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可以不談性別嗎?“別性別”帶來的思考…

時間: 2022.7.21

4.jpg1942年,經歷巴黎、倫敦彼時先鋒主義藝術的洗禮與戰(zhàn)爭的流離,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 1898-1979)終于回到紐約,開設了她夢寐以求的本世紀藝術畫廊(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佩姬熱切地期待在這里見證鮮活思想的碰撞,也同樣想以此作為自己藝術收藏展示與交易的平臺。僅在畫廊正式開放的一年之后,佩姬接受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建議,舉辦了一場參展藝術家皆為女性的群展“31位女性”(31 Women Exhibition),佩姬與馬塞爾·杜尚、安德烈·布勒東、馬克斯·恩斯特等人組成了參展作品評選小組,這也意味著由當時女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超現(xiàn)實主義和抽象主義作品將在該展覽中得到充分展示。

1. The Abstract Gallery, 1942, 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 New York, NY, USA. 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jpeg抽象藝術館,本世紀藝術畫廊,紐約,1942年

?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

馬塞爾·杜尚、佩姬·古根海姆、彼時為數(shù)不多的女畫廊主、第一個專門展示女性藝術家的展覽……這些關鍵詞構成了這場展覽在女性主義藝術和展覽史上的獨特地位,除了弗里達·卡羅(Frida Kahlo)與莫瑞特·奧本海姆(Meret Oppenheim)等人的作品亮相外,還囊括了眾多彼時在紐約籍籍無名的女性藝術家。該展覽繼而在1945年召開名為“女性”(Women)的第二回展,應邀參展的女性藝術家包括路易絲·布爾茹瓦(Louise Bourgeois)等。

2.png

佩姬·古根海姆在本世紀藝術畫廊,身后兩幅作品來自“ 31 位女性”展覽。

圖源:sugswritersblog

此后,“女性藝術家群展”不再是無人觸碰的陌生領域,“女性”作為一種題材和類別,也在種種實踐與研究中被反復提及。當西方女性主義的浪潮接踵而至時,展覽也成為活躍于當下的女性藝術家面對公眾展示藝術思考與社會研究的窗口之一。1973年至1975年間,藝術家瑪格麗特·哈里森(Margaret Harrison)、凱·亨特(Kay Hunt)和瑪麗·凱利( Mary Kelly)以“女性同工同酬”為議題,在倫敦伯蒙德的一家金屬盒工廠展開了詳細調研,恰與剛于1970年通過的《同酬法案》(Equal Pay Act, abbr.EPA)相呼應。三位藝術家匯集幾年來的采訪、案例、文獻與數(shù)據(jù),創(chuàng)作了裝置作品《女性與工作:1973-1975 年工業(yè)分工的文獻》,于1975年首次在南倫敦美術館展出(South London Gallery)。該作品講述了參與調研的150名工作女性的具體案例,并考察了《同酬法案》實施以來對勞工及行業(yè)帶來的變化。從法案出臺、落地實施再到最廣泛群眾的接受與踐行,在藝術家表現(xiàn)的具體案例之中,這樣的過程并不如一紙文字中所描述的那樣直接而簡單。

3. ? Margaret Harrison, Mary Kelly and the Estate of Kay Fido.jpeg“女性與工作:1973-1975 年工業(yè)分工的文獻”展覽現(xiàn)場

圖源:泰特美術館 ??Margaret Harrison, Mary Kelly and the Estate of Kay Fido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女性藝術家群展”逐漸演變?yōu)榱艘环N獨特的視角來呈現(xiàn)與研究女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思考,這一類群展也往往因為女性主義浪潮在特定歷史與社會時期中的先鋒性而被賦予宣言式的特質。這種特質在新千年之中依舊得以延續(xù),但更注重研究梳理與全球視野,如2007年在洛杉磯當代美術館舉辦的展覽“藝術與女性主義革命”( WACK!: Art and the Feminist Revolution),以及同年在布魯克林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全球女性主義”(Global Feminisms)。

