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繆曉春作品自述

時間: 2013.3.14

新舊媒介

用新的媒介做藝術作品,其表現(xiàn)形態(tài)與傳統(tǒng)藝術媒介肯定是不同了。我想,新舊媒介之間并非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關系,也許可以有更深層意義上的傳遞與繼承。我可以用數(shù)碼手段去回應藝術史上曾出現(xiàn)的一定形式,有些許相似之處,但它骨子里又是截然不同的了。

比如,我一直想畫水墨畫,但一直未找到一種形式,現(xiàn)在找到了。利用數(shù)碼水墨的方式,我可以把極其精確的描繪和潑墨寫意的手法結合在一個畫面里。以前如果要精細描繪,則必定會選擇絹或熟宣紙,這不利于寫意;如果選擇寫意畫法,則會選擇生宣紙,這就意味著無法用細如蠶絲的線條來描寫物體的輪廓,熊掌與魚不可得兼。現(xiàn)在則可以在兩者之間游走,這是很令我興奮不已的。

更令我興奮的是,這種可能性還可以不斷繼續(xù)。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精力,還有足夠的熱情。

三維數(shù)碼水墨

對線條的癡迷也許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雖然幾乎所有民族的藝術都經歷過用線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階段,但似乎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更強調線的無與倫比的表現(xiàn)力,因為它是如此簡潔但又如此本質地表達出了世間萬物。

自二零零五年以來的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天天面對電腦,看著助手們用三維軟件制作結構線建起一個個三維模型并用這些模型構造一個三維虛擬世界,由點構成線,由線構成面,再進而渲染成看似真實的物體。有一天我想,何不直接用這些結構線來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呢?這些結構線描述的是物體的外輪廓,非常本質,又極具形式美。尤其讓我興奮的是,我可以將這些數(shù)據(jù)打印在宣紙上,獲得一種類似傳統(tǒng)線描的美感,但又不是用傳統(tǒng)的毛筆和墨,而是用現(xiàn)代的打印機和噴墨。

與傳統(tǒng)線描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tǒng)線描只是描繪看得見的某一部分物體的輪廓,對于看不見、處于背面的物體則不去也無需描繪。

由于軟件與電腦計算的方式所致,所有物體的輪廓線都會被表現(xiàn)出來,哪怕這些輪廓線在背面,哪怕它被某個物體所掩蔽,這便使畫面具有了某種透明立體的效果:即使人物頭像處于側面位置,觀眾也一定能夠同時看到兩只眼睛,而不僅僅只看到一只眼睛。這頗有點立體主義的味道,很能讓人想起畢加索把兩只眼睛畫在一個側面畫像上的理由,只不過在電腦和軟件看來,這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了,無需任何理由與主義,而是一種必需!

于是傳統(tǒng)線描的美感、上世紀初的立體主義、本世紀初的技術手段不期而遇,碰撞到一起!

素描

素描原是用來研究自然形態(tài),研究畫面構圖等等?;诖耍憩F(xiàn)出某種即興性和不完整性,經常在正式作品完成之后便會被丟棄。只是到了現(xiàn)代,我們慢慢意識到,它也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表現(xiàn)形式。

在我這兒,素描已經沒有功能上的必要,而只有表現(xiàn)上的必須。既然面對自然世界我們可以畫出一張素描,那么面對虛擬世界,我們也可以畫出一張素描,只不過這個過程是逆推出來的。每張素描都帶有電腦工作框,表明這是先在電腦中成形,之后才畫成素描,而不是先畫素描,然后才成形。這使得我的素描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素描截然相反,雖然它們在表面上使用了相同的工具---鋼筆或鉛筆。

刺繡

用三維軟件做作品時,首先面對的是網格線,由線來組成面。為了區(qū)別不同物體,分別用不同的顏色顯示。這些五顏六色、色彩斑斕的網格線天天在我眼前晃悠,尤其當幾種色彩的線條重重疊疊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它像極了刺繡。有一天我終于下定決心,把它們用傳統(tǒng)手工刺繡的方式固定下來。

我不知道電腦已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手工,但最起碼,我在這些刺繡作品中用這種方式使得電腦與手工緊密合作了一次。只是辛苦了刺繡女工,要把電腦生成的網格線全部繡出來,那是非常耗費時間與精力的。

雕塑

既然我的工作全都是用三維軟件完成的,那就意味著只要尋找一個合適的輸出手段,它們就會從虛擬的三維形態(tài)變?yōu)檎鎸嵉娜S形態(tài)---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雕塑,這就是立體打印技術。原本設計為工業(yè)建模之用,我想也完全可以用于藝術。

它的迷人之處我尚未全部發(fā)掘, 但我知道這是絕對值得花力氣去實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