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0央美畢業(yè)季丨“彼時·此時”藝術青年第四期:“往時·來時”

時間: 2020.6.22

1592808189084.gif

2020年中央美術學院以《彼時·此時》主題開啟畢業(yè)季序幕。“彼時”與“此時”作為人所處空間中的兩個時間節(jié)點,它們的距離丈量著學子時光中曾經熠動的光影。

在后疫情時期,中央美術學院2020年研究生、本科生畢業(yè)作品展,呈現出獨有的特性。畢業(yè)展年年看,后疫情時代的美院畢業(yè)季又有何不同?藝訊網將以專題視角的形式,將今年畢業(yè)季展覽中具有時代性、創(chuàng)造性、未來性、思考性的畢業(yè)作品以及藝術家進行報道,尋覓展覽中具有啟發(fā)的作品以及藝術家,帶給觀者更多具有話題性、內涵性、價值性的觀察和討論。為觀眾尋找出新的視覺邏輯與觀展體驗,作為理解作品的向導。

本次將圍繞畢業(yè)季主題“彼時·此時”,針對畢業(yè)作品進行觀察報道,通過五個視角:“疫時·愈時”、“物時·心時”、“虛時·實時”、“往時·來時”、“你時·我時”進行詮釋。在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的畢業(yè)展覽中,為觀者帶來一份精選的視覺圖錄手冊。

于此,我們試圖勾勒一個輪廓清晰的畢業(yè)季故事,將疫情時代畢業(yè)學子們在創(chuàng)作中的情緒、思考與努力,作為記錄的倒影而存留?;蛟S精選再次留戀的作品,把他們串連成敘述的邏輯,從而生成另一場展覽。無論彼時,還是此時,愿即將畢業(yè)學子時時與藝術相伴!

【往期回顧】

“彼時·此時”藝術青年第一期:“疫時·愈時”

“彼時·此時”藝術青年第一期:“疫時·愈時”(增刊)

“彼時·此時”藝術青年第二期:“物時·心時”

“彼時·此時”藝術青年第三期:“虛時·實時”

   第四期視角    “往時 · 來時”   

過往、現在、未來以何種方式存在于生命的創(chuàng)造之中?我們究竟是經歷著三重時間的運動存在,還是在運動存在于三重時間之內?生命的創(chuàng)造、流動的過程與方式構成指間的時間,生命在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中綿綿不絕,它既不可測量也無法用鐘表去限定,它不以任何的目的而停頓,也不以任何的原因而分割。這就是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謂的“綿延”(法語是la duree),生命的過程是綿延而從無間斷。過往、現在、未來三者一直都同時存在于我們生命的時時刻刻,而不是三種分割的東西。當下的存在有著過往的記憶,也心存著未來的愿景。對于藝術而言,過往、現在、未來是與生存在,但時隱時現。本期推送的畢業(yè)季作品中,都展示出青年藝術家對這一主題的理解與觀察,他們在藝術中尋找著過往、現在、未來中的創(chuàng)造欲望。

1

徐曉涵

×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

個人照片.jpg

徐曉涵

1996年  出生于河南信陽

2016年  考取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本科,工筆人物專業(yè)

2020年  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文物研究與保護專業(yè)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37.39.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1——五銖錢》

尺寸:35cm(寬)x 30cm(高)  材料:絹本

作品以中國的歷史文物為主線,將文物與當代事物以及人類肢體聯(lián)系起來,表達過去與現代的碰撞。文物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chuàng)造的。而我們活在當下,透過博物館的玻璃匣去觀賞文物已是常態(tài)。從文物中去窺探千年以前的世界,很多方面是與當下可以形成共鳴。在大學四年中,博物館已經成為我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物的興趣與日俱增。雖然在博物館觀賞是普羅大眾的事情,但是真正能觸摸到文物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屈指可數。我想把這份文物與當代事物以及人類肢體交織代入到畫面中,體現直接感官的“一眼千年”。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38.55.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2——西漢錯金銀鑲嵌銅骰子》

尺寸:35cm(寬)x 30cm(高)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39.52.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3——三河劉蟈蟈葫蘆》

尺寸:35cm(寬)x 30cm(高)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0.00.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4——金縷玉衣》

