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張日安:欲與古人爭一席耐得寂寞惜寸陰—許仁龍先生其人其書

時間: 2014.3.20

我和中央美術學院許仁龍教授是在其2012年12月7日的書畫觀摩展和研討會上相識的。當時,我拍了一百多張許先生的中國畫和書法精品照片留作學習研究資料。潘公凱、吳長江、邵大箴等畫界名流都先后到場。這次研討會開得有點特別:與會畫家、評論家少有恭維,對許先生的作品少有褒獎,而大量的時間在探討其畫作存在的問題,有的甚至干脆不提其所長而直言其短處。而許先生卻都能虛心接受,連連點頭稱謝。當時他那種謙慎好學、善聽諫言的治學態(tài)度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一、淡泊名利,低調生存,踏踏實實做學問

許先生1974年考入中央美院國畫系,1978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做了一名普通的美術教師。許先生今年58歲,再有不到兩年就要退休了。他生性敦厚、樸實、正直、率真,在名利之前不爭不搶,淡然處之,所以他至今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央美院附中教師。他總是說自己和古人相比還差之千里,所以至今也不申請加入國家的美協(xié)、書協(xié)。他年輕時為了書畫創(chuàng)作,曾毅然決然地辭去了令人艷羨的中央美院附中副校長的職務。他的巨幅畫作《萬里長城》在2002年被掛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國賓接待大廳里,經常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接見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的場所背景,他因此成為全國美術界畫作上鏡率最高的畫家,許仁龍這個名家才被社會所知。

1978年,許先生大學畢業(yè)后,感覺自己的文學和書法水平不足,于是按照葉淺予、李苦禪兩位先生的指點,潛心學習漢隸八年,直至1989年自己的書作《杜甫詩》入選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第四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與此同時,風華正茂的許先生在美術教學中又覺得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知識不夠全面和扎實,尤其對中國古典文學知之甚少,決心補上這一課。于是,他開始專門拜師學習古代文學知識,以豐富自己的書法與中國畫創(chuàng)作。當年,許先生在蘭州養(yǎng)病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博物館里看到了一些漢簡遺存,其章法、結體和筆畫都自然天成、無拘無束、灑脫自由,不禁茅塞頓開:書法是表達人的性情的線條藝術,只有技法而無情感的書寫是蒼白無力、生硬僵化的。于是,他用心體會并臨寫了三個月的敦煌寫經和漢簡書法,研讀了王國維的美學著作和佛學典籍《金剛經》《六祖壇經》等,從中體會到了一些真諦并有所頓悟。這對他以后的書法創(chuàng)作和風格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談及《萬里長城》的創(chuàng)作體會時,許先生說:“一個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避免陷入主觀主義的、自以為是的、自我個性的局限之中,如果把自己放在一個知名藝術家的名頭和身份之上,就很難聽取來自不同方面的建議和意見,也會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之中。作為一個書畫家,除了要有較強的技法、功力、文化學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和美學思想外,對歷史和未來也要有一種把握和展望。心里有歷史了,就會有自豪感和使命感,就會有憂患意識,就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住時代精神。心里有祖國,就會有責任;心中有未來,才會有擔當?!?/P>

此文開頭提到的書畫觀摩展是許先生將其多年來教學之余創(chuàng)作的書法、中國畫作品展出,其目的在于聽聽專家、老師、同行對自己創(chuàng)作上的建議,以便調整思路,再圖提升。當時那種直言不諱和坦蕩擊打的場面十分令人吃驚,而許先生的善聽逆言之舉也令人刮目相看。因為這種場面是當今書畫界很少見到的,這也是筆者多年參加的最民主的一次藝術研討會,沒有喜歌和頌歌,沒有吹捧之詞,沒有“順風話”,讓人看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真實場景。許先生在致答謝辭時說:“在座的各位領導和專家是我點名請來的,都是自己的領導、老師和知心朋友,請大家來的目的就是要給自己的創(chuàng)作‘把把脈’,聽點真話和勸告,以圖今后的書畫創(chuàng)作再有進步和提高,感謝大家的忠告和當面賜教!”

