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何以“意識涌現(xiàn)”?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小組北京首展呈現(xiàn)前沿探討

時間: 2024.9.11

3.jpg“意識涌現(xiàn)”展覽開幕現(xiàn)場

涌現(xiàn)(Emergence)是復雜系統(tǒng)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作為現(xiàn)象學術語它被用來描述簡單個體通過局部互動產生復雜整體行為的現(xiàn)象。自2022年起人工智能的蓬勃發(fā)展,不僅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的部分行為模式也引發(fā)了深刻的討論……正如涌現(xiàn)理論所描述的,個體數據的局部交互與累積,最終形成了整體智能的復雜行為和功能,個體元素進而生成出整體的復雜行為和現(xiàn)象,從而呈現(xiàn)出類似于“意識”的智能表現(xiàn)。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也具有類似的意識?其進化是否將重新定義“意識”本身?

1.jpg“意識涌現(xiàn)”人工智能藝術展策展人陳天禪 開幕致辭02 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終身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陳小文 開幕致辭.png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終身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陳小文 開幕致辭

2024年8月末在北京798藝術區(qū)深瀾空間揭幕的“意識涌現(xiàn)”,正是圍繞著上述討論由“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小組”共同呈現(xiàn)的藝術展。“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小組”由麻省理工蘇世民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研究員,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電子藝術研究所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員陳天禪在2023年10月籌備發(fā)起,小組成員包括Chris Golub、陳天禪、黃恩琦、沈采、楊彥川。圍繞著研究小組的主題探討,本展聚焦于來自五位藝術家的八件新作,作品涵蓋交互影像裝置、數字版畫及多種形式的裝置。通過展示人工智能與藝術創(chuàng)作結合時的奇妙靈感,結合每位藝術家不同的興趣與媒介運用,“意識涌現(xiàn)”蘊含著人工智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無限潛力與未竟邊界。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終身教授陳小文先生、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唐克揚教授、瀾景科技總經理李林先生分別在開幕式致辭,不僅對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小組現(xiàn)階段的探討與創(chuàng)作予以肯定,更期待著青年藝術家們由此開創(chuàng)出新的藝術表達和實驗。

AI生成與傳統(tǒng)的碰撞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基于算法、模型和規(guī)則再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內容的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處理輸入的數據,還能學習和模擬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內容。自2023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成為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科技熱點,還在與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方式的碰撞中激發(fā)出新的視角與途徑。

4.jpg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yè)的教師,藝術家沈采現(xiàn)場講解作品《赫拉克利特》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yè)的教師,藝術家沈采的最新作品《赫拉克利特》是她結合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新實驗。通過寫生、人工智能生成與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她在延續(xù)此前創(chuàng)作元素的基礎上探求人類與AI協(xié)作創(chuàng)作藝術的更多可能性?;鹧孀鳛槟茉吹南笳鳎砹巳祟愇拿鞯幕A與人工智能的驅動力,也暗示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學思想——一切皆流,無常即永恒。對她而言,這僅作品不僅是在探索科技倫理,還在探討當代藝術流派中“寫生”的本質: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協(xié)作,也體現(xiàn)了“寫生”這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當今科技環(huán)境下的意義。通過火焰這一自然元素,藝術家反思了能源與科技的關系,以及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人類主觀情感與客觀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關聯(lián)。

沈采《赫拉克利特》1.2m x 0.6m人工智能影像裝置2024.png沈采,《赫拉克利特》,人工智能影像裝置,1.2m x 0.6m,2024

本展的策展人陳天禪也是“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小組”的發(fā)起人和核心成員,他的藝術作品《無限極》結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通過采用Stable Diffusion技術,作品能夠以動態(tài)和連續(xù)的方式呈現(xiàn)變化的山水景觀,創(chuàng)作出一種永無止境、層層展開的視覺體驗。作品中山水的每一幀都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像生命一樣不斷地在生成和變化,正如藝術家所說:“山內有山,景中有景,層層嵌套,永不窮竭?!彼囆g家不僅在創(chuàng)作中探索了自然界的無限復雜性,更將觀眾引向深層的哲學思考。