尺寸:35cm(寬)x 30cm(長)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1.39.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5——宋瓷》

尺寸:30cm(寬)x 50cm(高)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1.49.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6——良渚玉琮》

尺寸:50cm(高)x 30cm(寬)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1.59.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7——畫像瓦》

尺寸:60cm(寬)x 35cm(高)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2.10.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8——紅標宋聘》

尺寸:25cm x 25cm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2.20.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No.9——馬王堆素紗襌衣》

尺寸:30cm(高)x 24cm(寬)  材料:絹本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12.42.34.png

《你在時間的那里,而我在這里》展覽效果圖

疫情時期的特殊,我并未能夠直接到博物館現場去拍攝我想用的素材。在家中的這段時間,我通過一些線上展覽來挑選素材,這種形式與我們今年的線上畢業(yè)展覽不謀而合。因為研究生轉了專業(yè),可能在這個畢業(yè)創(chuàng)作過后,能繼續(xù)畫畫的機會將會慢慢變少,所以我格外珍惜這次機會,想讓工筆與我將來從事的專業(yè)能夠有一個很好的融合。起初我選擇了十幾種文物,尋找他們各個角度的照片,最后挑選出最出名、且最能切題的9個,然后通過它們不同的藝術造型、歷史文化開始進行想象,將它們與我的生活進行融合。其中一些手部動作的部分我有參考敦煌莫高窟中的一些經典造型,同時我覺得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傳承,將古今的時差與距離進一步的縮小,以此更加突出我所想要表達的主題。

2

劉珂 

×

 《真實空間》

劉珂

  中央美術學院2020屆畢業(yè)生 ,數碼媒體專業(yè)

手工愛好者

興趣愛好是做軟陶泥塑,喜歡定格動畫、立體書,變形金剛狂熱粉

fc17e2b22a20038cfab904c058f211a6-sz_3616810.jpg

劉珂《back to 2080》45x30cm 綜合材料立體書  2020

第一章 歡迎來到2080

1.歡迎來到2080.jpg為什么決定做這樣一本立體書呢?其實在創(chuàng)作期間剛好看完了《人類簡史》,書中蠻多觀點讓我印象挺深刻的,但或許是比較樂天派的原因,我總是覺得作者太過于悲觀了,明明我在讀的時候總是腦補出一些又傻又逗的畫面,正好畢業(yè)論文也是在研究立體書中的動畫語言,于是我決定把這些快樂制作成一本立體書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想驗證一下立體書作為動畫載體的可能性,做成一個實體化可以玩的動畫書。

第二章  科學,禁忌之門

2.重新認知.jpg


我從視覺經驗和記憶出發(fā),對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解構和重組,在記憶和現實的交錯、疊加、融合、對抗中,空間造成了一種視覺假象,而空間里的對象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有關?,F代空間的構成離不開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會留下蛛絲馬跡,發(fā)現與被發(fā)現,凸顯與隱藏似乎就是現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在這里顯露無疑。結構分割了空間,同時也分割了時間,空間的另一端將通向哪里我們無從得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它為意識活動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場所。

第三章  小麥的野心,農耕之始

1.小麥的陰謀.jpg

創(chuàng)作開始前,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在儲備立體書相關的技術和理論知識上,這使得在其他同學飛速進展面前我的畢設進度非常緩慢,這里必須要好好感謝導師們的鼓勵才讓我頂住壓力專心研究創(chuàng)作。開始創(chuàng)作后制作的難度遠超我的想象,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基本是這樣的:先畫出大概的畫面,依據畫面去找合適的結構來制作零件,計算尺寸,這一步非常耗費時間,有時一個零件要試十幾次才能合的上。組合起來看效果ok了又得拆了畫圖案,試色調整再組裝。經過這一系列十分繁瑣的過程一頁才算是制作完成,當你看著一個個機關就這么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的時候,之前一切的辛勞都在這美妙的滿足感面前變得不值一提。

第四章  石器時代,人的勝利

1.自相殘殺.jpg

故事講述兩個不太聰明樣子的原始人,在2080年從冰凍中蘇醒被眼前的景象嚇到了,到處都是自動化的機器人,高樓一般巨大的新人類 還有只能活在虛擬膠囊里的普通人。他們遭到了機器人的抓捕,慌忙中他們逃進了一架時空穿梭機中,迫不得已展開了一系列的時空跳躍,等待著他們的又會是什么呢?