后來,許先生在學習漢碑的基礎上,又臨習過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宋克章草,對唐代李邕的《云麾將軍碑》用功最勤,又以《墓志百種》《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為日課,旁涉趙之謙、鄧石如,喜讀八大山人、龔晴皋和當代草圣林散之。故其書法八面出鋒,諸體皆能,時而規(guī)矩樸厚,時而流暢婉轉。

二、植根傳統(tǒng),兼容并蓄,恭恭敬敬研習書藝

拜讀過許先生書畫作品的人幾乎無不為之折服。因為論中國畫,他山水、花鳥、人物兼善,尤以崇高、壯美的山水畫而著名。論書法,他真、草、隸、篆、行無所不能,尤以魏楷、漢隸和帶有清代碑味的行書見長。由于長年浸淫在漢魏碑版之中,故其書法用墨沉厚、用筆穩(wěn)健、力透紙背,體現出扎實的傳統(tǒng)功底。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作為一名專業(yè)畫家,不僅對各種書體精專,而且對書法作品的形式,諸如斗方、扇面、條幅、橫幅、中堂、信札、手卷等等都運用得輕松自如、得心應手,比一些專門從事書法研究和創(chuàng)作者還要顯得“專業(yè)”,甚是令人佩服。下面就收入本書中的作品談一些個人的觀賞體會。

(一)小品不小,寫出精巧別致的韻味

如今,書界多把四尺斗方、條幅和扇面甚至更小的作品稱為小品。許先生對這三種形式尤為喜歡,因而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精品力作。

1.書中斗方作品有九幅,其中,《臨〈孫秋生碑〉》(見302頁)、《臨〈鄭文公碑〉》(見304頁)為典型的魏碑楷書作品,用筆提按分明,結字規(guī)整勻稱,用墨厚重,章法布局縱橫有序,末尾不題小字落款,給人一種魏碑原拓的感覺。《臨李邕書〈李思訓碑〉》(見303頁)的寫法碑貼相容,書寫速度有疾有緩,且不急不躁,散落自如,既有厚重樸茂之感,又有靈動俊秀之妙,也不變體落款,同樣給人一種原碑原版之印象?!蹲宰髟姟创貉怠罚ㄒ?45頁)是作者“壬辰三月二日,晨起喜見春雪有感而作”,故用行書創(chuàng)作出來,清新、優(yōu)美、瀟灑、浪漫,讀后使人感到春雪給人帶來的愉悅心情和一年的希望。用唐詩和辛棄疾的詞創(chuàng)作的五幅斗方作品均為大草風格,洋洋灑灑,揮運自如,奔放飄逸之感躍然紙上,可謂書隨詩意,墨入詩境,時而悲壯,時而婉轉,令詩書畫相得益彰,每幅書作都能隨詩意畫境表達出作者不同的心緒與感悟,叫人閱后愛不釋手。

2.書中占比例最多的書法形式要數條幅了,共47幅之多,看來這是許先生最擅長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書法創(chuàng)作形制了。所以,這些作品水到渠成、古樸自然、精彩萬分,每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創(chuàng)作內容多為詩詞、楹聯、警句、贈語等,但自作詩與聯居多,體現作者深厚扎實的文學功力。其書體有楷書、行書、草書,而多數為行書。雖是魏碑衍生出來的許氏行書,但因此種形式擅長,又往往字少且大,故更顯敦厚、奇崛、樸拙之勢,成為此著作所有書法作品中的鮮亮耀眼之處,與當今書壇的華麗流行書風形成鮮明對比,令觀者眼睛為之一亮。所以眾多書家觀賞許先生的書作后感嘆不已:“有如此審美取向并走到此種程度的書家太少了,許先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應該給當今書界的一些浮華青年一種啟示!”

