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深宅大院間,當代藝術引領“古城復興計劃”!

時間: 2023.7.2

2023年6月21日至8月30日,由大同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主辦,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華夏江鴻文旅承辦的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于大同古城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qū)舉辦。本次2023大同藝術季以主單元+3個平行單元的規(guī)模,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擔任藝術總監(jiān),王靜任總策展人,匯聚包括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 、勞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徐冰、邱志杰、宋冬、郭工等近80位國內外頂尖當代藝術家的百余件/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媒介創(chuàng)作,以及網絡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大同古城所提供的獨特的地緣屬性,在此,當代藝術將與大同古城文化街區(qū)碰撞出怎樣的“化學反應”,亦成為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最為精彩的看點。大同作為兩漢名郡、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zhèn),曾經是鐵馬金戈、血火錚鳴,充斥著烽煙與戰(zhàn)鼓聲的土地,也是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北岳恒山、懸空寺等絕世之美大放異彩的城邑,幾千年來農耕與游牧的攻守、對抗與融合,積淀了厚重的文化源流,而當下的大同,又在積極尋求可持續(xù)和具遠見的發(fā)展路徑,保留歷史文脈,創(chuàng)造新的人文價值,使這座城市成為精致、宜居、有溫度的新生活空間。展覽所處的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qū),地處大同古城東南,街區(qū)內坐落著18處文物院落、16處歷史建筑和51處織補院落,是大同古城中保護院落最多的街區(qū)。經過修復、修繕和微改造,保護-傳承-復興,東南邑在歷史和當代的時空交疊中,既是故城,也是新邑。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季通過邀請山西大同本地藝術家,如80年代當地最早的現代藝術團體“WR小組”,以照片文獻方式呈現于藝術季之中,從而梳理、補全并提醒出一段往往被主流美術史忽略的,大同本地現代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對于本地現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鋪陳,也似乎在提醒人們,大同這篇土地同樣不乏求新、求變的沖動,不乏嘗試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實驗精神。如參加展覽的“WR小組”成員,藝術家任小穎對大同本地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體會,大同在整個中國現代藝術發(fā)展中的“地理”位置并不占據中心與主流位置,本地藝術家在“單打獨斗”中回歸個體,卻也同樣意味著另一種對于理想主義的堅守。

大同當代藝術季作為城市介入的一次行動和古城復興計劃合體并進。沉淀豐厚的歷史街區(qū),創(chuàng)意想象的烏托邦,重新定位歷史和當代價值是關乎未來走向的大觀念,全球頂級的當代藝術作品云集東南邑,群策群力匯聚各方力量,不僅旨在激活一片區(qū)域,點亮一座城,更是以“東南邑”為案例為大同的城市創(chuàng)新提供一種新動力,并以此探討中國在第二次城市化浪潮里更新發(fā)展的可能。

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不僅設有國際頂配的“尋邑”主單元,還有本地藝術家探尋大同文化內涵的“尋同”單元;以梁思成、劉敦楨的《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為線索展開的“鎖鑰”單元;以及探索討論自然、社會和文化以及人類的精神歸屬和生命消亡以及永恒之愛等話題的“萬·物·循”當代攝影單元。整個藝術季期間,將以“尋邑”為核心展線,三個平行單元板塊節(jié)奏起伏,觀眾在古城中尋“藝”,發(fā)現地理意義上傳統與當代的鏈接,因而呼應著本次“尋邑”的藝術季總主題。發(fā)現和探尋地理意義上的另一種傳統與現代連接的關系,也意在制造和尋找與已得文化視野的差異,從而產生探尋的興味,用現代的視角達成理解文化源流和當下生活的新的共識,用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成果,展現更新視角下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間維度的視覺探索和關系網絡。