第五章  火與光  黑暗中的探索

1.火與光.jpg

我希望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來和讀者通過立體書實現互動,從人類發(fā)展至今的過程里去探討人類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然后對于未來人類會怎么樣給出我自己的看法,同時看這本書的人也會思考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嘛還是希望大家看到我們人類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來之不易,能更加珍惜我們這顆藍色星球,不要讓書中的2080成為真的現實。制作立體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從中也收獲良多,希望大家能喜歡我的這本小破書吧哈哈。

3

布桐

×

《邊界為何開始,在何處終止》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3.16.53.png

布桐

1997年生于黑龍江

2016-2020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

參展經歷:

2019年2月,影像作品《洞疑》、影像裝置作品《白晝短曲》在“博彩風云:——市井野史”展覽中展出,半張圖藝術館, 上海

2018年12月,裝置作品《光與塵》、影像作品《臨時劇場》在“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優(yōu)秀作品展”展覽中展出,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館,北京

2018年7月,影像作品《春祝》、裝置作品《二人轉新編系列》在“悲情人物——市井野史”展覽中展出,前門扭院兒,北京

2018年6月,裝置作品《猴子撈月》在“想和你再去吹吹風”展覽中展出,國際畫材中心陽臺空間,北京

2017年12月,影像作品《臨時劇場》在“燕郊站”展覽中展出,睿藝空間,燕郊

2017年9月,影像作品《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在“學院本色2017”展覽中展出,中央美術學院旋轉展廳,北京

獲獎經歷:

2017-2018年學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二等獎學金

2018-2019年學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二等獎學金

2020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yè)作品一等獎

1.png

2.jpg

《邊界為何開始,在何處終止》影像作品 2020 展廳效果示意

邊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東西,多少個世紀以來就將某些國家分割開來,鋪開一張地圖,你會看到那些用直尺匆匆繪制的線條是如何將人們彼此分隔。目光是微縮邊境上的探照燈,測量著個體單位的距離內外。

3.png

《邊界為何開始,在何處終止》影像作品截圖 2020

這段影像呈現了一場虛構邊境線上的游歷,我試著用四段不同視角的獨白展現出隱匿在其中的感性經驗:身體記憶、游記見聞、歷史事件以及關于風的寓言。這其中始終在試著回答一個問題:制造和消彌邊界的究竟是什么?我希望能傳遞一種邊境感的體驗,一個規(guī)則的結束和另一個規(guī)則慢慢浮現,不確定自己身在何處。邊境是有多重面貌的,它是有爭議的,血腥的,和平的,經過談判的,劃定的和難以劃定的線。對于假想的邊境,人們往往表現得孤注一擲,爭先恐后地越過,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為了新的價值觀而感到困惑。

5.jpg

《邊界為何開始,在何處終止》影像作品截圖 2020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托卡爾丘克的“星群式寫作”給了我重要的啟發(fā),她的小說讓我學習到如何將不同敘述者的時間感展現出來。在構建影片結構的過程中,我參考了大衛(wèi)·林奇的《內陸帝國》中多重嵌套的敘事方式,將慣常的敘述節(jié)奏重構,使其變成一個從多方搜集信息游戲,立體地呈現這些不斷重復發(fā)生的事件。

4

韓文乾

×

蘇紅八聲部音樂文化中心

Su Hong Folk Music & Culture Center

個人照片.jpg

韓文乾

1997年生于黑龍江哈爾濱

202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第十六工作室 

參加活動

2016年  騰訊 NEXT IDEA 長城文創(chuàng)設計競賽 三等獎  北京

2017年  參與TEAM CAFA與北建院疊澀曲面墻搭建  北京

2018年  參與798丹麥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城市對話》展覽  北京

2019年  參與TEAM CAFA Chain System建造系統(tǒng)搭建  西安

圖1  建筑的入口.jpg

建筑的入口

圖2  晝間劇場.jpg

晝間劇場

這次畢業(yè)設計的選址位于云南省蘇紅縣哈尼族地區(qū)的一個山上,是一片已經廢棄的舊宅區(qū),而我設計的主旨在于通過敘事性的設計來重塑當地的建筑環(huán)境并且重新賦予當地文化以新的活力。在進行設計結果的預想時,我構想了一個位于山林之中的奇異的構筑物,一個與原始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同時又具有人工痕跡的和現代材料的集合體,而策略是通過我對場地的想象來設置一個整體的氣氛,通過對當地文化元素的分析來豐富和完善這一構筑物的功能。