無限極2.jpg

無限極1.jpg

陳天禪,《無限極》, Satble Diffusion, 尺寸可變,5分44秒, 2023年

大型戶外裝置作品《先知》作為陳天禪的最新作品首次在深瀾空間亮相,他使用生物傳感器抓取觀眾的生物信號(體溫、心跳、握力),再通過人工智能程序轉化為心理學畫像映射為動態(tài)燈光。以嫻熟的藝術之手,藝術家將畢達哥拉斯樹的幾何妙趣巧嵌于人類腦的神秘結構之中,《先知》猶如一幅鮮明的彩虹在陰暗的智慧之窗上盛放。這件由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的光影作品如同人的思維之網,無聲無息地與觀眾的生物信號進行微妙互動,通過高度精細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靈動的燈光表達,勾畫出人類心智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微妙的共振關系。這是對生命、存在、智慧的不懈追求,似乎是一首永恒的詩歌,一個不斷演繹的美妙夢境,一個人類思想的深刻篇章,逐漸綻放出宇宙的無限奧秘和人類智慧的深沉光輝。

先知.jpg陳天禪,《先知》,人工智能交互裝置,4m x 4m,2024

通過AI生成技術對傳統(tǒng)進行解構重建,也是人工智能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現(xiàn)任北京城市學院教師的楊彥川在作品《AI山水2024-3》則傳達出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另一種現(xiàn)代解讀。通過AI技術與水印木刻相結合,藝術家將生成的青山圖像與手工繪制的碧波綠水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視覺語言。這不僅是AI生成技術與傳統(tǒng)藝術技藝的融合,更是對傳統(tǒng)山水畫主題的當代化演繹。

楊彥川《AI山水2024-3》1.8m x 2.9m人工智能影像2024.png楊彥川,《AI山水2024-3》,人工智能影像,1.8m x 2.9m,2024

楊彥川的另外一件作品《共生-渺》是圍繞著水這一元素表達人與人工智能共生的作品:藝術家認為人關于水最早的記憶來自于胎兒時期,因此他試圖打造一個被水環(huán)繞的沉浸式空間,展廳四周是AI影像,地面是3-5cm深的真實水面,讓觀眾沉浸在被水包圍的空間里,感受胎兒時期被水包裹的安全感以及水的生命力。藝術家使用水墨先在宣紙上畫出水波紋,然后將畫在宣紙上的水波紋輸入Stable Diffusion(SD),SD經多不斷的學習訓練生成本地模型,最后SD根據藝術家的意圖生成水波紋的動態(tài)影像。宣紙上的水波紋繪制過程可以看作是“人工”。將水波紋喂養(yǎng)給SD進行訓練以及其自主學習的過程可以看作是“智能”,AI在訓練學習的的階段楊彥川稱之為“藝術家的第二個大腦”,根據藝術家的提示詞生成內容階段可以被理解為“藝術家的第三只手”。這些都體現(xiàn)出藝術家對于自然與人工、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界限的思考所作出的探索與努力

6CA6358F0DA9CA5A8CAE9941A43FECE71BD721E6_size1075_w1080_h810.png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北京城市學院教師楊彥川在現(xiàn)場闡述作品理念

楊彥川《共生-渺》尺寸可變,120秒 人工智能影像2024.png楊彥川,《共生-渺》,人工智能影像,尺寸可變,120秒 ,2024

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中的“刺點”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在《明室:攝影縱橫談》中,提出了攝影圖像的“意趣”與“刺點”這一對重要概念:“意趣”是影像所展現(xiàn)出的一種知面性的直觀布局,而“刺點”可以是影像中的一處細節(jié),也可以是一組局部的透視,其隱喻式的力量可帶動起觀者的共通感,并促使其內涵意義得以拓展并生發(fā)出新的意義群。

由圖像到影像生成,其中的“刺點”在當下人工智能藝術環(huán)境下又有怎樣的變化?美國藝術家克里斯·戈盧布(Chris Golub)以復合型影像裝置《Afternoon》闡釋了他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作為紐約州阿爾弗雷德大學陶瓷學院的藝術碩士研究生和州立研究員,克里斯·戈盧布在作品中通過運用豐富多樣的媒介創(chuàng)造出3D生成的藝術家模型并構建為在不同地理位置中行走的畫面。該作品的核心在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新詮釋塞爾吉奧·萊昂內和恩尼奧·莫里科內的“狂野西部”,借助動作捕捉技術,藝術家加強了模型的真實感,創(chuàng)造出“復調”性的敘事和視覺體驗。該作品不僅僅是技術的運用和展示,同時也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對既有作品進行再現(xiàn)、反思和傳承,挑戰(zhàn)了觀眾對于真實與虛構、歷史與現(xiàn)代的感知。