4.png“WACK! 藝術與女性主義革命”展覽現(xiàn)場,攝影:Brian Forrest,致謝洛杉磯當代美術館。

在西方,將“女性主義”革命、運動與浪潮和女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聯(lián)系似乎是一條“順理成章”的脈絡,用以關聯(lián)、反思與回溯特定的歷史事件與社會現(xiàn)場,“女性藝術家群展”的出現(xiàn)也使這條脈絡有了更完整的回路。但由此而來的問題或是困境在于,在面對女性女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及展覽時,觀看與解讀的視角往往與“性別”綁定,從而被“標簽化”。

這一困境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似乎更為明顯,對于很多中國女性藝術家而言,由于歷史與文化土壤的不同,“女性主義”這一舶來的詞匯并不能準確而完整的觸及或概括她們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成果,她們也往往拒絕“女性主義藝術家”的解讀與標簽而強調人類普世意義上的情感與共鳴,這也造成這一類議題在中國藝術評論、展覽策劃、史論研究等方面的躊躇。199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世紀·女性”藝術展在遴選作品時強調了“女性特質“與”女性視角”,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女性藝術的演進與新發(fā)展,也試圖在世紀末辟出一條“非女性主義”的女性藝術家群展之路【1】,當然這一系列定義也引發(fā)了不少爭論。2022年,作為疫情后復蘇的大型國際展覽之一,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以“去人類中心主義”的主題與前所未有的女性藝術家參展比例引發(fā)廣泛關注,身份、性別等議題再度受到熱議,國際國內的女性藝術家群展與個展亦層出不窮。3月,何香凝美術館以“在工作:藝術實踐中的女性”為展覽主題,關注海外華人女性藝術家群體,在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研究方法之下,展覽一方面聚焦她們的工作狀態(tài)與藝術活力,另一方面亦關照其在社會工作與藝術工作中面臨的雙重挑戰(zhàn)【2】。

5.gif

“在工作:藝術實踐中的女性——海外華人藝術家邀請展”展覽現(xiàn)場,致謝何香凝美術館。

這樣的演進路徑與變化同樣可以在今日于成都森的美術館開幕的展覽“別性別”中找到一些端倪。在策展人藍慶偉的陳述中,此展覽以“去性別化”為主旨,是對以“性別”為策劃和研究主導的女性藝術展覽模式的打破。通過集結17位來自中國當代藝術較為活躍的城市的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作,展覽試圖引導觀眾跳出“性別”的觀看思維,從而關注藝術家基于地域、媒材與人生際遇等展開的多元創(chuàng)作視角。似乎是有意留給觀眾更自由的閱讀空間,展覽中并未給予更多的文字提示,而是賦予每一位藝術家以相對獨立的展陳空間以呈現(xiàn)她們各自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思考??v觀參展藝術家在作品中所關注的議題,代際分野、教育背景與文化土壤等差異仍可透過作品管窺一二。

“別性別”展覽現(xiàn)場,成都森的美術館,2022年

在展覽中,向內心探索,質詢自我、記憶與個體經驗是部分藝術家們的選擇,這種創(chuàng)作傾向在疫情后的種種變故與社會生態(tài)中被更進一步凸顯。或是通過童年記憶中自我的構建,或是社會鏡像中自我的映射,在她們向內挖掘的過程中,撕裂、對抗、無措的掙扎應對的正是外部世界運行的束縛與規(guī)則,這讓內與外的博弈顯得并不那么仁慈。當外部世界的規(guī)則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而亟待重塑時,藝術家面對這個與日俱新的世界時,她們對自我的觀照也逐步成長為對普遍人類命運的思索與喟嘆;那些曾顯得激烈的情緒、聲音與圖像,也在時間與經歷的磨礪下褪去了尖銳,而漸漸浮現(xiàn)出輕盈、平和而冷靜的特質。

