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薦展丨蕾切爾·費恩斯坦:女孩,母親,老太婆

時間: 2020.2.3

編者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美國藝術家蕾切爾·費恩斯坦(Rachel Feinstein,1971-)堅持創(chuàng)作聚焦于女性的雕塑,融匯藝術史、宗教、神話、童話中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挑戰(zhàn)社會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的刻板認知。她的作品從廣泛的角度考量女性角色,并以自身的藝術實踐為女性藝術家的地位重估和當代社會的性別議題帶來啟示。

在近三十年的實踐中,她探索女性身體的神圣與褻瀆、美麗與怪誕、喜劇與悲劇之間模糊的界限、童話與恐怖故事的連結(jié)…… 這些主題如今在美國紐約的猶太博物館的展覽《蕾切爾·費恩斯坦:女孩,母親,老太婆》中得到呈現(xiàn)。展覽以藝術家近三十年創(chuàng)作中聚焦的女性人物和故事角色為線索,那么,該展又是如何探究“女性氣質(zhì)”在大眾文化和大眾想象力中體現(xiàn),女性一生中“女孩”、“母親”、“老太婆”的身份之間又如何交織與轉(zhuǎn)換呢?

蕾切爾·費恩斯坦的“女孩”階段充滿傳奇色彩。年輕的她漂白頭發(fā),衣著大膽而先鋒,與自己古典端莊的外表作叛逆斗爭。費恩斯坦曾申請極富盛名的耶魯大學純藝研究生(MFA)項目,因面試時穿著全透明的迷你短裙和印著“我是滿足者”(I’m a satisfier)標語的T恤而被拒,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藝術道路上的探索。1994年是她踏入紐約藝術圈的第一年,她在曼哈頓畫廊Exit Art1搭建了一間姜餅屋并沉睡其中,這個裝置及行為表演題為“讓藝術家活著”(Let the Artist Live)。透過屋子的窗戶,觀眾可以瞥見在安眠藥作用下沉睡的費恩斯坦,如同夢幻的睡美人,又如一位藏家指出的那樣,彷佛從美國藝術家約翰·柯林(John Currin)細膩而詭異的油畫中走出的女人,柯林和費恩斯坦也正因此相遇。2

1.jpg

裝置及行為《讓藝術家活著》(Let the Artist Live),蕾切爾·費恩斯坦,1994年,圖片來源:高古軒畫廊

1999年,當費恩斯坦還在Marianne Boesky畫廊做前臺接待時,畫廊主博斯基(Boesky)偶然瞥見了她的雕塑草稿,便當即告訴費恩斯坦要在畫廊展出她的作品,費恩斯坦說:“但我在這里工作”;畫廊主答:“好吧,那就開除你”。費恩斯坦是否被當場“開除”無法考證,但她最終于2005年在該畫廊成功舉辦了個人展覽,這已經(jīng)是藝術家繼在紐約White Columns畫廊和法國Le Consortium美術館展覽之后的第三次個人展覽。

2.jpg

2012年Tom Ford秋季發(fā)布會舞臺,由蕾切爾·費恩斯坦設計,圖片來源:Vogue

費恩斯坦也是頂級時尚設計師的靈感繆斯:2004年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推出了由費恩斯坦啟發(fā)的系列;湯姆·福特(Tom Ford)特別邀請她做2010年回歸女裝首秀的模特;2012年她為再次與雅各布斯合作,打造秋季發(fā)布會舞臺,將雕塑裝置與時尚有機結(jié)合。在時尚不被納入純藝術范疇的時代,很多藝術圈好友擔心她涉足時尚會破壞專業(yè)形象,但費恩斯坦認為,“當時尚將女性和裝束完美結(jié)合的時候,它就像一幅偉大的油畫一樣讓人目不轉(zhuǎn)睛”。

3.jpg

蕾切爾·費恩斯坦與約翰·柯林,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費恩斯坦的另一重身份是約翰·柯林的油畫模特和妻子??铝质亲罹哂绊懥Φ漠敶嫾抑?,其2012年于惠特尼美術館舉辦的個人回顧展引起轟動,紐約文化刊物《布魯克林軌道》(Brooklyn Rail)稱它顛覆了“繪畫已死”的論調(diào),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實主義回來了”的疾呼。展覽畫幅中不乏妻子費恩斯坦的面容和身影,她在開幕式上對朋友說:“他對我的愛就在墻上,這很美妙?!笨铝值睦L畫得到學術圈和藝術市場的雙重認可,其畫作在蘇富比的單幅售價突破500萬美元。2011年,他們夫妻二人被《紐約時報》稱為“當今藝術界最具權力的夫婦”。