3.少有的三幅扇面作品中,首幅為《始平公造像》(見305頁)與《鄭文公碑》《毛公鼎》的集字之作,用前二者集一楹聯,又用后者集另一佳聯,將不同時期的文字、不同的書法字體、不同的文字內容容納在一張小小的扇面作品之上,其膽大妄為,可謂天下之罕見。然而其畫面卻出奇完美、和諧、統(tǒng)一,讓人詫異,讓人佩服,讓人為之拍案叫絕!另兩幅扇面作品均為描寫花草樹木之景色卻富有哲理的自作小詩,以行書創(chuàng)作。其章法均為長短相間,灑脫自如,筆隨墨出,自然天成,表達了作者花開爛漫般的喜悅心情。

(二)橫幅、中堂,字或大或小,都能彰顯恢弘的氣勢

橫幅、中堂之形式在古代即為常用,多為巨幅,畫面壯觀,氣勢震撼,懸于廟堂之中,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許先生的碑版氣派正適合于此。

1.書中橫幅作品15幅。其中僅有的一幅楷書為《〈六祖壇經〉一則》(見335頁),系魏碑筆調,用筆往來自由,毫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更不見魏碑刀砍斧剁之筆畫圭角,雖用魏楷的框架結構,卻時常透出行書的意態(tài)與韻味。

橫幅行楷四幅,分別為《白樸小令三首》(見330頁)、《詩經》(見323頁)、《傅山論書》(見316頁)、《庚寅習書小記》(見339頁)。依舊是魏碑筆意,但行書的成分居多,楷書的成分顯少,靈動多于靜謐,故曰“行楷”。也許受書寫內容的影響,《白樸小令三首》寫得極為安靜,書寫速度也極為緩慢、沉穩(wěn)。而到《傅山論書》即略顯婉轉流暢、輕盈舒緩。是的,“論書”乃文人墨客之雅事,豈有不清心、輕緩、暢快之理?而最終一幅《庚寅習書小記》的內容為“日記”類紀實文章,書寫得更是輕松自如,毫無掛礙,行書的筆意更進一層,但其沉穩(wěn)的許氏用筆法仍統(tǒng)領著整篇的運筆基調,給人以扎實、渾穆之感。其輕松、愉快的章法布局,也讓每字每行都隨遇而安,恰到好處,適得其所。

橫幅行書四幅,分別是《劉禹錫〈陋室銘〉》(見318頁)、《意臨陳老蓮書》(見331頁)、《自作曲〈小令〉》(見327頁)、《自作詩二首》(見330頁)。除《意臨陳老蓮書》之外,其余都略帶晉唐意蘊,凸顯帖味,魏碑之遺風稍有退縮,略顯雅俗共賞之情調,當讓人刮目相看??磥碓S先生最初對顏真卿、楊凝式、蘇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八大山人、何紹基等多有涉獵。

橫幅草書五幅,分別由唐詩、自作詩及《陶淵明〈歸去來辭〉》見342頁)構成。一位研究碑版的書家能把草書寫出用筆圓轉流暢、章法布局自由自在的感覺來,實在是他人難以企及的。由此看來許先生筆下多有懷素、王鐸、“二王”、東坡意蘊,更少不了林散之之遺風,如此等等,不禁令人嘆服。

2.中堂作品有16幅之多。許先生平日里寡言少語,為人忠厚,做事踏實細致。其做學問亦如是,由此讓人想到鄭燮的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曾幾何時,在展廳里曾觀賞過許先生的幾件巨幅書法作品。用漢代隸書筆意創(chuàng)作的八尺整張作品《老子〈道德經〉摘錄》(見290頁)是其隸書的代表作,其結字規(guī)范優(yōu)美,用筆沉厚挺拔,章法布局整齊劃一,具有濃重的漢代遺風,可稱其為具有超常震撼力之作。