“別性別”展覽現(xiàn)場,成都森的美術館,2022年

在對傳統(tǒng)藝術史圖像的重塑與再論之外,更多成長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且接受過海外藝術教育的藝術家則在作品中顯現(xiàn)出對夢境、時空、網(wǎng)絡、非人類、科幻題材的興趣,從媒介表現(xiàn)上也在傳統(tǒng)架上藝術之外向數(shù)字媒體,影像、聲音、互動裝置等延伸。隨著當下科技手段的迅速更迭,網(wǎng)絡虛擬空間的維度也在日益拓寬,對藝術家而言,科幻小說中構建的世界與法則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化作現(xiàn)實。正因如此,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想象的空間與觀察的視野早已超越人類社會與族群本身,在現(xiàn)實與虛擬的無垠時空之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將變得微不足道。

從上世紀末的“世紀·女性”中所強調的“女性特質”,到近期“在工作:藝術實踐中的女性”中華人女性藝術家群體在創(chuàng)作中關注的視角,再到”別性別”中從展覽策劃層面對“性別”視角的協(xié)商與抵抗,不難發(fā)現(xiàn)在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隨著科技、藝術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嫁接,新一批成長起來的藝術家深度參與文化土壤的混合過程。誠然過去社會生態(tài)中女性面對的種種挑戰(zhàn)仍在無形中塑造著她們的生活與思想,屬于這個群體特有的細膩感知視角也并未消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她們”在意的差異似乎已遠不局限于性別,而擴展至“人類”、“非人類”與自然的博弈與共存之中。因為視野的拓展、思維的延伸與技術媒材的更新,在活躍的當代藝術現(xiàn)場中,女性藝術家能夠提供的觀看與研究視角也將日趨豐滿。

在女性藝術家群展中可以不談性別嗎?正值森的美術館“別性別”展覽開幕之際,藝訊網(wǎng)特邀策展人藍慶偉進行專訪,從展覽題解、參展藝術家甄選、女性藝術家群展的歷史意義等方面展開分享?!皬男詣e向性格轉向”,“別性別”能否跳出“女性藝術”被歷史賦予的標簽與束縛,給出自己的視角與態(tài)度?

12 藍慶偉肖像.jpeg受訪人:藍慶偉(策展人、藝術史學者,藝術學博士)

采訪時間:2022年7月19日

藝訊網(wǎng):藍老師好,首先請您聊聊此次展覽舉辦的契機。是否和今年在國際、國內都熱議的“女性”議題相關?

藍慶偉:這次展覽的舉辦與國際國內對“女性”議題的熱議沒有直接性的關聯(lián),直接原因來自于森的·美術館在去年做展覽規(guī)劃時所提出的想法。但國內外對“女性”議題的熱議,成為在策劃展覽時不得不面對的語境,展覽想法的提出是簡單的,對策展人來講,如何做出特點和不同是困難的,而這個“困難”恰恰是我作為策展人想努力追尋的。

藝訊網(wǎng):面對世界范圍內近來對“女性”議題的關注與熱議,國內不同城市也陸續(xù)舉辦了許多女性藝術家群展,這已經和1943年馬塞爾·杜尚策劃“31位女性的展覽”時的社會環(huán)境與研究狀態(tài)完全不同了。您如何看這一趨勢?女性藝術家群展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如何以它獨有的視角與方式參與、影響與改造藝術創(chuàng)作與史論研究?

藍慶偉:的確,自從《31位女性的展覽》開始,伴隨著之后的女性解放運動,直至今日,“女性”的議題都始終帶有話題性,西方關于“女性”的展覽伴隨著“女性主義”達到高潮,中國則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一個廣泛的討論期。在戰(zhàn)爭、膚色、種族、平權之后,“女性”的討論逐漸進入瓶頸期,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集中表現(xiàn)為“女性權利爭奪”“女性特征強化”“女性感性表述”等方面,而近年來,國際上“女性”展覽的回潮,有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未完成的“女性主義”在新媒介中的發(fā)展,二是國際政治權利在女性權利中的反復,三是女性策展人的增多,當然“性別主義”的主張始終伴隨著整個過程,而在國內,這一點在近幾年尤為突出。除此之外,國內“女性”藝術展覽的增多還伴隨著“網(wǎng)紅”的浪潮,無論如何,部分女性藝術工作者的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色彩甜美、情感細膩、敏感預判、母性光輝等,成為最好的“網(wǎng)紅”題材。