回顧現代意義上大規(guī)模的城市更新運動(urban renewal),它始于1960年代-1970年代,城市更新的任務傾向于使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e),其表征的意義不只是城市物質環(huán)境的改善,而有更廣泛的社會與經濟復興的意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客觀實體(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空間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視覺環(huán)境、游憩環(huán)境等的改造與延續(xù),包括鄰里的社會網絡結構、情感依戀等的延續(xù)與更新,這更像一個城市自我“新陳代謝”的過程,它既是一個營造的過程,更是發(fā)現和生長的過程。而大同當代藝術季作為城市介入的一次行動和古城復興計劃合體并進。沉淀豐厚的歷史街區(qū),成為創(chuàng)意想象的烏托邦,重新定位歷史和當代價值,是關乎未來走向的大觀念,全球頂級的當代藝術作品云集在東南邑,群策群力匯聚各方力量,不僅激活了一片區(qū)域,更點亮一座城,以“東南邑”的案例事實上為大同的城市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股鮮活的動力。

正如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藝術總監(jiān),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在展覽前言中談及當代藝術展覽生發(fā)于一座城市的意義,“展覽公共文化作為城市的創(chuàng)新驅動力,建立公共藝術空間與城市發(fā)展之間的關聯、互動、趨勢與做法,越來越成為帶動城市產業(yè)升級的全新視角。藝術展覽作為社會公共空間的一種形態(tài),是視覺內容生產、審美觀看展示交流與藝術交流的發(fā)生場所。通過展覽、教育活動連接城市公眾,能夠創(chuàng)造審美、教育的多維空間,展示城市的精神氣質和核心價值”。


01/主單元:尋  邑?

藝術總監(jiān):張子康

策展人:王靜

展覽統籌:陳大同

主單元1、2號展廳

正府巷12號、正府巷14號

從某種程度上,當代藝術對內面對的是普及與推展,對外需要交流與對話,作為“尋邑”的主展廳,1號展廳聚集不同代際的多位中西頂級藝術家代表,試圖構建一個縱橫向度的遞進聯結,以點帶面地呈現藝術永恒價值的共同追求,同時為觀眾勾勒藝術歷程自然動態(tài)的演變輪廓。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情人,長城徒步》,影像.jpg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情人,長城徒步》,影像

徐冰,《地書立體書》大白本,特種紙、無酸乳膠,24.2 x 35.3 x 4.7cm,2015至今.jpg

徐冰,《地書立體書》大白本,特種紙、無酸乳膠,24.2 x 35.3 x 4.7cm,2015至今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與德國藝術家烏雷分手前合作完成的《情人,長城徒步》,發(fā)生于1988年春天的這場浪漫到極致的行為,是她結緣中國結緣大同的且極富盛名的代表作。同樣在上世紀80年代,徐冰一部《天書》震驚中外藝術界,從“天書”、“新英文書法”到“地書立體書”,作為在國際視野內獲得聲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代表,徐冰聚焦的一直是如何穿透文化交流的疑難,實現“天下同文”。