4.jpg

《蕾切爾·費恩斯坦:女孩,母親,老太婆》展覽現(xiàn)場,圖片來源:猶太博物館

社交光環(huán)之下,蕾切爾·費恩斯坦更是備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她的早期創(chuàng)作《讓藝術家活著》不僅使她的“睡美人”形象深入人心,更開啟了她對女性角色的漫長探索。作為費恩斯坦的首個美術館調(diào)查展,《蕾切爾·費恩斯坦:女孩,母親,老太婆》在猶太博物館一層展廳集中展出了藝術家近三十年的雕塑、裝置、繪畫、素描和視頻創(chuàng)作,以及受美術館委托創(chuàng)作的大型浮雕、全景墻紙,全方位地呈現(xiàn)了費恩斯坦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作風格。展覽標題取自女性一生的女孩、母親、老太婆三個階段,藝術家實則強調(diào)階段之間的空隙、邊緣之間的中間點,在這里,羞恥感與生命力、賤斥感與生育力、衰老與智慧彼此交織。

 5.jpg

《模特》(Model),蕾切爾·費恩斯坦,鏡子、木頭、石膏,2000年,圖片來源:猶太博物館

展覽由三件富有精神淵源的雕塑——《模特》(Model,2000)、《圣·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2012)、《圣·邁克爾》(St. Michael,2012年)開啟。三件作品在雕塑形態(tài)上類似,但《模特》形態(tài)較為抽象且比例性感。角度不一、錯落有致的圓型鏡面打亂了本身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視覺效果,而又共同反射著其它雕塑、觀眾、房間或三者皆有。它的創(chuàng)作靈感是佛教中帝釋天宮殿的“因陀羅網(wǎng)”,其上附無數(shù)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xiàn),互顯互隱。《華嚴經(jīng)》以因陀羅網(wǎng)譬喻諸法之一與重重無盡之義,作者以其暗示所有人類的過去和現(xiàn)在都相互聯(lián)系且密不可分,“女孩”、“母親”、“老太婆“之間的關系亦然。這件雕塑也指涉了藝術家的個人故事:費恩斯坦在少女時代一直是時裝模特,從很小的時候起,她就敏銳地意識到形象傳播所帶來的困擾以及現(xiàn)實與影像共存而產(chǎn)生的矛盾。

 6.jpg

《冰柱》(Icicles),蕾切爾·費恩斯坦,有色樹脂、泡沫、木制基座,2018年,圖片來源:猶太博物館

以樹脂和泡沫完成的雕塑作品《冰柱》(Icicles,2018)體現(xiàn)了費恩斯坦對于各種工藝和材料的嫻熟使用。作品呈現(xiàn)了一個受細菌或僵尸折磨的類似《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內(nèi)衣秀中天使的女性形象,將完美的女性與噩夢般的糾纏合為一體。這件作品與藝術家此次展出的視頻作品《春天和冬天》(Spring and Winter,1994/96))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靈感均來自通常被認為是“睡美人”原型的意大利17世紀童話故事《太陽,月亮和塔莉亞》(Sun, Moon, and Talia)。在故事中,國王將女兒鎖在玻璃棺材中,希望將她保持睡眠狀態(tài)而永遠不會經(jīng)歷成熟和老去。后來,公主在睡眠中被一名騎士強奸致懷孕,分娩后才被喚醒。費恩斯坦通過作品關注通常由母親講述給女兒的童話,向表面無害的故事發(fā)問并解讀其復雜性。

7.jpg

《春天和冬天》(Spring and Winter),蕾切爾·費恩斯坦,單頻影像,1994-1996年,圖片來源:高古軒畫廊

《春天和冬天》是展覽中創(chuàng)作年代最早的作品,作品中藝術家將自己一一打扮成從童話故事和兒童文學作品中提取的女性形象:紙娃娃,睡美人,女孩,和老太婆。紙娃娃介紹了這個“夢中的夢”:睡美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老太婆,老太婆沉睡在暴風雪中并夢見自己是一個年輕女孩,在色彩鮮艷的背景下盡情享受青春。重重夢境背后,這些人物形象均來源于同一個人,費恩斯坦在這里受到新異教3中三位一體的女神的啟發(fā),即少女、母親、老太婆是同一個體。她的作品調(diào)和成熟與退化、脆弱與力量,維系著不同角色之間的連續(xù)性和同質(zhì)性。在費恩斯坦的世界中,女孩、母親、老太婆的階段彼此交織相互襯托,構(gòu)建出女性一生的復雜敘事。