除了女性氣質的作品之外,“女性”主題的展覽之所以在2000年之后的中國甚至世界,長時間的存在和屢試不爽——在展覽題目上更多是杜尚展覽題目的翻版,還在于女性本身所帶有的感官愉悅。但這種天性和性別化的感官愉悅卻沒有在藝術史的書寫中占到絲毫的便宜,除卻帶有政治正確的“女性藝術”篇章、不可或缺的女性藝術家之外,大多數(shù)藝術史的書寫保持了它的“公正”——以藝術作品構成藝術史的書寫原則。這就給我們打破“女性”藝術展覽瓶頸提供了線索:將目光從關注性別轉向關注作品。在具體路徑上,則要求我們打破“女性”的窠臼與屏障,加入更為深入的問題和研究視角,脫離淺表化的形式和概念化的性別。

“別性別”展覽現(xiàn)場,成都森的美術館,2022年

藝訊網(wǎng):展覽以“別性別”為題,如您所述,“別”代表一種“去”的意味,雖然該展覽匯集17為女性藝術家,但您并不試圖探討性別議題或以性別議題為切入點,可否具體談談此次展覽的意圖和展開路徑,您為何會關注“去”性別的視角?

藍慶偉:展覽的信息發(fā)出去之后,收到了對于此次展覽——“別性別”——題目的質疑,其中最為直接的質疑在于:既然是一個去性別化的展覽,為什么展覽的藝術家都是女性?而在參展邀請發(fā)出之后,也有部分藝術家詢問展覽的主題是什么?我的回答也相對簡單:沒主題。沒有主題并非是強調展覽的去主題化,而是強調展覽藝術家的個體化和獨特性,這是“別性別”展覽的意圖之一,以女性藝術家構成的展覽的性別化問題往往會被放大,這種放大又往往會遮蔽作品本身的價值,而“別性別”想強調的是藝術家的個體性和藝術作品的個性化,這種個體性和個性化所形成的共性能夠超越人種、國籍、地域……當然也超越了性別。

“別性別”展覽現(xiàn)場,成都森的美術館,2022年

之所以以“去性別”作為展覽的視角,又以一種悖論化的方式選擇以女性藝術家構成展覽組成,而不是一種更為“平等化”的等數(shù)量的男女藝術家構成展覽主體,目的是想打破一種女性藝術家展覽的庸俗化或淺表化。通常完全由女性藝術家構成的展覽,會被簡單概括為“女性藝術”“女性主義”“女性展覽”,其中暗含“性別主義”“感性主義”“網(wǎng)紅甜美”三種不同的概念;而在男女共同構成的展覽中,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在其中所起到的“女性主義”色彩更為突出?!皠e性別”展覽反其道行之,以常見的范式和反范式的主題破除這種固化的思維,試圖喚起一種丟棄成見的藝術作品閱讀方式,背后的意圖是想將藝術的展覽與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層面,其最具代表性的路徑也是“別性別”展覽所強調的——從性別向性格的轉向。

藝訊網(wǎng):在藝術家的遴選上您有何考量?她們的創(chuàng)作如何闡釋您所強調的“別”(“去”)的概念?

