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瑪吉?漢布林:繪畫的本質(zhì)是一種身體的體驗

時間: 2019.3.12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我舒展開又卷縮回去, 
我掙脫自身,獨自 
置身于偉大的風暴中。

——《預(yù)感》 里爾克  北島 譯

英國Vogue雜志曾做了一個訪談,女藝術(shù)家瑪吉?漢布林(Maggi Hambling)受邀,聊聊自己五件心愛之物,香煙和威士忌是她的首選,是為其尋覓靈感的好幫手。當然,緊跟著的是她自己的雕塑和作畫的顏料。一頭銀色卷發(fā),磨邊牛仔褲,煙不離手,臉上掛著深邃,雙眼流露出藝術(shù)家獨有的警覺洞察力…這位酷酷的73歲女性藝術(shù)家?guī)Ыo人鮮活的真切感,作品如人,充滿個性且令人印象深刻。

她拒絕毫無“愛”的藝術(shù):“一個你不愛的人會成為你的繪畫對象嗎?”

“我曾經(jīng)拒絕過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因為我對撒切爾夫人的感情算不上愛,而愛是所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p>

瑪吉?漢布林,這位世界級的英國女藝術(shù)家,帶著她最著名的油畫系列及雕塑、珍貴手稿等,來到了中國。其在中國的首次回顧展「美即驚駭之始:瑪吉?漢布林的繪畫藝術(shù),1960 - 」,2019年3月8日在北京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館拉開了帷幕。該展覽是對她藝術(shù)職業(yè)生涯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至今的一次全面回顧和總結(jié)。

1945年,漢布林出生于英國薩??丝ぁ獋ゴ蟮娘L景畫家約翰?康斯太勃爾和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曾經(jīng)生活及工作的地方,這二位對她影響深遠。著名的薩福克郡索思沃爾德沙灘邊的公共雕塑《扇貝》(Scallop),便是其向本杰明?布里頓的致敬之作。不少中國人對這個名字未必熟悉,“瑪吉?漢布林的名字可能在中國有些陌生”,如美術(shù)館館長張子康先生所言,“但是,當我們面對他的作品,會感慨原來在眾多國際重要美術(shù)館中都見過,會為之震撼。”除了備受爭議的《扇貝》,倫敦的奧斯卡?王爾德雕塑紀念碑也是她的另一件公共雕塑名作。中國首次回顧展,策展方和藝術(shù)家一同著重為觀眾帶來了兩類最重要的系列繪畫,第一類是有關(guān)“?!钡慕茏?,第二類是她的傳奇肖像畫。

當漢布林與“英國桂冠詩人”卡羅爾?安?達菲聊到本次來中國展覽時,達菲為其作的《油彩之詩》可以說是十足精準地描繪了這位藝術(shù)家作品的基本面貌:

“在這里,
在彼岸,
母題繁衍。
海浪對陸地的愛戀就在眼前。
我卻躊躇了。
眼見是否為實?
不,但認知由此開始?!?/p>

瑪吉?漢布林最具標志性的繪畫系列——“水之墻”,將她對“海”的愛戀全部書寫,也是她贈予生命與自然的熱情贊歌。女性似乎天生就與海洋中的一切有著神秘又深刻的聯(lián)系。生命孕育自海洋,人生成雛形之時遨游在母親腹中的“海洋”,從隱晦的起伏、到往復(fù)的循環(huán),海洋與生命的波浪在某一個節(jié)點上互通互語。海浪、扇貝、海平線、風、防波堤…海浪、扇貝、海平線、風、防波堤…這些我們習(xí)以為常的元素,在漢布林的油彩筆下激起跌宕的韻律,掀起人們心頭的余波。令人意外的是,瑪吉并不擅長游泳,她回憶自己3、4歲時曾走進海水中,并不斷跟大海說話的事,但那時并未得到回應(yīng)…“很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我畫大海,我會傾聽;而海水開始說話,我變成了它的傾聽者?!边@種迷戀與傾聽,是命運的隱秘之所,是對外物的無限眷戀,也是瑪吉與內(nèi)在自我的溝通之道。

英國著名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擔綱本次展覽策劃。他曾在與瑪吉的訪談《一沙一世界》中表達了對“水之墻”系列的看法:“當海浪觸岸而碎,它們實質(zhì)上達到了高潮,然后逐漸退去。這里面是否有一重性愛的維度?”漢布林直言不諱:“的確如此。好浪從地平線升起,緩緩拂過整個海平面,這就像前戲;然后它抵達岸邊,沖天而起,呼嘯爆裂,而后化作碎片——這就是性高潮的場景?!?/p>

這種情緒在她的畫作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Wall of water 水之墻》系列作品都是例證。席卷而來的海浪,包裹著斑斕的色彩,以洶涌澎湃的動勢沖擊人們的視野和心靈。深厚的顏料堆積呈現(xiàn)出一種直觀的物質(zhì)感,讓人真切地回憶著、幻想著、憧憬著與海浪共舞的場景。海浪的主題,是不少藝術(shù)家的心頭好。她的描繪卻與日本藝術(shù)家葛飾北齋的全然不同,有關(guān)這個主題,廣東美術(shù)館館長王紹強也談到:“不同于北齋的是,漢布林對水的描繪更具動感,仿佛將海浪強烈的動勢用力地刻畫出來。在她厚重的筆觸之下感受到東西文明不同文化觀的碰撞?!?/p>

