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余?。呵鄭u臺東三路步行街壁畫觀感

時間: 2011.9.19

7月10日,青島市北區(qū)臺東三路步行街舉辦改造后的開街儀式,6萬平方米的室外壁畫展示在觀眾面前,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一個壁畫工程,據(jù)說有關部門準備以此來申報吉尼斯手繪壁畫之最。

臺東三路步行街是青島市的老商業(yè)區(qū),街兩旁商戶林立,還不乏像沃爾瑪、麥當勞這樣的國際商家。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這條老商業(yè)街和居民樓混雜在一起,街兩旁的建筑,三層以下是商鋪,三層以上都是居民樓。這些居民樓都已經有10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歷史,外墻已經相當破舊,而且樓上外掛的家用空調機林林總總,各家窗臺總是飄揚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無怪乎青島居民把市北區(qū)稱之為“抹布”,意思是藏污納垢之地,而市南區(qū)和嶗山區(qū)的前海一線則被居民稱之為“金邊”,整個青島被居民戲稱為帶“金邊”的“抹布”,這當然是句玩笑話,卻反映了青島市政建設的現(xiàn)狀。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伙伴城市,青島打出了“相聚北京,揚帆青島”的口號。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對市北區(qū)的一些舊城進行改造,而臺東三路步行街就是這一系列行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然而如何改造、花多少錢,是擺在政府眼前的一個重要問題。這樣一個舊城如果拆遷重建,不僅花費巨大,而且面對2008年的奧運來臨,時間也耗不起。政府請來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谷云瑞副院長及其他專家,根據(jù)步行街兩側舊樓空間和現(xiàn)有條件,他們認為在外墻繪制壁畫是最省時、省錢,也最能見效的一種方式。

室外壁畫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有著較長的歷史和較多的經驗。20世紀初墨西哥壁畫運動在藝術史上提供了公共空間中壁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典范。而20世紀30年代,美國持續(xù)的經濟危機把大批藝術家拋上街頭。美國成立“公共藝術振興署”,讓大批生活無著的藝術家在公共建筑上繪制壁畫,以提供生活來源。在法國和歐洲各國也有大量的建筑外墻壁畫。但是這些壁畫大多是在單體建筑或兩三幢建筑上,像臺東三路這樣17幢建筑、一公里的步行街,國外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要創(chuàng)作這樣大規(guī)模的建筑群壁畫,既需要膽識和勇氣,也需要資金。

按照國內一般的公共藝術工程模式,政府要對設計和工程進行招標,招標的過程是反復審核的過程,一方面要對設計進行審核,另一方面還要對工程預算進行審核。這一過程不僅時間較長,而且工程造價也不低,按照目前通行的壁畫設計施工價格每平方米1.6萬元計算,整個工程設計施工下來需要1億多元人民幣,這個價格是政府無法承擔的。這樣一來,步行街的改造就進行不下去了。在有關專家的幫助下,政府把本次改造工程變成了一次公益活動,這為中國的公共藝術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新模式。作為中國建筑學會環(huán)境藝術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谷云瑞把臺東三路步行街的壁畫繪制變成了環(huán)境藝術委員會的一次壁畫創(chuàng)作活動,并給予評獎,使參加的藝術家獲得榮譽,這引起了許多藝術家的興趣。包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黑龍江藝術學院在內的30多位藝術家參加了這次壁畫的創(chuàng)作活動。他們都是不要設計費的;沒有監(jiān)制費,他們都親自上墻作畫,其中山東藝術學院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藝術家,頂著日頭每天在室外作畫幾小時。這樣一種方式不僅使政府節(jié)省了大批開支,在短期內就把臺東三路的改造進行下去,而且也為中國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自由創(chuàng)作的實驗場。

