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劉海平:輝煌的夢想——拉斐爾前派繪畫藝術

時間: 2010.10.18

拉斐爾前派,是十九世紀中期出現(xiàn)在英國的一個繪畫流派。作為一個流派,拉斐爾前派是由作為核心的一個小團體,和眾多追隨者組成的。他們在英國藝術史和世界藝術史上占據(jù)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其光輝燦爛的藝術作品和他們與眾不同的藝術追求一樣,散發(fā)著經(jīng)久不息的永恒魅力。

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團體是:垃斐爾前派兄弟會(Pre_Rafaelite Brotherhood)。成員是三名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nam Holman Hunt,1827—1910),約翰?埃弗里特?密萊(John Everret Millias,1829—1896)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l,1828—1882)。1849 年,在拉斐爾前派成立之初的第一次展覽上,這三位當時都非常年輕的畫家統(tǒng)一以“P.R.B”( Pre_Rafaelite Brotherhood的縮寫)作為簽名,第一次向世人展現(xiàn)了拉斐爾前派的繪畫風格。

享特、米萊和羅塞蒂與協(xié)會成立之初吸收的另外四名成員一起,組成了拉斐爾前派最早也是僅有的七名正式成員。另外四名成員是: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on,1825—1881),弗里德里克?喬治?斯蒂芬(F?G?Stephens,1828—1907),托馬斯?伍納(Thomas Woolner,1825—1892)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的弟弟威廉?邁克爾?羅塞蒂(William Michael Rossetti,1829—1919)。

作為一個團體,拉斐爾前派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到1854年,成員各奔東西,不再以“P.R.B”作為共同的簽名,各人的生活歷程和藝術風格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分化。但是,拉斐爾前派在當時英國藝術界甚至文化生活中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有眾多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影響深遠。

在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由羅塞蒂和他的學生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帶動起了拉斐爾前派活動的第二次浪潮。而伯恩-瓊斯也被譽為是后期拉斐爾前派運動中最杰出的藝術家。同樣是后期拉斐爾前派運動重要一員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和其他人一起,將拉斐爾前派運動,從藝術家個體之個性的呈現(xiàn),擴展到了工藝美術甚至社會改革的領域之中??梢哉f,后期拉斐爾前派的藝術運動,到最后已成為一種“美的社會主義”了。因之而來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很多方面影響了后世的畫家、建筑師,工藝美術大師等等,從而也對現(xiàn)代生活的許多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如果把拉斐爾前派在十九世紀中后期的活動視為最早的現(xiàn)代藝術運動之一,這并不是言過其實。因為他們的藝術,特別是通過與象征主義的直接關系,對相繼而來的二十世紀許多現(xiàn)代藝術都產(chǎn)生了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們的目標:“真誠地表現(xiàn)真誠的思想”和他們關心社會問題的責任感,都表明了這些藝術家獨立的社會角色和獨立的藝術思考與追求。這是現(xiàn)代藝術和現(xiàn)代藝術家最為重要的特征。從這一點上來說,認識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們在十九世紀中后期,這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成熟壯大的時期,所進行的藝術活動和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對于我們認識那個時代,認識現(xiàn)代藝術都會有莫大的裨益。何況他們的藝術作品本身又是如此璀璨輝煌。

拉斐爾前派產(chǎn)生于一個特殊的時代。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國,正是維多利亞女皇統(tǒng)治英國的盛期。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已經(jīng)影響到了英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方式,已經(jīng)沒有多少空間了。機器生產(chǎn)和工廠、煤礦的轟鳴和濃煙,改變、甚至剝奪了人們鄉(xiāng)村生活的空間。貧富的急劇分化,失地農(nóng)民和城市工人的生活、工作條件之嚴酷,引發(fā)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但是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早期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當時的人很難找到良方加以解決,也很難有全面清晰的認識。一些知識分子和關注社會問題的人士,很自然地會從對這些新的社會問題的厭惡,走向?qū)@種新興生產(chǎn)方式的厭惡。從而產(chǎn)生一種懷念過去,懷念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生產(chǎn)方式的情緒。所以從十九世紀中期甚至更早開始,就在英國產(chǎn)生了恢復古代宗法社會,復興天主教信仰之類的呼聲。

