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如何工作?

時間: 2021.9.15

圖1.jpg

展覽現(xiàn)場

9月3日,木木美術館與英國大英博物館的聯(lián)合展覽“意大利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在木木美術館錢糧胡同館舉辦。此次展覽旨在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紙上繪畫介紹給中國的觀眾,呈現(xiàn)大英博物館藏品中包括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提香和拉斐爾在內(nèi)的眾多文藝復興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一批專門挑選的、同古代作品進行“對話”的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

圖2.jpg

列奧納多·達·芬奇 《老年女子漫畫像》 1482至1499年 硬筆棕墨 理查德·佩恩·奈特遺贈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本次展出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主要來自1470—1580年的意大利半島,基本包含了文藝復興的盛期和晚期階段。“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來源于意大利文“rinascimento”的法語翻譯,意為“重生”。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特指15世紀意大利思想與文化的繁榮時期,其后向北跨越阿爾卑斯山傳播到歐洲各地。“重生”指的是重新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產(chǎn)生興趣,當時的學者盡可能地復原和研究了希臘語和拉丁語文獻。一批自稱為“人文主義者”的新知識分子出現(xiàn),他們認為好的教育不僅應該有基督教教義和文學的研究,還應該包括在前基督教世界被廣泛推崇的知識——語法、修辭、詩學、歷史政治和道德哲學,以及數(shù)學、物理學、工程學等自然科學。

圖3.jpg

波利多羅·達·卡拉瓦喬 《持書青年習作》 約1525年 紅堊 由英國國家藝術收藏基金贊助購藏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為什么是意大利?解釋有很多種。首先,意大利是最早發(fā)展起蓬勃商業(yè)的地區(qū)之一。以貿(mào)易和金融為中心的城市國家建立起來,城市的領袖們富有、獨立、野心勃勃,他們爭相雇用最有名的藝術家——展覽中的多件作品都關聯(lián)著佛羅倫薩曾經(jīng)的統(tǒng)治者美第奇(Medici)家族;教會仍然是重要的藝術贊助人;作為生活在古羅馬遺跡中的人,意大利人相信自己是古老文明的后裔,最有資格復興自己祖先的遺產(chǎn)。

圖4.jpg

塔德奧·祖卡羅 《養(yǎng)蠶》 1564至1566年 硬筆褐墨,加以褐色薄涂,以黑堊為底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人文主義者贊成對知識本身的追求。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人類并不像中世紀的教會所宣揚的那樣,在上帝面前只能感到罪責。相反,人類是上帝最完美的造物,其標志就是理性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證明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高貴。因此,面對上帝,人類應該做的不是發(fā)抖和順從,而是奮發(fā)向上,努力實現(xiàn)自己全部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圖5.jpg

真蒂萊·貝利尼 《一個土耳其女人》 1480年 硬筆黑墨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這些思想對藝術的意義是巨大的。透視、明暗、自然、新的美學理論……這些新知識將繪畫、雕塑和建筑提升到了更高的層面,藝術家不再只是工匠,而是一種新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地位不再仰仗于出身或工種,而是因為他們的技藝——他們不僅成為了西方自中世紀以來的第一批大師,還深刻地影響了美學和藝術史中“天才”概念的形成。

圖6.jpg

米開朗基羅 《天使報喜》 1542至1546年 黑堊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在展覽第一個部分,觀眾就能看到米開朗基羅在一幅《天使報喜》中如何進行呈現(xiàn)表現(xiàn)自己的技藝:圣母的身體在肩和腰的動態(tài)中保持著穩(wěn)定平衡;天使的形象被重繪過很多次,黑堊(一種由炭和黏土混合成的材料)構成的線條在畫面上方交錯,向我們真實而具體地展現(xiàn)了這位整個藝術史中最知名的大師之一如何思考自己的工作。在“敘事”這個部分中,展示了藝術家們?nèi)绾瓮ㄟ^重新觀察自然界,并力圖精細地再現(xiàn)自然與人體,盡可能真實地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宗教和歷史事件。精心描繪的人體動作、線性透視下可信的深度空間背景、或穩(wěn)定或運動的畫面,都表明了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如何重視“設計”——這一術語包含了一系列復雜的處理技巧和組織原則,對理性和感性提出了突出的要求——其中一些原則直到今天仍然在藝術教育中發(fā)揮著基礎性的作用。