宋冬,《不知我知》,2023.jpg

宋冬,《不知我知》,2023 

郭工,《一棵松No.5-5》,硅青銅、304不銹鋼,380 x 250 x 320cm,2021.jpg

郭工,《一棵松No.5-5》,硅青銅、304不銹鋼,380 x 250 x 320cm,2021

艾恩·克里斯托弗·穆勒,《圓環(huán)錘》,鋼、不銹鋼,直徑2.25米,2015.jpg

艾恩·克里斯托弗·穆勒,《圓環(huán)錘》,鋼、不銹鋼,直徑2.25米,2015 

沈烈毅,《雨》,山西黑花崗巖,236 x 120 x 65cm,2020.jpg

沈烈毅,《雨》,山西黑花崗巖,236 x 120 x 65cm,2020

封巖,《紀念碑·電扇》,收藏級藝術打印于德國哈利姆勒博物館收藏級銅版紙,148 x 100cm.jpg

封巖,《紀念碑·電扇》,收藏級藝術打印于德國哈利姆勒博物館收藏級銅版紙,148 x 100cm

宋冬為本次展覽委托制作的作品《不知我知》,借用《思辨與立場》的作者理查德保羅提出的認知四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不知我知”,這一層次與佛教“開悟”異曲同工,既回應了大同這座北朝佛都的獨特文化脈搏,同時觸及了文化本源的共識與內在的聯系。郭工的《一棵松》是一件探究物象無限性的極富哲思的作品,“松”是他者眼中的松,同時更是它本身,嶙峋的走勢是松,撥開的內在同樣是松,佛學中說一切實相,皆是虛幻?,F代量子物理層面,同樣沒有了“實相”,那么什么才是“本質”?……藝術家們從視覺藝術的層面,傳達當代藝術的普世理想和多元包容的同時,雙關了當代藝術在中國蓬勃發(fā)展的時間起承。

邱志杰,《科欽之戰(zhàn)》,2023.jpg

邱志杰,《科欽之戰(zhàn)》,2023

齊倬,《泡泡游戲》,仿古石雕、吹塑玻璃,55 x 20 x 20cm、61 x 28 x 28cm、120 x 37 x 37cm,2023.jpg
齊倬,《泡泡游戲》,仿古石雕、吹塑玻璃,55 x 20 x 20cm、61 x 28 x 28cm、120 x 37 x 37cm,2023
陳彧君,《亞洲地圖 No.14-1500319》,240 × 120cm,紙本綜合拼貼,2014-2015.jpg

陳彧君,《亞洲地圖 No.14-1500319》,240 × 120cm,紙本綜合拼貼,2014-2015

李贏,《引繩-颶風》,黑色金屬絲、不銹鋼,210 x 62.5 x 243cm,2022.jpg

李贏,《引繩-颶風》,黑色金屬絲、不銹鋼,210 x 62.5 x 243cm,2022

林延,《北京門道 #1 & #2.》,手工宣紙,222 x 94cm & 222 x 114cm,2021.jpg

林延,《北京門道 #1 & #2.》,手工宣紙,222 x 94cm & 222 x 114cm,2021 

劉符潔,《眼》,閉眼時轉動的眼球,不銹鋼、塑料線,80 x 80 x 105cm,2023.jpg

劉符潔,《眼》,閉眼時轉動的眼球,不銹鋼、塑料線,80 x 80 x 105cm,2023 

任芷田,《習字磚》,元書紙、墨,41.5 x 43.5 x 6cm x 19,始于2006.jpg

任芷田,《習字磚》,元書紙、墨,41.5 x 43.5 x 6cm x 19,始于2006 


主單元3號展廳

蔡家巷19號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的平地球效應,技術的快速迭代都在更新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面對疾速變化的新需求,藝術自身需要更多樣性的拓展來回應時代的巨變,尤其在2010年以后,藝術進入電子屏幕時代,對媒材的自覺超越使當代藝術的內涵得到最大程度的跨界承載,也使得藝術家在視覺上呈現出更多元的探索。如果說1、2號展廳展現的是當代藝術的國際視野和哲思,3號展廳的藝術家則匯聚了當下藝術的“自由姿態(tài)”,他們在中西古今之間尋求再現多變的體悟,或從傳統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或更大膽地強化個性,在形制上探討更多變化的可能,在內容上將藝術精神切入現實的審視。審視過往,思辨當下,摸索未來,是當代藝術活力探索的最前沿。

邵譯農,《心佛·心魔》,絹面線描,136 x 282cm,2023.jpg

邵譯農,《心佛·心魔》,絹面線描,136 x 282cm,2023
張有魁,《洗衣店》,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6.png

張有魁,《洗衣店》,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6 劉曉輝,《兩個勞作的動作》,布面油畫,80 x 120cm,2018.jpg劉曉輝,《兩個勞作的動作》,布面油畫,80 x 120cm,2018