1833年,英國的知識界以牛津大學為核心發(fā)起的“牛津運動”,就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歸咎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英國教堂的無用。所以他們希望能夠恢復古代和中世紀時期教堂的詩意和精神力量,借此來改良社會。

1837年,倫敦工會成立,擬定“人民憲章”的草案,要求獲得普選權等六項權利。這個草案得到了全國工人的響應,發(fā)展成為全國性的爭取民主權力的群眾請愿運動——“憲章運動”。1838年、1842年和1848年——在歐洲大陸革命的影響下,掀起了三次憲章運動的高潮。雖然運動由于政府的壓制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憲章運動反映出了人民的普遍呼聲,是第一次無產(chǎn)階級的群眾性運動。當時的英國社會正如1838年憲章運動的請愿書上所寫,下議院“既不是由人民選出來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為少數(shù)人的利益服務,而對多數(shù)人的貧困、苦難和愿望置之不理”。在英國“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被統(tǒng)治者受苦挨餓”。維多利亞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鎊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收入是104鎊20先令,而千百萬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兩三個便士。憲章運動針對這樣嚴重的社會問題,有全英國幾乎一半的成年男子的簽名參與,對英國政治民主制度的改革影響深遠。后來憲章運動所提出的六項要求有五項都陸續(xù)實現(xiàn)了。

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正是成立于1848年,當時歐洲大革命風暴和憲章運動背景下的英國藝術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一年一度的皇家學院展覽會上有大量遵循雷諾茲(Joshua Reynolds,1732—1792。1768年任首任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規(guī)訓的因襲之作,已遠離了自然和社會的真實。但畫壇上也出現(xiàn)了要擺脫傳統(tǒng)束縛的作品,反映當代生活的情節(jié)性繪畫變得越來越得人心。因為商業(yè)化和自信的維多利亞社會中的主顧,愛好現(xiàn)實主義、逸聞趣事和細節(jié)。但是這些作品的題材往往是感傷或者平庸的,技術也相當粗糙,追求戲劇性的光影,缺乏深度。

當時英國的思想界和文學界人物,大多關心社會問題,不滿于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道德的敗壞,抗議對于工人特別是童工的盤剝,要求加強社會道德和宗教的宣傳。文學家狄更斯認為當代社會缺乏基督精神,主張以仁愛之心和慈善事業(yè)來改造社會。另一位重要文學家司各特則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丑惡,專門創(chuàng)作中世紀的故事懷念美好的騎士精神。湖畔詩人華茲華斯也厭惡工業(yè)社會,贊揚古代的宗法民主制度和田園生活。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主張與他們的這些追求是相近也是相關的。另外對拉斐前派的產(chǎn)生發(fā)生了重要影響的是德國的一群“拿撒勒信徒”——拿撒勒人畫派(或稱拿撒勒人派Nazarenes)。他們是居住于意大利的幾位德國畫家,他們的組織“圣路加同業(yè)工會”成立于1809年,這些畫家住在一所修道院里,研究意大利的宗教壁畫,崇尚宗教美德,追求的是基督教的正統(tǒng)觀念,提出回到中世紀和天主教教義中去的口號。表示要與維也納皇家美術學院絕裂。

英國畫家福特?馬多科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1821—1893)于1845年到意大利旅行和學習的時候結識了幾位拿撒勒人畫派的畫家,與他們一樣,布朗也深為意大利教堂里的許多宗教壁畫所感動。這些作品大多是文藝復興早期,拉斐爾之前的作品,他們認為這些作品的感情真實自然,有一種真誠的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布朗決心以這種關注真實現(xiàn)實的態(tài)度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大膽敏銳地去觀察自然和社會,不因襲前人,不囿于清規(guī)戒律。這樣藝術才有希望,英國的藝術才有希望。他于1846年回到英國后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英國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作品,技法也十分真實細致,觀察大膽而精確。1847年,布朗舉辦了他回國后的第一次個人展覽。他的作品使當時還很年輕的亨特和羅塞蒂深受感動,先后找到布朗要求作他的學生。雖然布朗與這兩位拉斐爾前派的重要代表畫家的師生關系,持續(xù)地時間很短(只有幾個月)。但是,他的藝術追求鼓舞了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在當時的時代中,拿撒勒人畫派、布朗和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們都希望能在藝術上承擔起宣揚道德和社會公民的責任感,這種藝術追求在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成立之初體現(xiàn)得更是十分鮮明。