19-1 立春,30 x30c m,綜合材料,2022.jpg章燕紫,她的24章節(jié)——立春,30 x30c m,綜合材料,2022年

19-2夏至,98x98cm,綜合材料,2022.jpg章燕紫,她的24章節(jié)——夏至,98x98cm,綜合材料,2022年

19-3 秋分,60 x42cm,綜合材料,2021.jpg章燕紫,她的24章節(jié)——秋分,60 x42cm,綜合材料,2021

19-4 大雪,50x60cm,綜合材料,2022.jpg章燕紫,她的24章節(jié)——大雪,50x60cm,綜合材料,2022年

20 無色通道,200X114CM,丙烯綜合材料2022.jpg熊文韻,無色通道,200X114cm,丙烯綜合材料,2022年

藍慶偉:在藝術家的選擇上,有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從地域上看,四川的藝術家占了一半,四川外的藝術家占了一半;其次,在四川外的藝術家選擇上,突出“北上廣深”這一簡單化的城市分級的地理概念,8位藝術家中有兩位來自北京、一位來自廣州、一位來自深圳、一位來自杭州、兩位來自武漢、一位來自重慶。至此,展覽希望呈現(xiàn)一種廣泛的交流性和一種強烈的對比性,交流性來自于全國東西南北跨地域性藝術家的選擇,她們的作品首先會呈現(xiàn)出一種因情境性、社會性而帶來的多樣性。對比性除了這種跨地域外,還存在一種“川內”與“川外”的區(qū)域化與全國性的對比,希望藉由這種對比,反觀“川內”藝術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最為重要的是,在藝術家的選擇上,尤其關照藝術家性格的差異,熟悉此次展覽17位藝術家的人或許對這一點會有特別的感受,藝術家性格和個性的呈現(xiàn)或許是此次展覽在“別”概念上形成了最大的“色差”,而這種“色差”超越男女的性別,是本性化的區(qū)隔,具有超越性別的共性。

藝術家多樣的藝術視角是對展覽概念的最佳附議,“別性別”展覽中的作品思考視角,涉及時間與人生、地理與故鄉(xiāng)、經典作為素材、科技作為語言、繪畫裝置化等,藝術家所提供的藝術視角是多樣、精彩和獨特的。

陳曦,內.外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之四,230x195cm,布面丙烯,2018年

22 Who am i?,0.9x1.1m,紙本水墨綜合,2022.jpeg

呂康佑,Who am i?,0.9x1.1m,紙本水墨綜合,2022年

23《新韓熙載夜宴圖 NO.10》120X180CM 布面丙烯 2017年.png王清麗,新韓熙載夜宴圖 NO.10,120X180cm, 布面丙烯, 2017年

24 林欣 無人之境 布面油畫280x150cm(150x140cm) 2017年.jpg林欣,無人之境, 280x150cm(150x140cm) ,布面油畫,2017年

25 尋找“奧得賽·布萊恩”,138·5X24.5X158cm,綜合材料2016-2018.jpeg胡順香,尋找“奧得賽·布萊恩”,138·5X24.5X158cm,綜合材料,2016-2018年

藝訊網(wǎng):您曾參與策劃的“姓·名”展覽事實上也含有“去”性別、種族和膚色等內涵在其中,同樣是女性藝術家群展,也有部分重合的藝術家,同樣倡導關注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而非社會身份,此次“別性別”展覽是否在此基礎上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藍慶偉:在去年,有幸參與在悅來美術館的“姓·名”展覽,展覽也是全部由女性藝術家構成,與“別性別”展覽相比,有著藝術家的部分重合和藝術主張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別性別”展覽更加聚焦,如果說“姓·名”展覽帶有一種廣泛的去性別化嘗試,那么“別性別”展覽則更關注于去“女性”的性別化。

26 或,108.5X23.3,紙上油畫,2022.jpeg康妮,或,108.5x23.3,紙上油畫,2022年

18.jpeg許一,記憶書·故鄉(xiāng),180x120x40cm,窗戶、霓虹燈、電話機、感應系統(tǒng)、錄音,2020年

28 陳秋林,溺(截圖), 肢體實驗、聲音行為,肢體表演者:鄭媛芫,聲音行為藝術家:陳弘禮,2021.jpeg陳秋林,溺(截圖),肢體實驗、聲音行為,肢體表演者:鄭媛芫,聲音行為藝術家:陳弘禮,2021年

29.jpg鄧筱,BDO,400x106x72cm,不銹鋼、機械轉動裝置、燈效裝置,2021年

30 捕夢網(wǎng),尺寸可變,銅絲、不銹鋼、碳纖維管、電路板、電線,2022.png.png劉佳婧,捕夢網(wǎng),尺寸可變,銅絲、不銹鋼、碳纖維管、電路板、電線,2022年

