良性的軌道運行,否則也會自擺烏龍傷及自身?!昂喕笔袌霏h(huán)節(jié),弱化和邊緣學術評判力量而直接跟藝術家搞“短線共謀”,造成的結果是“取締藝術規(guī)則”,這其實是一種小聰明,就像把完整的生態(tài)破壞了,污染了環(huán)境霧霾就會出現(xiàn)。

就“抽象”藝術來講,需要承認,目前的確是個不錯的時機,但從宏觀市場板塊來看,我認為有可能成為“熱板塊”,但不太可能出現(xiàn)過去那種幾個明星藝術家壟斷高價的局態(tài),會有其他熱點板塊共同存在,就是說市場的“可選擇性”比以前大了,不是高度集中而是多樣化的市場結構。這其實對于整體藝術市場的“抗震能力”來說,是個很好的風險規(guī)避結構,結構性會比以前好,而且會慢慢理性運營操作,一口吃飽和西方做局的階段慢慢就過去了。

如果如你所說,佳士得或者索斯比這樣的拍賣公司設立抽象藝術專場并出現(xiàn)單件作品的高價,那肯定不是曇花一現(xiàn),拍賣有自己對市場完整的判斷機制,應該是理性的市場戰(zhàn)略設置。當然他們也可以隨時撤掉這一拍場,比如好機會沒經(jīng)營好,但初衷還是看好的。理性看,這里面存在一個市場轉型,前幾年那種“中國當代藝術”敘事理念下的強勢藝術板塊的市場失效造成的高端商品空缺。目前業(yè)內或者想進入業(yè)內的資金還是量很大,購買力的磁性吸力還在場,那批藝術下來后市場一直在尋找新的替代物,試圖建立新的價值認同機制,過去那批“明星藝術家”已經(jīng)不再適合今天的時代趣味和文化選擇,因為他們堅持的理念是上個世紀很短暫一個時刻的思想觀念,是被西方個別幾個人聯(lián)合操盤以地攤貨建倉后甩給中國大陸和港澳臺、新馬泰地區(qū)的華裔收藏圈和資本熱錢,這是當時的市場策略。最近一些明星的風格轉型大家也看到了,他們在強迫著自己“變法”,而不是延續(xù)。好比之前簽了一家“外企”,現(xiàn)在辭職轉回中國大陸重新瞄準國際。

抽象藝術的第二次小高潮,讓這個一直被忽視的價值洼地開始從第一次小高潮的學術鋪墊向市場生效的全面抬頭發(fā)展。我參加過那時一些展覽和學術座談,在“后2008”那個市場調整的時期,他們認為“‘玩世現(xiàn)實主義’和‘政治波普’已經(jīng)完蛋了,從藝術家的角度希望用‘抽象’殺死當時沒落的豪華語言”,這種沖動在當時一部分藝術家內心醞釀,他們策劃了一系列國內外巡回展,客觀上整合了一批以60為主體的“抽象勢力”。今年抽象藝術的二次小高潮不同于2010年左右時的嘗試崛起,當時以奧利瓦在中國美術館策劃的展覽為軸心,出現(xiàn)了大批以抽象藝術為主的展覽熱潮,不過那時的抽象藝術主要依靠巡回展覽和公共傳播來擴大影響力,并沒有形成足夠穩(wěn)固和系統(tǒng)的熱點,而當下的二次萌動與市場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拍賣的介入或者說是一種“市場自覺”的反應,市場從來不是被經(jīng)紀人忽悠。如果這次拍賣專場出現(xiàn)單價作品的高價標桿,以“60一代”的核心人物和準備充分的青年代表(認真夯實基礎很重要,不是資本不做事,不去把藝術家的市場基礎“做實”就可以輕易操盤)的價格崛起為信號,業(yè)界應該看到這幾個藝術家的學術鋪墊和市場基礎不是一兩天完成的,這點的確是事實。另外,從市場大面看還有一個特點值得注意,這次的“抽象熱”,在藝術生態(tài)中存在一大批70和80甚至90的年輕藝術家,他們成長的比較快,而且創(chuàng)作在這一兩年內會有比較明顯的進步,這其實是個“商機”的信號。