這種態(tài)度體現(xiàn)出資本主義制度下,藝術家從貴族保護人的羽翼下獨立出來的一種意識。他們開始更加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人的意義和作用。他們有自己的主張,與同道者組成一個團體,堅持自己的原則,力圖讓主顧和社會接受他們的原則。正象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們遇到的情況那樣,當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當前的藝術輿論相左時,藝術家們會借助于團體和支持他們的理論家,來共同扭轉(zhuǎn)公眾的意識,將自己的原則強加于富裕的主顧們。藝術運動和藝術思潮的概念隨即逐漸產(chǎn)生了。

這是現(xiàn)代藝術運動和現(xiàn)代藝術家出現(xiàn)和成熟起來的時代。拉斐爾前派在當時的英國畫壇可說是第一個具有上述現(xiàn)代特性的藝術運動和藝術團體。從這一點來說他們的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

1847年,英國文藝界的理論家約翰?羅斯金出版了《現(xiàn)代畫家》一書。羅斯金不滿于當時許多藝術作品的淺薄,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畫家應當“回到自然”中。如困只是追隨前輩藝術大師的既成風格(比如被奉為圭鎳的拉斐爾的風格),只會造成藝術的衰落。藝術家應當?shù)酱笞匀恢袑ふ异`感和真正的生命。他的著作鼓舞了年輕的畫家們。他們的藝術目標是“表現(xiàn)真誠的思想”,“對先前藝術中直接、嚴肅和內(nèi)心感受的東西產(chǎn)生共鳴”,尤其指拉斐爾之前的意大利的藝術——拉斐爾前派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1848年,十九歲的密萊,二十歲的羅塞蒂和二十一歲的亨特,三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密萊的家里正式?jīng)Q定成立自己的藝術團體“拉斐爾前派兄弟會”,并以“P?R?B”格為共同的簽名。1849年,他們第一次以“P?R?B”名義展出作品,密萊展出的作品是《羅倫佐在伊莎貝拉家》,羅塞蒂的作品是《圣母瑪利亞的少女時代》,亨特的是《雷因茲起誓為兄弟昭雪》。第二年(1850年),他們又展出了自己的新作:羅塞蒂的《受胎告知》,亨特的《保護被巫師迫害的基督教僧侶》,密萊的《費迪南被水妖所誘》和《基督在雙親家》(人稱《木匠間》)。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拉斐爾前派的一些特點。從技術上來說,他們的特點是在濕的白底子上使用鮮明的色彩作畫,像繪制壁畫般地層層覆蓋,最后使得他們的作品色彩輝煌,觀之璀璨奪目、激動人心。他們的觀察極為細致,畫法工整,注重表現(xiàn)幾乎所有的細節(jié)。由于要表現(xiàn)真實的目的,他們的作品前景中的細節(jié)纖豪畢現(xiàn),遠景中的細節(jié)也不輕乎,幾乎沒有色彩透視,令整個畫面有一種透視縮短,逼近觀眾的感覺。而且他們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以自己熟識的親戚或朋友為模特畫成。作品上許多的細節(jié)都有象征的意義,有特定的寓意性,對于理解整幅作品的意義極為重要。從這一點上說,拉斐爾前派確實可以說是歐洲象征藝術的先聲。
從題材上來說,拉斐爾前派最經(jīng)常采用的是三種基本的類型:宗教題材,歷史題材和當代題材。宗教題材的作品往往取自 圣經(jīng),例如羅塞蒂的《受胎告知》;歷史題材的作品一般選擇的是中世紀的故事,富于浪漫情調(diào),描繪了一個可以逃避現(xiàn)實的迷人世界,例如密萊的《瑪麗安娜》;當代題材的作品也常常帶有道德說教的意味,或某種宗教和社會意義,例如亨特的《道德的覺醒》。