圖3  夜間劇場.jpg

夜間劇場

在進行概念設計時,我選取了當地特有的八聲部作為設計的切入點。八聲部是云南紅河縣哈尼族特有的民族音樂形式,在當地流傳已久,而內容也與他們的文化與歷史息息相關。這種藝術形式一直由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因此很少有記錄,亦很少被外界的人所了解。我所希望的是設計一個可以同時保存當地人文文化以及提供外人前來體驗了解的場所,讓外來的游客可以同時與當地的自然與當地的人文進行對話,從而盡可能地延續(xù),并重塑當地的發(fā)展方式以及與外界的文化交流的方式。

圖4  八聲部民歌的歌詞內容.jpg

八聲部民歌的歌詞內容

圖5  提出建筑生成的策略.jpg

提出建筑生成的策略

建筑生成部分:在所選擇的場地處,我發(fā)現了三條明顯的地形上的分水線,呈下降趨勢,非常適宜聲音的聚攏,同時可以沿地形布置下降的臺階,在不大面積改變地形的情況下,圍合出下沉劇場,以及獨特的進入建筑的方式。在此之后,將劇場的臺階部分與山地相連,形成一個緩沖的入口廣場,同時是一個開闊的觀景平臺,平臺上的綠化則有助于建筑進一步消隱與場地之中。

圖6  建筑生成的過程.jpg

 建筑生成的過程

圖7  建筑內部空間分析.png

建筑內部空間分析

建筑分層及功能布置部分,八聲部的歌詞大致分為三類:

1. 對傳統(tǒng)與歷史的誦傳,如傳說,歷史遷徙等

2. 對農耕文化的描繪,如播種,收獲,四季等

3. 對日常生活的傳唱,如歌舞,愛情,婚嫁等

剛好可以對應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天--地--人的觀念,由此我將建筑分為三層,分別用來展覽這三種不同的生活內容。

圖10.png

圖14.png

圖11.png

建筑的細部及氣氛圖

這次設計滿足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愿望,即設計一座在山邊的房子,而方案也經過幾次的調整,從最初的不切實際的構想一步一步變得更加有功能性,更加合理,雖然最后仍會有不足之處,但是我所希望營造的氛圍已經充分地得到了表達,并且也幾乎還原了我想象中的狀態(tài)。



圖16.png

建筑的細部及氣氛圖

我希望我的設計不應是局限的,而是圍繞一個核心的出發(fā)點,運用不同的工具,涉及不同的領域,從而達到一個綜合的結果。未來我也會繼續(xù)學習,努力去拓展設計的邊界。

5

范文南

×

《中國2098》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1.59.png


范文南

1998年出生于河北

202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曾獲得:

2016-2017學年中央美術學院“社會實踐與藝術考察、春季寫生課程”優(yōu)秀個人

2019年 騰訊游戲第五屆高校美術創(chuàng)意大賽一等獎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07.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19.png

《中國2098》系列 數字版畫 尺寸可變 2020

這組數字繪畫的情節(jié)梗概是:本世紀60年代受冰川融化的影響,海平面大幅度上漲,為應對危機,中國和東北亞鄰國們共同建造了能夠合圍東海和日本海的大堤,之后又從堤中抽水,恢復之前被淹沒的陸地,而這些水則被灌進黃土高原,改善了西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在東海和日本海進行填海造地工程,為危機中的人類拓展了生存空間。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29.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39.png


《中國2098》系列 數字版畫 尺寸可變 2020

情節(jié)設定受到愚公移山的啟發(fā):一是其展現的持之以恒,人定勝天的民族精神;二是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圖, 徐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通過西方造型理論和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方式,對當時破碎的民族精神進行重構,鼓舞國人堅持抗戰(zhàn)。這種做法,在建國后30年間得到延續(xù),文藝界以筆為劍,誕生出許多弘揚民族自信、制度自信的優(yōu)秀作品;但后來隨著西方自由主義傳播泛濫,“解構”“戲謔”“去政治化”成為一種圈內風氣,帶來的后果是文藝界在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失敗和缺位。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3.50.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4.01.png

