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皮囊之下:馬靈麗新個展以“蹼”為媒,探索關系的博弈

時間: 2020.11.25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蹼”(webbed)由“足”與“菐”二詞聯(lián)合,表示“覆蓋在某些兩棲、爬行、鳥類等動物足趾之間的外皮”,可用來撥水,功能為上,似肉非肉,粗糙、扎實,看似無足輕重,但又充滿了靈活的張力。

馬靈麗個展《蹼》便借用這種質感擬像——從拉伸和閉合的張力關系出發(fā)進行探討,展覽由楊紫擔任策展人,11月21日在今日美術館3號館開展。圍繞“蹼”之主題,借由近期的影像裝置作品《蹼與藥》、絹本設色系列作品《宴》及大型裝置《折射的合唱》構建了層次豐富的轉換關系,在自我與作品、作品與觀眾、觀眾與藝術家之間構建了一場質感細膩的場域體驗——親密、疏離、游轉、曖昧、難以名狀,多元豐富,又充滿魅力。

1展覽現(xiàn)場1.JPG

展覽現(xiàn)場

1989年馬靈麗出生于四川成都,身上有典型川妹子的特質,水靈、活躍、敢于突破、充滿生氣,她于2012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雖從傳統(tǒng)的國畫系畢業(yè),但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思考方面,她并未囿于材料界限,近年也將目光著重置于研究創(chuàng)作作品基底的物質感,試圖在圖像與物質材料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展現(xiàn)自我與外部世界接觸、糾葛或分離的博弈。而這些思考和探索都可在本次展出的近作中得以窺見。

《蹼與藥》影像截圖

踏入展廳所見的首件影像裝置《蹼與藥》是極為吸引眼球的,未了解作品之前,觀眾首先會被撲面而來的抽象觸覺所籠罩,嵌入展墻的巨大影像設置出“布面”的效應,視線伴隨著畫面中若隱若現(xiàn)、緩緩移動的骨點而變化——隱晦、撫摸、刺痛、柔軟,多重感覺層疊入侵,細看之下肚臍、膚感、紋理褶皺等元素發(fā)出了一些提示的信息,這漸漸清晰的“身體、皮膚”變得可被識別,觀眾在這樣的線索中與藝術家的作品建立了初始的聯(lián)系,但面對“龐然大物“般的布面“身體”和“蟲子般蠕動”的動態(tài)擠壓痕跡,人們幾乎是停步遠望的,始終保持著不靠近、略顯陌生的距離,這也是藝術家建立的自身審視的策略手法之一。

3展覽現(xiàn)場 ??藝訊網(wǎng)現(xiàn)場拍攝.JPG

 展覽現(xiàn)場 ??藝訊網(wǎng)現(xiàn)場拍攝

《蹼與藥》作品的主體內容實則拍攝自藝術家母親的身體,馬靈麗拍攝后將照片打印噴繪在巨大的布面,其人站立在“身體”幕布的發(fā)膚之后,用手肘、小臂等部位與“噴繪的皮膚、擬造的身體圖像”進行互動。

在這種以身體作為丈量和感知工具的行為之中,影像、皮膚、觸覺便交織在一起,也引申至多層次的關系鋪墊:其一,出自母親與女兒的身份關系,扭轉、推搡、挪動的創(chuàng)作動作行為,令人不自覺聯(lián)想起母親肚子里的嬰兒姿態(tài),這指向深層次的親情依存;再者,畫布模擬“皮膚”與藝術家本人的真實身體互動、無感的物理材料與可感冷暖的肉體之間的沖突,也衍生出藝術創(chuàng)作超出原材料實體,并所能夠啟發(fā)的共鳴價值;其三,觀眾視野里浮現(xiàn)的一幀幀的運動圖像,符號之間所隱含的信息——譬如“手肘”可以激發(fā)起觀眾對此類親昵、觸碰關系的知覺和記憶,也就是說,馬靈麗講的是自己的故事,將藝術家自身和親友的關系編織在作品里,而觀眾可感知的或許是全然基于自身世界里的關系記憶。

4裝置作品《折射的合唱》全景.jpg

裝置作品《折射的合唱》全景

4《折射的合唱》局部.jpg

《折射的合唱》局部

5觀眾趴在窗口觀看《折射的合唱》.JPG

 觀眾趴在窗口觀看《折射的合唱》

馬靈麗身上女性藝術家特有的細膩、堅韌、執(zhí)著的勁兒是非常直接、明確的,這并非是過度放大女性的性別特點,但人們所言“細微之處有神靈”,在挖掘人與人之間的感知、關系相處之上,我們無法否認女性有著更為純粹的敏感與細心。

大型的裝置作品《折射的合唱》居于展廳內部的大空間,貫穿兩層樓的場域營造了類“居民樓間外陽臺晾曬”的穿梭景觀,這種場景在南方的城市常可見,譬如在其家鄉(xiāng)成都,而策展人楊紫也向藝訊網(wǎng)透露了籌備展覽的過程,他被馬靈麗拍攝的一張照片打動——藝術家在意大利拍攝的一張居民區(qū)晾衣被的場景,多重花色的衣被壓彎了掛繩,同時與意大利那些令人著迷的彩墻層疊重合,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卻又像極了當代藝術里的抽象色塊。

