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走向學科化的藝術管理

時間: 2010.1.26

藝術管理學科產生的背景

藝術管理在西方的發(fā)展,又與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藝術發(fā)展的焦點,從藝術創(chuàng)作與文化生產轉移到文化消費上。這個轉變是導致文化藝術的相關環(huán)節(jié)必須在管理上發(fā)揮創(chuàng)意,并積極開拓文化藝術產品的受眾范圍。這使得文化藝術資金的配置產生轉變,由原先主要依靠政府為主要財源的情形,演變成必須以多元化的方式來籌措資金以便支撐文化機構創(chuàng)意性計劃的發(fā)展。

其次,新一代的藝術的贊助者,通常在出資的時候會非常謹慎地去考慮自己的責任,以及這一投入的文化價值所在。他們力圖尋求更具社會多樣性的觀眾,他們提供補助款或贊助活動的目的,在于刺激新計劃的發(fā)展以吸引新的觀眾參與。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巡回展的次數越來越多,藝術品流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運送保險等后勤作業(yè)的問題也應運而生。巡回展的高成本與高風險,使得精確地鎖定目標觀眾,甚至準確計算損益平衡的場地使用方式,成為必要的課題。

第三,當觀眾結構由單一的文化群體向多元發(fā)展的時候,作為一個藝術項目的策劃者或者執(zhí)行者,還必須重新考慮是把焦點放在自己最獨特的基點上,還是放在全球化的臺面上,是把焦點放在引人注目的通俗藝術,還是放在純藝術上。

第四,受到政府資助的藝術機構,在自身生存和完成組織使命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緊張狀態(tài)。為了生存,接受資助的藝術機構必須把商業(yè)運作引進藝術運作當中,為了完成組織的使命,藝術機構又必須持續(xù)推展為主流社會所普遍認可的所謂精英藝術。這兩者之間無論是價值取向還是操作方法,都是大不相同的,這種矛盾自然無法回避。

藝術管理的定義 

1998年出版的《國際公共政策與管理百科全書》 對“藝術管理”做了如下定義:藝術管理是5種傳統(tǒng)管理的應用——計劃、組織、實施、監(jiān)督和控制——有助于表演或者視覺藝術作品并把藝術家的作品展示給觀眾。管理和促進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并把它傳達給觀眾,通常包括公共的、非贏利藝術機構(如非贏利劇院、交響樂團、歌劇團體、舞蹈團體、博物館、公共廣播和表演藝術中心)和私人的、商業(yè)的、以贏利為目的的藝術實體(如商業(yè)性的劇院、“流行”音樂、私人畫廊、電影、電視和視頻節(jié)目)。

藝術管理的三大任務

第一,美學上的追求卓越與真誠。 
第二,組織的親和力和觀眾開發(fā)。 
第三,成本有效性和透明度。

藝術管理教育發(fā)展 

藝術管理概念,在歐美同時起步,以英語國家為主。法語國家少用該概念。 
1966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托馬斯?雷蒙德(Thomas Raymond)和斯蒂芬?格雷瑟(Stephen Greyser)和哈佛的一個藝術管理者道格拉斯?史沃比(Douglas Schwalbe)創(chuàng)建了藝術管理研究院 
1975年成立國際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AAE) 
1983年成立加拿大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管理教育 
中國藝術管理教育肩負著國際化、本土化的雙重責任 
有特色的中國藝術管理教育應該符合未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共同打造中國藝術管理教育發(fā)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