1850年的第二次展覽,給拉斐爾前派帶來了空前猛烈地批評。社會上一片指責之聲。這是因為他們的新畫法和表現(xiàn)眼之所見真實的作法,使習慣于傳統(tǒng)標準的作品的觀眾大為驚異。密萊的作品《基督在雙親家》(《木匠間》),描繪了一個英國木匠家庭中的場景,人物是真實的生活中的人的形象,根本不是傳統(tǒng)繪畫中秀麗典雅的圣母和神圣的基督形象。這種直接、大膽的作法連當時非常關注社會改革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家狄更斯都難以接受,將其譏諷為丑陋和極令人厭惡的作品。第一次展覽中的作品都已售出了,但是這一次卻無人問津了,幾位畫家的經(jīng)濟情況也陷入了危機。但是他們依然堅待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

在1851的第三次畫展上,拉斐爾前派畫家展出的新作是:亨特的《瓦倫丁拯救希爾維亞》,密萊的三幅作品——《瑪麗安娜》、《鴿子飛回方舟》和《樵夫的女兒》。羅塞蒂這次沒有展出作品,正在考慮放棄繪畫,專心從事他所熱愛的詩歌創(chuàng)作——他也的確是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詩人。這次的批評更為猛烈,直至不得不把他們的畫從美術學院展廳的墻上摘了下來。在這種困難的時刻,羅斯金在英國的《泰晤士報》是發(fā)表了兩封公開信,為位斐爾前派的藝術家們辯護。他指出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是熱愛自然的,技法也是現(xiàn)代的。他們反對的并不是拉斐爾這位古典大師,雖然這個團體的名字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誤會。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十分辛勤和真誠的,而他們對真實的追求無論如何是不應該被誤解,不應該被蔑視的。羅斯金相信,隨著這些年輕藝術家們經(jīng)驗的積累和他們對自己藝術主張的堅持,他們會成為非常重要的世界性流派。

羅斯金的支持有力地駁斥了當時針對拉斐爾前派的不切實際的攻擊,保護和鼓勵了青年藝術家們的藝術活動。后來指責的聲音消失了,拉斐爾前派也在后來,主要是1854年以后,發(fā)展向了不同的方向。亨特至始至終堅持了拉斐爾前派的藝術追求,進行宗教和道德寓意性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色彩也堅持了拉斐爾前派早期的特色。可以說是唯一一位最為純粹的垃斐爾前派畫家。但要指出的是,作為拉斐前派的主要辯護人的羅斯金其實并不贊成這種強烈的宣揚基督教精神的道德取向。

密萊轉(zhuǎn)向了比較具有傷感情調(diào)的當代題材作品的創(chuàng)作,不再追求寓意性,注重氣氛地渲染。后來他在畫壇的影響日重,逐漸向?qū)W院靠攏,晚年被推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院長。

羅塞蒂則越來越表現(xiàn)出神秘主義的傾向,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主導了垃斐爾前派后期藝術活動的方向,創(chuàng)造出了典型的拉斐爾前派式的女性形像的樣板——濃發(fā)、長頸、慵懶而倦怠的神情。這種極富裝飾性和形象和相應的具有感官之美的色彩,成為后期拉斐爾前派的主要特點。這已經(jīng)不是自然的真實,而是藝術家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了。愛德華?伯恩-瓊斯將這種富于裝飾性的美感發(fā)揮到了一個極致的高度。而威廉?莫里斯則將之付諸實踐,于1861年成立了公司,試圖把手工藝納入大量生產(chǎn)的軌道。這也是一種明顯的試圖追憶中世紀的浪漫傾向。這種逃避現(xiàn)實的傾向,可以說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一個特征,女皇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就是恢復手工藝生產(chǎn)的一大支持者,也是新藝術運動的支持者之一。

于是,十九世紀中期肇始的拉斐爾前派藝術運動,在后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轉(zhuǎn)向并融入了不同的新的藝術方向之中。但是他們對于藝術家個性追求的堅持,和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才是其最具深刻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