6《折射的合唱》作品細節(jié).jpg

《折射的合唱》作品細節(jié)

《折射的合唱》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許正是南方城市的晾曬場景,橫排鋪開,層層疊疊,各種各樣的人體后背印制在滌綸布料并置于繩索上懸掛,這些后背照片來自馬靈麗拜訪的十九位舊識,當然觀眾第一時間是無法、也是無需獲悉這些背影是誰,細看之下紋身、膏藥、不同的皮膚質感暗含著差異化的個性特征和年齡性別等信息,似乎在吐露藝術家掌握著他們全部的秘密,懸掛的“背影皮”也正是以藝術家為中心的關系折影,在這些層次多樣、欲說而止的作品表達里,秘密構成了驚喜感,亦真亦假,共聲合唱。

7絹本組畫《宴》系列.jpg

 絹本組畫《宴》系列

絹本設色系列作品《宴》(feast)在二層空間展出,區(qū)別于前兩件作品所設置的“遠距離”觀看,9件懸掛的絹本作品階梯排列,引導觀者穿梭其間,走進一察,抽象的圖像之中逐漸顯現(xiàn)雙手、雙腿、皮囊、頭發(fā)等身體相關部位,它們分散整合在不同的色調之中,游走畫布之間的觀眾面對同人等高的大畫,雖近,卻依舊會被這親密的“遠離感”所驚訝,同時不自覺地、切片式地“腦補”身體各個零件,零零碎碎的身體全貌浮現(xiàn)。

8 宴(十) 絹本設色35.5x35.5cm 2020.jpg

宴(十) 絹本設色 35.5x35.5cm 2020

擺放在陣列首件的作品《宴(十)》的畫面中,花朵和花蕊的視覺圖像令人聯(lián)想起美國女性主義藝術運動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晚宴》(The Dinner Party),這些作為植物生殖器官的花朵無疑隱含了強烈的符號效應,而這些難以言明的圖像釋放了更多的解讀可能性。絹本系列簡潔抽象,作品既是在描述身體,也是反向的自我觀察,隱隱擠壓的欲望、希望、享樂雜糅在一起,同時也揭開了自省的契機,尤其是來自遠處的對視而望——與那件單掛在展廳一旁的“眼睛”主題單幅《宴(一)》遠遠對照,它無聲靜觀,無言默語。

宴(一) 絹本設色189x123cm 2019.JPG

宴(一) 絹本設色 189x123cm 2019

古典創(chuàng)作手法的現(xiàn)代轉換,比如中國畫、油畫等等,也一直是一些新一代傳統(tǒng)系別出生的藝術家們致力探索的,馬靈麗的藝術實踐有著年輕人的沖勁兒,卻又有超乎年齡的深沉。無論是國畫絹本到多媒體的廣泛手法,她基于人和人之間交流、溝通、關系為立足點,消解了創(chuàng)作材料的媒介隔閡,在作品表層之下隱藏了自身真摯的情感,這是不易被挖掘的。她在同藝訊網(wǎng)的交流中也表露了這些想法,其實藝術家并非在意需要用哪一種特定的、限制的材料,而是將個人化的獨有感觸放在表達和創(chuàng)作之上,通過作品來傳遞感觸和情緒。

宴(五) 絹本設色 124x83cm2020.jpg

宴(五) 絹本設色 124x83cm2020

宴(六) 絹本設色128x87cm  2020.jpg

宴(六) 絹本設色128x87cm  2020

宴(七)絹本設色 154x76cm 2020.jpg

宴(七)絹本設色 154x76cm 2020

宴(八) 絹本設色 125x88cm 2019.jpg

宴(八) 絹本設色 125x88cm 2019

本次展覽的作品不多,但在節(jié)奏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纏綿式、回轉式、反復式”的語言,無法道明卻又令人有所感觸,這是藝術所激發(fā)的情感共鳴,正如骨肉連接之處的“蹼”,拉扯伸展、充滿彈性?!磅搿钡臓顟B(tài)濃縮入畫面也到達了展廳,首先在作品之中,呈現(xiàn)了作畫背后,藝術家與其創(chuàng)作素材的人和物之間的互動作用與影響狀態(tài);其二便是借由此展覽,在作品與觀眾之間、基于展覽基本場域,所形成的互動、遠觀、走進等動態(tài)行為,以及能夠激發(fā)的個人記憶體驗。

想起辛波斯卡所寫“因為關系密切,我們不乏話題。同一顆星球讓我們近在咫尺。我們依同樣的定律投落影子。我們都試著以自己的方式了解一些東西, 即便我們不了解處,也有幾分相似。”萬物有著相連的契機,但人跟人的關系總是如此多變且脆弱,又一直在流動之中變化不停,產(chǎn)生新的效應,而每種關系都有自己的“蹼”和“藥”,這些關系的彼此博弈,正是生命的鮮活所在。

展覽現(xiàn)場觀眾觀看作品

藝術家與嘉賓交流

11開幕現(xiàn)場嘉賓合影.JPG

開幕現(xiàn)場嘉賓合影

文/張譯之

圖/除標注外由主辦方提供

12蹼 馬靈麗個展海報.jpg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蹼》

展覽時間:2020.11.21 – 2020.12.3

主辦:今日美術館

承辦機構:凱撒世嘉文化傳播

策展人:楊紫

地點:今日美術館 3號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