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肖像畫中的“人性”: “伊麗莎白·佩頓:練習”

時間: 2020.8.19

_VIC0249.JPG

“此時能舉辦這個展覽,我非常感激。對我來說,知道在某個地方人們還能夠欣賞藝術,已經(jīng)意義非凡。更令我寬慰的是,我人在紐約,感受到了藝術、表演和音樂的缺失,就好像……或許可以這么比喻,就像血液被抽空……希望大家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共鳴,也希望大家能透過這些作品感受到肖像畫中的‘人性’。”

——伊麗莎白·佩頓,2020 [1]

自1987年從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畢,直到90年代初,伊麗莎白·佩頓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創(chuàng)作路徑,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斯蒂芬 · 茨威格、馬賽爾 · 普魯斯特和司湯達的著作,直到閱讀到文森特 · 克羅寧所著的拿破侖傳記時,她臨摹了畫家安托萬 · 讓 · 格羅為這本傳記創(chuàng)作的拿破侖肖像,而這本書也改變了佩頓的一生。據(jù)藝術家回憶,通過閱讀這本書與描摹這個人,她第一次意識到了人是正在發(fā)生一切的載體,這些歷史文化人物都是他們所在處時代的變化縮影。由此,她決定開始通過肖像來探索這些人,包括他們所在的時代。佩頓從事的具象肖像繪畫,實際上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美國藝術圈中是非常不“時髦”的選擇,然而她堅持做了30年。

2020年,這幅佩頓臨摹的拿破侖肖像正被置于展覽“伊麗莎白·佩頓:練習”的展廳入口,作為整個展覽的起點,同時其也象征著佩頓多年以來的具象肖像創(chuàng)作的原點。

084 Napoleon 1991_EP 656.jpg

《拿破侖》,1991,紙上炭筆,42 × 29.6 cm

_VIC0409.JPG

展覽現(xiàn)場

在眾多展出的作品中,一小幅炭筆的《伊麗莎白公主的第一次廣播講話》卻格外引人注目。佩頓臨摹 1940 年的照片,當時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僅有十幾歲,因為要安撫戰(zhàn)爭流離失所的兒童,女王第一次登上了電臺演講,畫面記錄了這樣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時刻。和展廳開頭的拿破侖肖像一樣,這也是佩頓早期及其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共同出現(xiàn)在了1993年,佩頓在切爾西酒店828號房間舉辦的一場特殊的展覽中。當時,觀眾只能通過酒店前臺獲取鑰匙才能進入房間觀看作品。而后,佩頓同樣嘗試在倫敦布里克斯頓區(qū)的一家酒吧中舉辦展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佩頓熱衷于讓自己的作品出現(xiàn)于非傳統(tǒng)的展示空間中,當觀眾在生活場景中看到佩頓的畫作,它們將不再被認為是藝術品,從而能夠與觀眾進行更直接的交流與共鳴,這對藝術家和觀眾來說,或許都是一種自由。

085_Princess Elizabeths First Radio Address 1993_EP 898.jpg

《伊麗莎白公主的第一次廣播講話》,1993,紙上炭 筆,35.6 × 27.9 cm

在佩頓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描繪對象是歌劇演員與音樂歌手,包括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大衛(wèi)·鮑伊等,這正是由于佩頓對音樂,尤其是朋克音樂的無比熱愛。在她眼中,音樂對普世的情感具有簡潔而有力的表現(xiàn),它能夠自發(fā)地反應和轉(zhuǎn)化身邊的環(huán)境。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還介紹了佩頓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版畫作品。對于佩頓來說,版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非常特別的,她也特別喜歡版畫需要一次性完成的特質(zhì),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特質(zhì),佩頓并不在每一幅版畫的創(chuàng)作中耗費大量時間,而選擇迅速完成。而繪畫則不同,佩頓認為“繪畫作品的表面一定要有正確的重量……一幅作品需要時間慢慢成形,所以它會受到很多不同的影響?!痹诙嗄甑睦L畫實踐中,版畫對佩頓來說是“前言”而非歷史意義中完成一幅畫的后記,而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則更需要時間的沉淀。 159_Practice (Yuzuru Hanyu)_EP 1515_white.jpg《練習(羽生結弦)》,2018,板上油彩,30.9 × 22.9 cm

067_Irises and Klara Commerce St_EP 1275.jpg

《鳶尾花和克拉拉,商業(yè)街》,2012,木版油彩, 61.5 × 46 cm

128_E (Elias)_EP 1344_副本_副本.jpg《E(埃利亞斯)》,2013,紙上彩色鉛筆和色粉鉛 筆,22.2 × 15.2 cm

“伊麗莎白·佩頓:練習”由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與UCCA共同呈現(xiàn),其中主要作品源自去年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舉辦的“空氣與天使”展覽,該展覽把佩頓的作品與美術館永久收藏的肖像作品并置展示,將佩頓的作品與整個藝術史的肖像畫技法聯(lián)系起來。此次展覽共展出40 幅左右的作品,其中 28 幅來自于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另新增12幅,力圖為伊麗莎白·佩頓在中國的首展呈現(xiàn)出更完整的面貌。

此次展覽策展人欒詩璇在談到佩頓的創(chuàng)作時,認為不能用狹義的肖像畫或是具象等概念去定義。佩頓認為,自己只是一個畫家,而她繪制的對象是人而已。因此,在欣賞佩頓的作品時,將其理解為“通過繪畫研究人的方式”或許更為貼切。而透過佩頓的畫作,觀眾得以認識她所崇敬的、感興趣的人物(包括歷史人物與身邊的親朋好友),歌劇、搖滾、音樂、文學等她所熱愛的元素,以及這些人物與元素背后的時代與歷史,以及迸發(fā)而出的熱情與生命力。這恰恰契合了佩頓對藝術的理解:藝術品要是它所在時代的凝結,但同時它也是歷久彌新的。 113_Twilight_EP 1130.jpg《暮光之城》,2009,板上油彩,23.5 × 31.1 cm071_Two women (after Courbet)_EP 1462_副本_副本.jpg《兩位女子(臨庫爾貝)》,2016,板上油彩,36.5 × 28.6 cm

EP 1117_副本_副本.jpg

《貓(貓靜物)》,2009,板上油彩,25.7 × 21 cm

注釋:

[1] 引自2020年8月15日伊麗莎白·佩頓在展覽開幕式上的視頻講話。

編寫 | 周緯萌

圖片及相關資料由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伊麗莎白·佩頓 poster.jpg

“伊麗莎白·佩頓:練習”

展覽時間: 2020 年 8 月 15 日— 11 月 29 日

展覽地點: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新展廳、中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