眾所周知,中國各大美術學院都有壁畫專業(yè),但有相當一部分壁畫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可能從來都沒有上墻畫過壁畫。在很多人眼里,壁畫成了架上繪畫的一部分,許多從事壁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以作品能進入美術館展出為目的。壁畫界的同仁一直在全國美展中謀求與油畫、版畫和國畫同樣的獨立畫種的展出地位。這一事實表明,中國的壁畫家們大多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位純粹的架上藝術家,而對藝術進入公共空間認識不足。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進入美術館的藝術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因此很多人更看重自己架上繪畫的成就,而把創(chuàng)作公共壁畫看作是“接活”,是工程,是掙錢,把這兩者分開來對待:前者是搞純藝術,后者是接“行活”掙錢。而架上繪畫的成就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藝術地位和身價,為他們在接公共藝術工程中開價增加砝碼。事實上,這種情況不局限于壁畫家們,許多從事如雕塑等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都面臨這種尷尬。藝術家當然有他們的苦衷,中國的藝術市場不健全,純藝術作品的市場有限,很多藝術家都得靠“接活”掙錢。但公共藝術一旦成為一個市政工程,就會面臨甲方乙方這樣的雇傭關系,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往往要根據(jù)投資方的需求來決定,而缺乏更多的自由度。這樣在藝術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和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就存在著雙重標準,使藝術家很容易把個人創(chuàng)作視為純藝術,而把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視為“行活”。這樣的雙重標準給中國公共藝術造成了許多不良后果。這次把壁畫創(chuàng)作變成了公益活動,政府給藝術家以充分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這使得藝術家有機會把如此大規(guī)模的壁畫當成自己的作品來畫,并賦予了極高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而保證了作品的高質量。

有關公共藝術的討論在國內的美術界已經進行了多次,但對于什么是公共藝術卻仍有很大的爭論。筆者認為,公共藝術不能等同于城市雕塑或者景觀藝術,公共藝術的核心是藝術的公共性,同時是藝術進入到公共空間當中,它可以是壁畫、雕塑,卻不會拘泥于任何形式。公共藝術應當具有交流性和互動性,應該面向公眾,面向公眾所關心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藝術當中應該含有相當多的大眾文化內容。青島臺東三路的大型壁畫就帶有這樣的特征:首先,它是公益性的,藝術家沒有要設計費。其次,它是公共性的。筆者在現(xiàn)場觀看時了解到了這樣的情況:在壁畫的繪制過程中,某居民樓上一老太太找到美化辦公室反映,說自己的孫子這些天總是低燒不斷,原因是自家的窗戶外面的墻上畫了一只大貓,而他家的孫子是屬鼠的……后來畫家在那家窗外的墻上把貓改成了一朵怒放的向日葵,據(jù)說那孩子的病隨之就好了。這當然有些演繹和調侃,卻說明公共藝術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其本身的公共性與互動性的特點而產生的難度。

臺東三路步行街壁畫使我們對中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有如下幾點思考:第一,城市公共藝術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政府作用的發(fā)揮密不可分。無論哪種形式的公共藝術,或政府認可、或政府組織開展,幾乎無不在政府作用范圍之內。積極的政府責任的履行,對城市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同時政府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方面,承擔著前瞻統(tǒng)籌、資源調動等作用,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臺東三路步行街改造是不可能進行的。第二,公共藝術的實施需要藝術家轉變觀念,需要有奉獻精神,也期待更多的藝術家進入公共藝術領域。這次參加設計和施工的30多位藝術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他們到這里來創(chuàng)作完全是出于對藝術的美好追求,沒有任何個人功利色彩,這巨大的墻面使他們激動不已,他們把這次創(chuàng)作完全當成一次難得的壁畫實踐,當成自己的作品來做。第三,公共藝術應該要服務公眾,服務于社會,必須走制度化和社區(qū)化的道路。如果說一個國家在公共藝術方面發(fā)展得如何,是要靠諸多的城市去呼吁、支持和實踐。那么,一個城市公共藝術建制的好與壞,則要靠城市里多個社區(qū)去完成。第四,公共藝術的資金來源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能光靠政府承擔。而確保公共藝術資金來源的最好方式,就是立法,確定公共藝術在城市建筑項目中的占資比例。

盡管青島臺東三路步行街在壁畫作品的水平還有可圈可點之處,但無論如何,它給中國方興未艾的城市公共藝術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給公共藝術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案例。

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