關于抽象藝術的風格,在經(jīng)典藝術史中所提出的概念主要以“現(xiàn)代主義”的“形式主義抽象”為主,即由點線面體色塊等“形式因素”作為抽象調動的視覺起點,在20世紀藝術史的“形式獨立”的革命主導邏輯下,有注重精神、感覺、情緒和情感的“熱抽象”,也有以幾何、數(shù)學和理性為核心的“冷抽象”,從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馬列維奇等歐洲三杰,一直到波洛克、德?庫寧、羅斯科等那批美國人,行動、硬邊等藝術流派逐漸出現(xiàn),擴大了抽象的版圖。后來1960年代末西方的“觀念冒險”思潮終結了“現(xiàn)代主義”的動力系統(tǒng),再后來令“前衛(wèi)冒險家”出乎意料的是,作為當年反叛核武器的“觀念”,卻逐漸成為一種“藝術趣味”滲入了多種藝術形態(tài),成為一種“常態(tài)”,“觀念”的動力指令從“革命力”向“趣味”掉頭。事實證明,“觀念”非但沒有按預先設置的邏輯去“殺死語言”,反而與其結合。前幾天我所做的這次年輕抽象藝術家的展覽“抽象藝術新一代”(我做這個展不是出于市場考慮,而是我一個跨年度的“實驗室展覽計劃”的分支之一,是對“未來”梳理幾條線索做點基礎工作),絕大部分不是“形式主義”的抽象,你可以說是一種后抽象、泛抽象、觀念抽象,我覺得名稱并不重要,其實就是一種形態(tài)上抽象的“藝術存在物”,這批藝術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形式主義的“原教旨”中脫離,向泛觀念傾向轉型,以圖式為基本調動元素,有的注重如水泥、金屬等“物性”的藝術價值,“視覺性”的效用是大家普遍關切的落腳點,這已越過了傳統(tǒng)的“形式主義抽象”。另一方面,我更關注,新一代藝術家們的“精神品性”和“氣質轉型”一旦經(jīng)由良好“機制”的提純萃取,是未來進一步“精神化”的重要“因子”,前景不可忽視。年輕藝術家由于長期以來被上一代藝術家所擠壓,還沒有得到表達自己精神立場的機會,我希望通過策展來打破藝術界這樣一種精神壟斷的現(xiàn)象,為年輕一代創(chuàng)造點空間,至少為這個困局做點什么。盡管這些抽象展覽并沒有彰顯太多的批判性,但恰恰跳過批判的“吶喊程序”直接執(zhí)行,當你可以去“反壟斷”的時候干嘛還要刻意舉旗?直接干不好嗎?直接去投身“解放”,干“革命”不就可以了嗎?

從目前藝術界的形勢看,應該給予或者還給年輕抽象藝術家以勇氣,這是一項事業(yè),應該廣泛聯(lián)系不同話語,通過“策展”去喚起他們本應有的本能和藝術沖動。顯然,在整個藝術生態(tài)群中,策展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發(fā)動機,但不是唯一的,通過策展有可能盤活和調動創(chuàng)造話語、批評話語、傳播話語、收藏話語及運營話語,從而能夠突破藝術“陳規(guī)”和“慣性”的封鎖,構建“新世紀中國”藝術精神,不要還固步自封在過去那種很狹小的思維慣性里,新的時代應該有新的藝術家提供一種屬于自己的精神形態(tài),藝術作品就是這種形態(tài)的物質載體。大家看到2010年以來我策劃或參與策劃的一些海外和國內的群展個展,以50和60一代那批作品相對成熟的藝術家為主,一直到2012年的幾個展覽。后來覺得不能只是這樣,因為缺乏“發(fā)生性”的語境,從2013開始,連續(xù)策劃的幾個展覽都是針對“新一代”的,我希望用“策展”去激活藝術家,去形成一種“文化自覺”,重視“個體語境”的意識培育,因為好的藝術還是需要藝術家的“個體自覺”。