34B2DB2EB9E04F2B4C2BC566F2ADAB8D02971A42_size458_w1080_h602.png美國藝術家克里斯·戈盧布(Chris Golub)現(xiàn)場講解作品理念Chris Golub《After Noon》5m x 2.5m x 4m人工智能影像裝置2024.pngChris Golub,《After Noon》,人工智能影像裝置,5m x 2.5m x 4m,2024

在另一件作品《Petting Zoo》中,克里斯·戈盧布構建了一個包含多種2.5D雕塑并橫向驅動的展示空間。這些雕塑通過AI生成的語言和投影相互作用,展示了思維的橫向流動和語言的轉喻關系。該作品不僅運用AI生成了文本句子,每個句子與前句具有轉喻關系,還通過編程控制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并延伸運動路徑。藝術家探討了信息時代中我們對現(xiàn)實的感知和解讀如何被科技塑造,當我們沉浸在人工智能中時,很快就會被自身智能的人工性所震撼:在我們最深的感知中,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人造的,一切其實都通過其外部因素相互連接

Chris Golub《Petting Zoo》5m x 5m x 2.5m人工智能影像裝置2024.pngChris Golub,《Petting Zoo》,人工智能影像裝置,5m x 5m x 2.5m,2024

與克里斯·戈盧布在人工智能藝術創(chuàng)作中結合了自身文化背景相對應,中央美術學院人工智能與數字圖像研究方向博士生黃恩琦則在作品中巧妙地將“童話式”敘事與個體記憶相融合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童話在形成之初常常是暴力的隱喻,它將殘酷溫和地植入人的意識中,《童話事件》是三頻道人工智能生成影像,藝術家采用三條同步的時間線拼合成了完整的事件。影像來源于黃恩琦對中學時期一段模糊記憶的呈現(xiàn):影像中紅色的氣球頭因失戀想翻進學校縱火傷人泄憤,藍色氣球頭為了晚自習曠課將一號教學樓提前上鎖,以防老師進入查崗……一連串的因素使黃色氣球頭與這場火災擦肩而過。藝術家借助“氣球人”這一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童話角色,將記憶改編成童話故事,過程中一些真實細節(jié)被以童話的口吻重述,殘酷的真實性被局外人的視角、回憶的模糊性、兒童的想象力所美化。以多線并進的方式,《童話事件》呈現(xiàn)一種“看監(jiān)控”式的客觀視角,影像中充斥著扭曲的面孔、不真實的動作、如囈語般的對話……這些“刺點”試圖將碎片化記憶重組的過程,激發(fā)觀眾在不斷重復觀看的過程中獲得通感。

585893FCBC30969190BF97AD0A4ABC93266B1DBC_size516_w1080_h720.png中央美術學院人工智能與數字圖像研究方向博士生黃恩琦在現(xiàn)場講解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黃恩琦《童話事件》尺寸可變,5分39秒 人工智能影像2024.png黃恩琦,《童話事件》人工智能影像,尺寸可變,5分39秒,2024

本次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小組作品的集中展示,不僅是對最新AI技術的探討和運用,還提供了關于未來藝術創(chuàng)作更多可能性的討論平臺。本展在促使觀眾體驗人工智能作為創(chuàng)新工具和表達媒介潛力的同時,也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加深了觀眾對于藝術本質和創(chuàng)作過程更深層次的理解。

編/藝訊網

圖文資料致謝主辦方

展覽信息

01 海報.gif

“意識涌現(xiàn)”人工智能藝術展

藝術總監(jiān)|Artistic Director:陳小文

藝術顧問|Art Consultant:Joseph Scheer

出品人|Producer:李林

策展人|Curator:陳天禪

策展助理 | Curatorial Assistant:祁子怡 魏天樂

藝術家|Artists:Chris Golub 沈采 黃恩琦 楊彥川 陳天禪

展覽時間 | Duration: 2024.8.25 — 2024.9.26

展覽地址 | Address: 北京798藝術區(qū)-南門停車場東側F04院 | 深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