中堂形式中的楷書作品《臨〈爨寶子碑〉》(見300頁)是一種別樣的魏碑代表作,書史中也有人將《爨寶子碑》列為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書體,深得世人喜愛。許先生崇拜之,故從筆法、結構到章法原汁原味地將其臨書出來,惟妙惟肖,精美絕倫。又在底部空閑處用小字行書題跋,道出了自己對《爨寶子碑》的評價及臨摹體驗?!稘h書·藝文志》(見292頁)以六尺整張宣紙設計,用行楷之書體創(chuàng)作,均顯宏大、沉厚、壯美之氣,蔚為大觀,令人震撼?!犊瑫⒆瓡丛娊洝怠罚ㄒ?94頁)集魏楷與小篆于六尺整紙,此架構與膽識盡顯大家風范,實為少見,常人不能及。《曾國藩復賀長齡(節(jié)選)》(見321頁)屬魏體楷書,莊重、大方,略參以行書筆意,沉穩(wěn)中稍顯靈動,其章法則采用了近代豎版報刊文章的排版格式,得體、寬博,令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卻又在情理之中。作品《金剛經·心經》(見286頁)楷書乃丈二整紙,是此書中規(guī)格最大者,共5380字之多。許先生在創(chuàng)作之體會中談道:“2011年盛夏,我懷著虔誠之心,用僅藏的一張丈二清庫舊紙,凈身靜心,用十余天時間寫完此作?!弊髌芬晕罕疄榛{,加上濃重的晉唐與敦煌寫經筆意與韻致,字小幅大,筆法講究,意味深長。局部精致,整幅壯觀,十余天寫成,氣息又如此貫通,觀者恐怕無不慨嘆?!段男牡颀垺ぽ嬕罚ㄒ?98頁)、《莊子〈逍遙游〉》(見296頁)亦屬于此類作品。至于《毛澤東〈七律·答友人〉》(見319頁)、《信札》(見349頁)等中堂作品均為行草書體,書寫風格、用筆特點大體一致,且氣韻流暢,一氣呵成,耐人尋味。而《自作詩》(見311頁)整篇跌宕起伏、星羅棋布、張馳有度、散淡自如,又讓人聯想到黃賓虹和徐渭之書法。如此這般,許先生的筆下時而小橋流水,時而波濤洶涌,時而婉轉流暢,時而跌宕跳躍,不同的韻致、不同的格調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宣紙之上,或給人以愉悅,或給人以震撼,使人難以忘懷!

(三)信札、手卷信手拈來,散發(fā)著濃濃的書卷氣

信札、手卷是古代文人雅士手中把玩之作,因此創(chuàng)作起來別有一番情趣。許先生對此二種書法形式把握得恰到好處。

1.信札類作品八幅。信札書法是中國文人在毛筆書寫時代最為自由的一種表現方式。許先生這些“日記式”的作品由于都是自作詩,故而書寫時格外自由和放松,所謂“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于許先生的信札作品中可見一斑。由于其不過分強調牽絲引帶,更顯線條之蒼茫老辣及墨色的枯澀燥妍變化。

2.手卷其實最早叫“長卷”,是書法作品橫幅中較長的一種形式,因不便懸掛只適合于人們用手邊展開,邊欣賞,邊卷合,所以也叫長卷。許先生的這些手卷共計19幅,都是帶有濃重的許氏筆法與風格的作品,有的少至幾個大字,有的多達五六百字,有的是楷書、有的是隸書,而絕大多數是行草書。其內容也極為豐富,有《蘭亭序》、古代詩詞、題畫詩文、毛澤東詩詞、自作詩詞等等??梢韵胂螅缒苷驹谶@些長長的手卷作品面前靜心觀賞,定會墨香四溢,讓你感受到書卷之氣的飄然而至,或悠揚或浪漫或激越的文中意蘊更會讓你蕩氣回腸。

許先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詩、書、畫齊進并舉,又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復古主義者。所以,至此他在諸多藝術上取得驚人成就、達到一定境界恐怕不會有人覺得奇怪了,但這一切都源自于他對書法藝術的研究與學習。就連他自己都坦言:“我的繪畫發(fā)展到今天的地步,其線條的成熟來自于對書法點、線的錘煉;中國畫的構圖如算精妙,也是得益于書法結體處理與章法布局的揣摩?!逼鋵崳S先生還有一條謙虛未談,那就是其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國學知識為其書法、繪畫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更為他的藝術人生撐起了一片藍天!

我們期待著許先生的書法藝術更加燦爛輝煌!

2013年3月3日于步雪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