《中國2098》系列 數字版畫 尺寸可變 2020

去政治化就是最大的政治化。目的是抹殺自己的信心,瓦解自己的上層建筑和宏大敘事,是帝國主義無法直接干涉中國的無奈之舉,卻被許多人奉為圣旨,他們迷信“繳槍不殺”,但卻忘記了新中國是在群狼環(huán)伺之下成長的,放棄戰(zhàn)斗就會被吃掉。同造型理論一樣,科幻文學和數字藝術也來自西方,結合了科學進取精神和工業(yè)革命的先進生產力,不同于放縱恣睢的自由主義,是西方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4.11.png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14.23.png

《中國2098》系列 數字版畫 尺寸可變 2020

故本人的創(chuàng)作,就是以科幻和數字藝術為媒介,在新媒介帶來的新陣地上構筑有中國特色的宏大敘事;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構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現實的世界沒有天神來幫忙,大山終究要中國人民自己搬走:靠人民群眾,靠科學技術,靠堅強核心的領導。

這8幅數字繪畫就是我上述研究和結論的視覺呈現;觀眾通過觀賞并在內容的引導下聯(lián)系現實,最終實現觀念傳達。完成不講主旋律卻輸出主旋律的潛在目標。非常感謝導師們對我創(chuàng)作的幫助,在他們的指導下,方案被不斷優(yōu)化,最終創(chuàng)作得以完成。

6

簡白

×

《防災大演習——親子游戲教具》

個人照片.JPG

簡白

2016-2020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創(chuàng)新設計方向學士學位

2020畢業(yè)生免試攻讀研究生

獲獎情況

阿里巴巴2017第五屆大學生研習營三等獎

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年度二等獎學金

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年度二等獎學金

2019第九屆天鶴獎國際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優(yōu)秀獎

中央美術學院2020屆畢業(yè)設計作品疫情主題特別獎

 1.png

2.png

 3.png


7

蔣壁瑩

×

《非衣》系列作品

蔣壁瑩個人照片.JPG

蔣壁瑩

2012—2016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2016—2017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

2017—2020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

參展經歷:

2014年 洛陽美術館,河洛風情師生作品創(chuàng)作展

2016年 中央美院燕郊校區(qū),央美附中優(yōu)秀作品展

2017年 春季寫生優(yōu)秀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旋轉樓梯

2019年 北京利星行文化藝術中心,“超級碼?!瘪R賽克作品展 

獲獎經歷:

2013年獲北京電影學院插畫小金魚獎

2016年速寫及創(chuàng)作《女將》留校央美附中

201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獲優(yōu)秀作品獎三等獎

2018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獲一等獎獎學金

2018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獲優(yōu)秀作品獎二等獎

2019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獲一等獎獎學金

2019年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國家獎學金

2020年獲中央美術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作品獎二等獎

屏幕快照 2020-06-22 下午2.00.06.png

《非衣》動態(tài)展示全貌

作品以《非衣》為題,“非衣”——好似衣服卻不是衣服。細胞組織成生命的軀殼,羈絆編織人生的自我,軀殼是與生俱來的“外衣”,自我是精神和靈魂匯集的“中衣”。這組作品由8個部分組成,而這8個作品的名字構成的含義“契闊孳息,綿亙如也。洄游溯源,同休同契?!币鉃樯凵㈦x合,繁衍生息,尋覓回望,人生亦是如此因果。

屏幕快照 2020-06-22 下午2.00.06.png

《非衣之孳息》220cm×84cm

作品的構成則如同環(huán)一般不斷循環(huán),整體形似大腦,中間核心畫面以帛畫非衣的三分式構圖構成人體的器官。畫面的中間部分我以帛畫非衣的三分式構圖,形成一個生命的循環(huán),上層以望日的等待形象表現思念與祈禱,纏繞延續(xù)的手帶著不舍與追隨的愿望,金烏是“我”獨立的化身。中間部分以背負水與火的金烏鳥守護屋頂,組成軀干的是無數的手,他們來自人生,是壓力也是羽翼;屋檐下是離家的人和守候的人各居一方,卻在牽掛的羈絆中,彼此的靈魂永遠在同一屋檐。下層寓意新生命的孕育,新的羈絆的誕生,從而形成一個從生命到生命的循環(huán)。這些細胞與羈絆的血脈相連,是每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我的組成部分。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28.39.png