圖7.jpg

拉斐爾 《赫拉克勒斯與半人馬》 1505至1508年 硬筆棕墨,繪于淺灰褐色特制紙上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另一個大師典范是拉斐爾繪制的一張赫拉克勒斯(Hercules),這件被印在展覽海報上的草稿清晰地展示了裸體在文藝復興藝術中的地位。裸體重新成為繪畫中的重要內(nèi)容——因為人體現(xiàn)在被認為是上帝最高貴的造物。藝術家細致地觀察模特,學習解剖學,像達·芬奇這樣的積極探索者(展覽展出了他的兩件微型頭像)甚至親自解剖尸體。米開朗基羅尤其以堅實有力的人體聞名,從拉斐爾的這件素描中也能看到他對這位年紀稍長的前輩的學習。

圖8.jpg

羅素·菲倫蒂諾 《睡夢中的裸女》 約1530至1540年 紅堊 理查德·佩恩·奈特遺贈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對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來說,“紙上繪畫”(drawing)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它們有的是日常的訓練,有的是為了更大尺幅的油畫、壁畫、雕塑制作的草圖。多數(shù)藝術家沒有將它們分享給工坊同僚以外的人的打算,這也給展覽增添了額外的吸引力:觀眾得以了解藝術家的某種日常工作狀態(tài),仿佛窺見了大師們曾經(jīng)小心翼翼隱藏的秘密。

圖9.jpg

展覽現(xiàn)場

然而,展覽主辦方有著比“把海外奇珍搬到國內(nèi)”更大的野心。木木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及首席策展人王宗孚和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在共同策劃展覽的過程中,試圖在歐洲范圍以外更廣闊的語境下思考文藝復興——以一種跨文化的全球視角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上的作品。本次展覽是歷史上首次將這些作品與中國當代藝術并置對話,發(fā)掘西方文藝復興與中國之間跨越時空的重要關聯(lián)。從擴展的史學研究視角來審視這一時期及其形成的思想,試圖揭示出傳統(tǒng)歐洲文藝復興和中國現(xiàn)代化之間的關系。

圖10.JPG

靳尚誼 《坐著的男人體習作》 1957年 素描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這些努力重點體現(xiàn)在展覽的開頭部分。觀眾首先需要穿過狹長的樓梯進入地下,這里未經(jīng)裝飾的水泥墻面和低矮的天花板使人聯(lián)想起考古探險的情景。此處展示了民國以來近現(xiàn)代中國學者對文藝復興的一些譯介成果,在胡適、梁思成等著名知識分子的話語中,意大利文藝復興成為了近代中國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參照。而靳尚誼和曾梵志的素描顯示了文藝復興這一西方藝術史中的經(jīng)典范式如何被新中國以來的藝術家(盡管他們的創(chuàng)作路徑可能完全不同)視為普遍的參照對象——正如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臨摹古典作品,中國所有學院美術教育中都包括了對文藝復興杰作的復制品的臨摹。其它展覽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也是以在相同的觀念下展示的,每件作品搭配的詳細說明,除了展示當代中國與古代西方之間存在的復雜連續(xù)性與多樣性,也試圖重新定位和評價過去的歷史作品。

圖11.jpg

展覽現(xiàn)場

出于文物保護的要求(古老的紙張比起布面等材料對光線更為敏感),展廳里的燈光顯得較為昏暗,而這也強化了作品的神圣性——草草瀏覽在客觀上變得不現(xiàn)實,觀眾必須湊近觀察作品中的細節(jié),其中一些甚至需要用到放大鏡。展廳的設計也有意識地強化了這一點,在最大的展廳中央搭建了一個神廟式的空間,在神龕的中心是另一件米開朗基羅的手稿。無論如何,人們是沖著文藝復興大師們來的。受過專業(yè)訓練的觀眾會迅速被這些珍貴的細節(jié)吸引,而普通大眾也能很快從展陳中直觀感受到藝術的神話式力量。至于進一步的對話是否能夠建立,也許只能最終仰賴于每一名觀眾的獨立思考。

據(jù)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明年2月20日。

文 | 羅逸飛

圖片及文字資料致謝主辦方

新聞現(xiàn)場

圖12.JPG

策展人王宗孚在為嘉賓及媒體進行導覽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信息

海報.jpeg

“意大利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

策展人:王宗孚(木木美術館)、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大英博物館) 

展覽時間:2021年9月3日—2022年2月20日

展覽地點:木木美術館(錢糧胡同館)(北京市東城區(qū)隆福寺街95號錢糧胡同38號3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