8.jpg

《蕾切爾·費恩斯坦:女孩,母親,老太婆》展覽現(xiàn)場,圖片來源:猶太博物館

這次調(diào)查展突出了費恩斯坦廣泛而多樣的靈感來源,它們跨越歷史階段和思想淵源,包括宗教故事和童話故事,歐洲手工藝和美國刻奇(Kistch)文化4,身為人母的經(jīng)驗和女權意識形態(tài)等。作為雕塑家,費恩斯坦對于材料與技法的把握使她足以融會貫通多元文化,并將之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多重媒介創(chuàng)作。大衛(wèi)·科爾曼(David Coleman)曾在藝術論壇雜志中評論她的作品:“就好像沃特·迪士尼(Walt Disney)遇見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意即她的雕塑兼?zhèn)涞鲜磕釀赢嬍澜绲拿篮靡庀笈c弗朗西斯·培根暴力扭曲的風格,呈現(xiàn)出一個夢魘般的奇幻樂園。

9.jpg

蕾切爾·費恩斯坦, 攝影: 克里斯·桑德斯(Chris Sanders)

“女孩,母親,老太婆”指涉不同年齡的女性所承受的社會期望,在作品之外,費恩斯坦實際上面臨著更加復雜的身份問題。展覽開幕后,她在接受 《布魯克林軌道》采訪時談到作為女性藝術家以及猶太藝術家的恥感和脆弱感。例如,某些觀眾專注于她的猶太身份5與猶太博物館的聯(lián)系,而忽略了作品內(nèi)涵以及展覽本身的意義。實際上,成立于1904年的猶太博物館在關注猶太文化同時,曾策劃舉辦藝術史上意義非凡的展覽,如1966年的展覽《基本結(jié)構(gòu)》(Primary Structures)正是極簡主義運動為人所知的開端,博物館近年來也持續(xù)發(fā)掘在歷史上被輕視的優(yōu)秀藝術家,包括瑪莎·羅斯勒(Martha Rosler)和馬克·卡米爾·查爾默維奇(Marc Camille Chaimowicz)等。

費恩斯坦說:“我最不想提及的就是猶太藝術家、女性藝術家的身份,在猶太博物館舉辦展覽其實是與這種羞恥感正面對峙,來達到擺脫它的目的?!睙o論對于觀眾還是自己,費恩斯坦都愿意相信:這次展覽也許是一次重啟、一個以新身份開始的機會。

編譯/何雨婷

編輯/楊鐘慧

注釋:

1. Exit Art(出口藝術)是一家非盈利藝術機構(gòu),于1982年在紐約成立,致力于展現(xiàn)挑戰(zhàn)社會、政治、性別、美學規(guī)范的藝術。

2. 展覽期間,有人打電話給約翰·柯林讓他一定要來看看這位“睡美人”,到訪的柯林瞬間被這個似乎從畫幅中脫胎而來的女孩深深吸引,他們就這樣相遇并在后來結(jié)為一生的伴侶。

3. 新異教(Neopaganism)是20世紀以來多種新興宗教運動的統(tǒng)稱,與基督教開始盛行前的非基督宗教有關。

4. 費恩斯坦的作品《麥當娜》(Madonna,2015)借用德國梅森瓷器人物形象;刻奇(Kistch)被視為次等的視覺藝術形式,對現(xiàn)存藝術風格作復制或是對已獲廣泛認同的藝術作模仿以迎合大眾口味,如費恩斯坦在作品《棚屋》(The Shack, 2001)中對于迪士尼造景的模仿。

5. 費恩斯坦1971年出生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父親為猶太人。

展覽信息:

蕾切爾·費恩斯坦:女孩,母親,老太婆(Rachel Feinstein: Maiden, Mother, Crone)

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22日

猶太博物館(The Jewish Museum, NYC, U.S.)

參考資料:

猶太博物館官網(wǎng)

https://thejewishmuseum.org/exhibitions/rachel-feinstein-maiden-mother-crone

高古軒畫廊官網(wǎng)

https://gagosian.com/artists/rachel-feinstein/ https://gagosian.com/quarterly/2019/11/18/interview-rachel-feinstein/

展覽相關報道

https://www.artforum.com/print/previews/201907/rachel-feinstein-maiden-mother-crone-80571

https://www.nytimes.com/2020/01/02/arts/design/rachel-feinstein-jewish-museum.html

https://brooklynrail.org/2019/11/art/Rachel-Feinstein-In-Conversation-with-Phong-Bui

https://www.broadwayworld.com/article/The-Jewish-Museum-Presents-Rachel-Feinstein-Maiden-Mother-Crone-20190516

https://forward.com/culture/438259/she-shattered-the-glass-coffin-of-fairy-tale-endings/

藝術家相關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chel_Feinstein_(artist)

http://www.papermag.com/2008/08/about_last_weekend_chatting_wi.php

https://observer.com/2003/12/power-punk-rachel-feinstein/

https://brooklynrail.org/2004/01/artseen/john-currin

https://www.vogue.com/article/all-the-runways-a-stage-rachel-feinsteins-set-design-for-marc-jacobs

https://www.nytimes.com/2011/03/13/fashion/13CurrinFeinstein.html

圖片版權歸藝術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