《非衣》中的形象與器官-1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28.49.png

《非衣》中的形象與器官-2

人生的路途上有聚有散,但“我們”不會失去羈絆,如血緣的紐帶交織在我們的血液和骨髓中,這些情感都會如同樹根一般在“我們”腳底不斷延續(xù)。這些樹根藤蔓編織了“我們”整個人生,也編織了寓意思念的“扶桑樹”。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30.17.png


作品局部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30.35.png

作品局部

從樹梢、樹根向外蔓延,在左右兩邊形成太陽與月亮,我以常曦沐月與羲和浴日的神話來切入,正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他們鑄造了“我們”的肉體,也是“我們”第一個羈絆,在我們精神世界永不消逝。在左腦,單只眼睛流淚的人頭是理性與矛盾的化身,他們引導“我們”看見聯(lián)系這個世界,右腦是感性的,是“我們”的個體意識的匯集,是成長、思念的聚集體。左側右側的聯(lián)結成支撐“我們”個體的骨盆。我的動畫視頻以一種回溯的狀態(tài)展現作品的姿態(tài)與細節(jié),使作品本身的構成則如同環(huán)一般不斷循環(huán)。包括配樂與剪輯的呈現,我都力圖從多個音頻、重疊的影像來體現交織循環(huán)的狀態(tài)。個體角度看我的作品闡述了情感羈絆對人的影響,從宏觀上我更想表達人生的循環(huán),生命的輪回。

8

翟苑延

×

《求救信號》系列

屏幕快照 2020-06-22 上午11.45.12.png

翟苑延

1998年生于廣東肇慶

201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本科

2017年進入壁畫系第三工作室

《求救信號》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1).jpg

《求救信號》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

《求救信號》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2).jpg

《求救信號》(截圖)數碼影像  2020

《求救信號》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3).jpg

《求救信號》(截圖)數碼影像   2020

《求救信號》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4).jpg

《求救信號》求救信1

此系列作品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1個交代事件場景的像素動畫和12封向陌生郵箱發(fā)送的日記式的匿名信件。從一開頭的動畫中就指明了整個作品的主要事件:在特定時間段中某一個地方的郵箱里收到了連續(xù)發(fā)來的求救信件。在這12封匿名信件中,發(fā)信人和收信人都被有意地隱藏,這個發(fā)信人有可能是真人親自編寫和發(fā)送,也有可能是帶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的求救行為,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借助互聯(lián)網上大量的信息拼接而成的信件。同時,收信人也有可能沒有真人收到,只有系統(tǒng)自動讀取等等。由于發(fā)信人和收信人的缺失,信件的內容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一開始的呼喊式,發(fā)展成記式,然后轉入到詩歌式,最后變成了口號標語式。另外,可以明顯地看出這12封信的圖像特別模糊,是有意制造出網絡圖像因在網絡傳輸過程中不斷被壓縮和圖像信息損壞、丟失的效果。

求救信號_1.jpg.jpg

《求救信號》求救信

整個動畫中的聲音都不是從現實中錄取的。在第1和第2個場景中出現的聲音是運用音樂合成器軟件合成類似風聲和警報聲的素材后彈奏而成的聲音片段;最后一個場景出現的聲音是在網絡上搜索的鍵盤打字聲音素材。這樣的聲音運用的目的是模糊現實與虛擬的邊界,營造出一種迷幻的懷疑當下的氣氛,呈現強烈又真實的脫離感。動畫和信件共同組成三個維度,第一個是現實世界的維度(以日常家居場景為例),第二個是電子系統(tǒng)和網絡的虛擬空間,第三個是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借助這三個維度來探討網絡信息時代下的身份模糊、心理恐懼、自我矛盾等現象,以及對生命期限和死亡的思考,呈現一種虛構的真實情感記錄的視角和荒誕的戲謔氣氛。