劉展,《陽臺》,現成品,87 x 150 x 205cm,2018.jpg

劉展,《陽臺》,現成品,87 x 150 x 205cm,2018 

任小穎,《喚》,觀念行為攝影,40 x 60cm,2020年至今.jpg

任小穎,《喚》,觀念行為攝影,40 x 60cm,2020年至今 

馬克·路弗德,《不可言說》,影像、陶瓷、玻璃,尺寸可變,2023.jpg

馬克·路弗德,《不可言說》,影像、陶瓷、玻璃,尺寸可變,2023

 

主單元4號展廳

蔡家巷13號

在數字化時代,個體作為世界,每一個靈魂都體會著復雜、豐富、激烈的沖突,甚至令人困惑,亦如藝術自身。4號展廳匯集了一批新銳的藝術家力量,在深化各種形式語言的探索后,打破顯學的常規(guī),回到更自我的生命內部探討藝術的表達。他們以切近個體靈魂的觸點,和觀眾進行良性的交流,在更純粹真誠的抒發(fā)中,更具趣味性的表達舉重若輕,彰顯出豐饒鮮明的生命力?;趥€性的內化糅合,視角線索更加多元,支點筋脈也更加立體, 可見當代藝術生態(tài)的多樣閃現。

墨白,《將萬物嵌入沈寂》,100 x 103cm,2023.jpg

墨白,《將萬物嵌入沈寂》,100 x 103cm,2023 

歐陽春,《千千闕歌》 ,實物裝配、現成品,73 x 238 x 238cm,2018.jpg

歐陽春,《千千闕歌》 ,實物裝配、現成品,73 x 238 x 238cm,2018

譚勛,《自然系列—日子》,亞克力,162 x 98 x 38cm,2022.png

譚勛,《自然系列—日子》,亞克力,162 x 98 x 38cm,2022

武建國,《家什物戀之一》,影像,40 x 60cm.jpg

武建國,《家什物戀之一》,影像,40 x 60cm

武子楊,《事件模型 - 81日》,數字交互環(huán)境,無線時長,2023.jpg

武子楊,《事件模型 - 81日》,數字交互環(huán)境,無線時長,2023 


02/平行單元

鎖鑰:一次尋訪的關鍵時刻

策展人:楊西

展覽統籌:陳大同

1933年秋雨漸密的早晨,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一起開始了對大同的尋訪,展開了一系列有關古代建筑的考察,并在隨后完成了《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的寫作。這次學術考察是一次歷史與現實的交錯,古代建筑在尋訪的實踐中被反復構建,逐漸形成了一種延異的空間隱喻。歷史與現實的交錯往往是時間的作祟,而此次項目試圖通過對當下藝術家工作和狀態(tài)的尋訪打破時間線索,來解碼這種空間隱喻。以當代藝術作為一種顯影的方法,將歷史與當下之間的緩存釋放出來。在大同這座古建之城中,找到內部空間與外部世界中的心理位移,而這次行動的軌跡也會變成大同地方的“異數”,讓我們重新面對來自地理環(huán)境的異閾感,尋找到與之相對的珍貴信息。因此,項目以“鎖鑰:一次尋訪的關鍵時刻”為題,一語雙關,不僅僅是對于大同當代藝術在地研究的探索,同時也是對諸多藝術家的作品在“歷史空間”中的發(fā)酵討論,形成一次有效的觀念辨析。


萬物循 單元展廳

蔡家巷10號

“萬·物·循”當代攝影展呈現了七位來自不同生活區(qū)域的藝術家作品。展覽試圖邀請觀眾和藝術家一起借由藝術的視角,共同探索和討論自然、社會和文化以及人類的精神歸屬和生命消亡以及永恒之愛等話題。

16.jpg


尋同 單元展廳

李懷角20號

大同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方。“尋同”單元旨在通過藝術的紐帶探尋地域文化內涵的外延與展開,尋找文化之間的共通和交流,將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通過藝術語言之間的碰撞與交融,也讓我們更加客觀的思考和踐行。

圖文資料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