其次,“別性別”展覽的作品選擇上也突出了“去女性化”的特質,此次展覽的作品鮮有在傳統(tǒng)路徑中從女性和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的作品,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樣貌更加廣泛,如生命、經典、故鄉(xiāng)、心理、時間。我想看過此次展覽的觀眾如果客觀去看,很在展覽中找到女性視角的概念,反而能夠在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方法中找到創(chuàng)作的提示,比如章燕紫《她的二十四節(jié)氣》關于時間與生命,熊文韻抽象的箭頭,陳曦作品中的現(xiàn)實、個體與世界,呂康佑作品中的心理學,王清麗“當代演繹”的《新韓熙載夜宴圖》,林欣作品中的多種媒介與視覺體驗,胡順香作品中對才華的宣揚,康妮作品的空間與時間,許一作品中的聲音、故鄉(xiāng)與互動,陳秋林作品中的本地文化與身份思考,鄧筱作品中的科幻與神秘,劉佳婧作品中關于編織與創(chuàng)造的神話,馬文婷作品對“壞”的追問,王小雙作品中的孤傲與倔強、脆弱與幽深,王葉子在重構的節(jié)奏與符號中重新思考“定義”,周褐褐作品中的努力超越現(xiàn)實,朱可染作品中對傳統(tǒng)繪畫筆法的實驗……這些手段都是藝術家——而不是女性藝術家——都會使用并曾經使用過的。

31《壞東西》之八,90x90cm,布面油畫,2021.png馬文婷,壞東西 之八,90x90cm,布面油畫,2021年

32《時間與記憶》120x320cm布?丙烯2019.png.png王小雙,時間與記憶,120x320cm,布?丙烯,2019年

33 數(shù)據(jù)DATA,11分28秒,彩色有聲單頻2K影像(影像作品靜幀截圖), 2022   .jpg王葉子,數(shù)據(jù)DATA,11分28秒,彩色有聲單頻2K影像(影像作品靜幀截圖),2022年

34 生物冰川二代B,200X35cm.png周褐褐,生物冰川二代B,200x35cm

35 慕夏,165x120cm,布面油畫,2022.jpeg朱可染,慕夏,165x120cm,布面油畫,2022年

采訪、撰文|周緯萌

圖片致謝森的美術館。

 注釋:

【1】參見李建群.女性主義藝術在中國的變異[N].美術報,2016(3.19):006版.

【2】參見孟希. 藝術實踐中的海外華人女性,如何“在工作”?. 中央美院藝訊網(wǎng). 2022.

http://clickitbucks.com/cn/news/details/8331282

2022年7月16日訪問。

參考資料:

【1】“別性別”展覽資料,森的美術館,2022年。

【2】Nina Relf, 31 Women: Peggy Guggenheim And Her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 Daily Art.

https://www.dailyartmagazine.com/31-women-peggy-guggenheim/

2022年7月18日訪問。

【3】《女性與工作:1973-1975 年工業(yè)分工的文獻》文獻資料,南倫敦美術館文獻庫。

【4】詞條“Women and Work: A Document on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Industry 1973-75”, 泰特美術館。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harrison-hunt-kelly-women-and-work-a-document-on-the-division-of-labour-in-industry-1973-t07797

2022年7月18日訪問。


關于展覽 

36.jpeg別性別

展覽時間:2022/07.16-09.12 (受疫情防控影響暫時閉館,具體開館時間請關注“成都森的美術館”公眾號)

展覽地點:森的·美術館,四川天府新區(qū)老龍梨花森林公園307號

策展人:藍慶偉

藝術總監(jiān):楊迅

參展藝術家:

陳秋林   陳 曦    鄧 筱    胡順香  

康 妮    呂康佑   林 欣    劉佳婧 

馬文婷   王清麗   王小雙   王葉子  

熊文韻   許 一    章燕紫   周褐褐   朱可染

(按首字母順序排列,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