《人生老虎機 游戲演示視頻》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2020(1).jpg

《人生老虎機 游戲演示視頻》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

《人生老虎機 游戲演示視頻》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2020(3).jpg

《人生老虎機 游戲演示視頻》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

《人生老虎機 游戲演示視頻》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2020(4).jpg

《人生老虎機 游戲演示視頻》 像素動畫  尺寸可變  2020

9

閆燁

×

《進化》

截屏2020-06-19 下午6.32.38.png

閆燁

2006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中。

2011本科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專業(yè)。

2012年就職于嫣然天使基金。

2017年研究生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 

作品展出情況:

2018年,作品《奇點》參加“跨文化視野中的意大利當代藝術展-中國藝術家平行展(鳳凰藝術系列展~國家展)”。作品《相由心生》參加悅美術館“以抽象的名義——集結于聚變”展。

2019年,作品《過時》系列,參加法國巴黎P|CAS藝術展雙個展。

12170101004_p_1.jpg

《進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質:數碼噴繪、液晶顯示器、布面油畫、丙烯、亞克力   

12170101004_p_2.jpg

《進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質:數碼噴繪、液晶顯示器、布面油畫、丙烯、亞克力   8mx3m,中間空隙10cm,居中

12170101004_p_3.jpg

《進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質:數碼噴繪、液晶顯示器、布面油畫、丙烯、亞克力   

12170101004_p_4.jpg

《進化》尺寸:150cm x 150cmx3  材質:數碼噴繪、液晶顯示器、布面油畫、丙烯、亞克力   8mx3m,中間空隙10cm,居中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圖像大量充斥在我們周圍,經常面臨一種無法分辨和選擇的境地,有別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模式,在靈感產生前,我們的經驗和積累往往會被經過計算。一旦有了時間這個因素就不可能產生絕對的二維世界,人的視覺能力是有限的,我們有時靠感知去了解這個世界,最終我們還是可以用二維的畫面去表達,恰好計算機對于圖像的呈現也是二維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潛在的關系進行圖像化處理,數學計算本身就是抽象的,藝術也可以是抽象的,將二者進行一次完美的結合,來探索和設想我們未知的感官世界,就是我創(chuàng)作的初衷,也是一次進化的過程。

機器學習或者講深度學習的過程,同樣具備數據及數據特征,模型和訓練這些關鍵的概念。那么數據集部分我使用了兩類,第一類就是大量的歷史上的抽象藝術的作品,這個數據量還是很大的,那么我希望通過這一部分的訓練,使AI或者說使模型對于抽象藝術具備一種通識能力。當你看到一幅圖像時,我們設想在多維度的關系當中,它都是運動的,我們展開想象,捕捉它的變化,把這種變化投影到二維世界中來,實現“降維”,這個思維過程就是一種抽象關系建立的過程,而你得到的圖像就變成了一張抽象畫面。

12170101004_p_5.jpg

計算機生成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和計算機進行合作,讓他幫助你完成圖像的初步篩選,記錄過程,完成計算,拓展你的知識結構等等,這會大大提升人的認知效率,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選擇所需要的,使人能夠更加關注于邏輯和結果。當人和計算機有著共同的方法論(理想),產生一致的行動,我們就可以利用感知去更好的想象,這是一種獨特的想象,是一種新的靈感產生的來源,計算力(computing power)幫你整理和計算,豈不樂哉。

12170101004_p_8.jpg

工作界面

我使用了對抗型神經網絡的技術,一部分會不斷的生成圖像,不斷的模仿我,另一部分則會來判定他是不是我,哪一些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那一些是計算機生成的贗品。這是一種互相博弈的過程,也是在進化中最重要的部分--矛盾。

12170101004_p_10.jpg

工作界面

這次創(chuàng)作中,主要是運用了深度學習,進行了對大量的知識的轉化和認知的升級,而并不是著重于對藝術風格的轉換。在對大量的知識的認知提高效率的同時,能夠把藝術家一些思維主觀化的思維結合起來。人類眼睛受制于自身的生理機制,所看到的瞬間不一定是真實的,而感受往往會更加坦誠,所以我們利用抽象語言去表達有關感受的真實性的問題,運用數字語言去詮釋這種感受,尋找和啟發(fā)對美的靈感。

