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月琴:宇宙新視野——劉國松挑戰(zhàn)中國水墨畫

時間: 2011.6.19

二十世紀晚期,臺灣對現(xiàn)代中國繪畫的貢獻,正如同臺灣在中國經濟發(fā)展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并未受到重視。早于七十年代,固步自封的中國正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臺北遂成為當時中國繪畫發(fā)展的核心,其中以改革現(xiàn)代中國水墨畫而享譽國際的大師,就是劉國松。

大英博物館在藝術家劉國松與倫敦Michael Goedhuis Gallery的支持下,得以收藏劉國松于1970年的創(chuàng)作“日月浮沉”。這幅畫的典藏對于大英博物館而言意義重大,不但將館內中國傳統(tǒng)畫與中國現(xiàn)代畫的收藏連接起來,同時意味著中國現(xiàn)代水墨畫的創(chuàng)新與脈絡歸功于臺灣。

1895年馬關條約后,臺灣受日本統(tǒng)治50年。當時臺灣美術教育以日本膠彩以及西方油畫為主流。1949年國民黨自大陸撤軍,不但帶領一群知識菁英渡海來臺,同時運送一批故宮文物來到臺灣,成為中國文化的守護者。當時從大陸到臺灣定居的水墨畫家溥心畬(1896-1963)、黃君璧(1898-1991)等人活躍于畫壇,1987年臺灣解嚴后,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價值被視為與共產主義抗衡的力量,這股源自于五十、六十年代的保守風氣,使得當時亟欲創(chuàng)新的藝術青年紛紛出國深造。

劉國松出生于安徽省蚌埠,父親與姊姊在抗日戰(zhàn)爭中喪生,1949年十七歲的劉國松跟隨南京遺族學校來到臺灣,與留在大陸的母親分散兩地,兩年后劉國松自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yè),與其他幾位藝術家創(chuàng)立五月畫會,1957年臺北首展之后,劉國松遂成為五月畫會的精神代表兼發(fā)言人,并率先以西方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技巧與形式,為傳統(tǒng)中國水墨另辟蹊徑。在當時臺灣保守的政治氣氛下,當權派擔心五月畫會及相關藝術潮流對傳統(tǒng)價值帶來負面影響,劉國松因此屢遭撻伐,并被批判為「替共產主義開路的破壞性藝術」。

受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薰陶,有感于1969年阿波羅登陸月球所帶來的啟發(fā),劉國松開創(chuàng)一系列抽象意味的「太空畫」,以宇宙宏觀挑戰(zhàn)現(xiàn)代藝術的視覺極限。這幅“日月浮沉”以彩墨創(chuàng)作于宣紙上,由三道程序拼貼繪制而成。先以染藍的色紙襯墊于白色宣紙下,透出大面淡藍的底色;再以剪裁后的圓形貼于白色宣紙背后表現(xiàn)日、月之形;最后以寫意的中國草書勾勒壯麗山峰,大筆揮灑虛無中的力道與動感,成就氣宇非凡的意境。畫中,劉國松以深藍妝點墨色,突顯輪廓的空間感,他所獨創(chuàng)的「抽筋剝皮皴」技法,撕去紙筋留下與墨色對照的白線,日、月之形如冰河映照下的宇宙之光,建構式的幾何構圖強調書法線條的氣勢與神韻,以龍蟠虎踞、龍吟虎嘯的象征性,寓意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隱含道家陰陽哲理及宇宙觀。

自六十年代開始,劉國松在香港、歐洲、美國各地展出屢獲贊賞,從此成為臺灣藝術界最受重視的藝術家。1983年劉國松首次受邀于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個展,佳評如潮,并于各大城市巡回展出。中國著名藝術史學家李鑄晉回憶劉國松于八十年代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演講,當時的藝術家吳冠中(1919-2010)拉著劉國松的手說:「我們有共同的語言了!」劉國松為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開創(chuàng)新機,他的貢獻無庸置疑,他對中國畫的影響無遠弗屆。

王月琴  名山藝術 館長

翻譯自大英博物館雜志69期 春/夏刊 2011 
British Museum Magazine, Number 69, Spring/summer 2011
A new vision of the universe-investigates how Taiwanese artist Liu Kuo-sung challenges Chiese in painting  by Clarissa von Sp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