盡管抽象藝術市場熱點正在形成,目前我所觀察到的許多年輕藝術家卻沒有刻意迎合市場,他們中有不少在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還處于發(fā)生期,基本是獨立創(chuàng)作不太那么直接受市場因素的干擾。拍賣機構做專場,應該是捕獲了新的“藝術現(xiàn)象”,而這個藝術現(xiàn)象一定不是“為市場”提供的,而是在自覺探索中在學術的“愿望”下起來的,二級市場的拍賣一定是在這“之后”介入,當然這個時候“先行者”及時跟著展覽的發(fā)生去收藏作品的人就比較有優(yōu)勢了,因為他們拿到的是原始股,而這支股正在長,而且從展覽上買還有個好處是藝術家會拿出高品質的作品,否則策展人不會允許藝術家參展,一級藏家的優(yōu)勢是率先性,時間差是優(yōu)勢,而且策展人的展覽相當于免費給他做了一層“篩子”的功能,從這個角度講藏家借了策展人的力,物理學上這叫省力,雖然做的“功”一樣,但是的確省力了,聰明的藏家總會找到好的門路,笨的藏家盲目跟熱點。

關于拍賣,我不能肯定這種“抽象專場”的導向結果一定是市場成功,但西方這倆著名的拍行對于其中的風險肯定是有所準備的,我想他們所做的決定也許基于以下兩點:一、抽象藝術在當下已經(jīng)形成了一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和作品數(shù)量,具備了一定的“對象性”,以及與資本的“對接性”,無論從形態(tài)還是精神來看,不比其他藝術差(但創(chuàng)作不能停滯),有著新的時代特征,而且抽象已經(jīng)有100年的歷史了,藏家接受起來不像觀念藝術那么困難;二、目前抽象藝術作品價格普遍較低,有的甚至是原始價,提供了廣闊的收藏和增值空間,如果操作得當是有機會的。當然,我們也需要呼吁一種專業(yè)性的藝術管理意識,在抽象藝術板塊擁有良好起點的條件下,應當提醒操盤手本著對藝術負責的態(tài)度去進行,而不是通過惡性炒作去追逐“短期效益”,一個藝術家一年翻N倍,剛開始覺得自己“牛”了,受關注值錢了,但最終會把自己逼向絕路,細水長流其實是一種智慧。關于當代藝術的市場,畢竟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次慘痛的教訓。藝術市場不是孤立的買賣,做莊操盤,市場因素跟學術因素應該是在不同的“軌道”形成好的磁場相互作用,這種良性的關系目前還需要克服中國本土“粗放式經(jīng)濟”所帶來的資方“自以為是”現(xiàn)象,認為自己以某種方式在其他場子發(fā)財了,就可以同樣在藝術里輕易得手,這些是有過太多教訓的。這里我想提醒業(yè)界,沒有學術建制的任何藝術品板塊都是危險的,沒有規(guī)則,沒有好的評判,甚至取消和越過“學術因素”的應有作用去直接“商業(yè)”,這樣的游戲如同在沒有“法制”的世界里沖浪,偶爾你可以玩的hi,但當巨浪來襲時你會很危險,2008年前后“中國當代藝術”這個標簽下的高價作品和近年國畫圈的一尺動輒幾十萬的“價格”與“價值”過度偏離現(xiàn)象所造成的“高價危機”,其實該給業(yè)界很多反思,不要在一條河流里犯兩次同樣錯誤。

注:2014年11月初,《hi藝術》雜志就抽象藝術在拍賣專場的熱點現(xiàn)象,邀請青年學者王萌先生在中國美術館咖啡廳做一次專訪,本文為采訪錄音的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