水,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之中的核心元素之一,本次展出的畫作里也有不少水墨紙本的作品。60年代晚期,在大英博物館中看到中國和日本的繪畫作品時,瑪吉?漢布林記憶深刻,“那些超凡的筆觸,簡潔的畫面,還有題詩…當你的目光落在畫軸上,那個世界是如此真實,通過簡單而傳神的寥寥數(shù)筆,另一個世界變得觸手可及。”在進行“水墻”系列創(chuàng)作時,漢布林回憶起面對那些美麗、恐怖而強大的海浪的感受,她欲將大海的聲音、驚濤裂岸的聲響描繪出來,于是,我們也在她的畫面中身臨至“另一個世界”。

因此,本次展覽的標題也恰到好處地將漢布林的感受凝結(jié)得清晰——“美即驚駭之始”,取自奧地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杜伊諾哀歌》,“For beauty is nothing but the beginning of terror…”,里爾克在這篇偉大的頌歌之中,通過有限之物將那無限之物和不可言說清的意義傳遞,這點與藝術(shù)家始終描繪著對美、愛與宇宙的真切感受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

“瑪吉看人的眼神能夠洞穿一切?!背恕八畨Α毕盗?,瑪吉?漢布林的人物肖像畫是另一個看點。而在眾多的材料表達中,她的素描肖像,那些即興的、扼要的筆觸總能抓住觀眾的心——“素描是我一生的初戀?!睂h布林來說,無論是水墨、炭筆還是石墨,素描都是她的摯愛,也是她最親密的朋友,這些感受在作品《繪畫中的父親(1997)》《亨麗埃塔(1998)》《俯視的托莉(1995)》中均能顯現(xiàn)。“繪畫包含了眼、手和心——心是最重要的”素描能夠迅速地把她的“眼、手、心”貫穿在一起。正如曾任英國國家肖像美術(shù)館、國家美術(shù)館館長的查爾斯?索馬里茲?史密斯先生評價:“世上很少有人能如瑪吉一般,在畫作中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那些悲哀、溫柔、傷感的畫作中,是一個個瑪吉深愛并仰慕的人?!睗h布林深入地記錄著身邊的一切摯愛之人,肖像畫里的主角都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包括躺在床上瀕死的父親、女友托莉、情人、老師等等,她記錄著這一切,卻又匆匆與往事告別。

在著名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描述中,肖像畫與描繪大海的作品息息相關(guān):“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的顫動比人臉更復(fù)雜——顫動宛如波浪涌過一生的海洋,描繪的人成為觀察者,站在水的邊緣……”伯格亦曾指出,漢布林的素描堪比倫勃朗。后來伯格也專為漢布林和其戀人亨麗埃塔?莫萊伊斯(Henrietta Moraes,亦為弗朗西斯?培根等藝術(shù)家的繆斯)創(chuàng)作了《235天》一文,以此來記錄這對伴侶的故事。

“繪制臉龐乃是書寫傳記的一種方式。杰出的肖像畫兼具預(yù)見性和回顧性。”面對瑪吉?漢布林勾勒的亨麗埃塔肖像,再多的話語恐怕皆是贅述,那些內(nèi)心的愛,無論是激情的、脆弱的、溫柔的、執(zhí)著的情愫,均躍然紙上。伯格的文章中寫道,“當瑪吉,漢布林在1998年2月與亨麗埃塔會面時(這并非二人第一次見面,但這次見面具有決定性意義),命運把三張牌扣在了桌面上。第一張牌展示了瑪吉每天都在畫亨麗埃塔,直到后者去世。第二張牌預(yù)見了亨麗埃塔在去世前幾秒鐘要瑪吉擁抱她。第三張牌預(yù)言二人會愛上彼此。”

這位出色的女性始終以其最真實的狀態(tài)面對著這個世界?,敿?漢布林,是那個在開幕式上,將翻譯請到一旁——示意無需過多解釋,大聲訴說:“藝術(shù)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溝通方式,不需要語言,也不需要翻譯,它沒有國界?!薄A得全場掌聲的人;是那個面對著我們的采訪,煙不離手,到處尋著打火機的執(zhí)著“煙客兒”;亦是那個鄭重其事告訴我們,是畫作自己在創(chuàng)作、主題引導(dǎo)著她,而非“她在畫”的純粹藝術(shù)家——“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掌控者。畫作自行繪制自身——這樣的瞬間是我畢生的追求?!爆敿?漢布林把一切的話語編織在“性感的油彩”之中,一遍又一遍地述說著她對生命的回憶、感悟、期望:“我的作品是我最出色的愛之表達。”

文/張譯之
現(xiàn)場圖/胡思辰
作品圖片主辦方提供

展覽訊息

美即驚駭之始:瑪吉?漢布林的繪畫藝術(shù),1960-
展覽時間:2019.3.8--2019.5.1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qū)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館)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館
參展藝術(shù)家:瑪吉?漢布林(MaggiHambling)
策展人:菲利普?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