從時間的角度出發(fā)你會發(fā)現靜止的或移動的關系都是相對的,同樣的角度,同樣的形態(tài)當時間發(fā)生改變,一切一定是變化的。當并置的關系被放置在線性的時間語境中,我們會發(fā)現,你可以想象時間的長短,并在其中捕捉你想要的以及長期以來你所忽視的圖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多維的空間是我們對于運動的抽象關系認知的基礎,我需要通過計算來捕捉和識別,通過感知來體現運動的變化,并且通過創(chuàng)造的算法得到結果,這種抽象的過程幫助我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方法。

這可能看起來毫無意義,但無論運動形態(tài)怎樣改變,在有限的畫面中還有無限的感覺,在每一幀之間的縫隙中想象得到我的審美趣味。

當你走近一個自我認知的誤區(qū),你開始從新審視你的周遭,你會覺得自己很渺小。所以當你探索那些你未知的事物,你總會覺得你很恐懼,但又樂在其中。

10

柯維茜

×

《蝶夢》

屏幕快照 2020-06-23 下午2.52.59.png


柯維茜

1992年,生于浙江溫州。

2008-2012年,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2012-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yè),獲藝術學學士學位。

2017-2020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造像與器物的造型審美與傳承運用,師從張偉教授,獲藝術專業(yè)碩士學位。

主展 / 收藏:

2020年  《UNFOLD-AR線上展覽》

2019年 《器像萬千——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十周年展》,陶溪川美術館,景德鎮(zhèn)

2019年 《“德龍杯”1515青年雕塑藝術家創(chuàng)作營》,唐山,德龍鋼鐵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 《大火宅》,798藝術區(qū)悅美術館,“青策”項目,北京

2019年 《亞洲數字藝術展》,聯(lián)想大廈,北京

2019年 《“我的2018”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在校生優(yōu)秀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9年 《“回響”中央美術學院第七屆在校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8年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第八屆中央美術學院“青春·足跡”學生主題創(chuàng)作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8年 《烏拉圭與中國建交三十周年作品展》,ART?DES藝術館,北京

2018年 《勞動光榮·向時代致敬”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首都職工藝術作品展》,太廟,北京

2018年 《官廳公共藝術村——造物節(jié)》,官廳公共藝術村,北京

2018年 《去批評——藝術媒介與文化介質》,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8年 《繼續(xù)實驗——材料與觀念》,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7年 《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本科畢業(yè)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廣州藝術中心、悅美術館收藏

《歸去來兮》創(chuàng)作過程 2.png

《歸去來兮》創(chuàng)作過程1 .jpg

《歸去來兮》虛擬空間1.jpg

《歸去來兮》 數字媒介(琉璃磚材質)尺寸可變 2020

《蝶夢》這一系列的作品,從傳統(tǒng)苗繡圖像中展開。在傳統(tǒng)器物中,“圖像”既兼具了形象與意義,又兼容了世俗性與宗教性,端賴其使用方式而定,這體現出了不同地域、時期的世界觀與其相應的社會文化體制。在傳統(tǒng)苗繡中,幾何圖像是圖騰崇拜,是對自然界變化和運動的規(guī)律性的理解,亦是空間想象、縱橫思維擴展的苗族文化表現。鑒于此,作品中借用了傳統(tǒng)苗繡圖像作為“粉本”,采用了幾何形式的蝶紋(苗族以蝶為祖)、方格紋、菱紋等符號與元素,通過模件的重復、對稱、解構及重組等方式造物,并將其擴展形成空間與場域,以制造“物化”的夢境入口,并尋找觀者參與不同維度空間互動的可能性。

《歸去來兮》虛擬空間4.jpg

《歸去來兮》 數字媒介  尺寸可變   2020(虛擬空間1)

《歸去來兮》虛擬空間3.jpg

《歸去來兮》 數字媒介  尺寸可變   2020(虛擬空間2)

在傳統(tǒng)苗繡中,幾何圖像是圖騰崇拜,是對自然界變化和運動的規(guī)律性的理解,亦是空間想象、縱橫思維擴展的苗族文化表現。鑒于此,作品中借用了傳統(tǒng)苗繡圖像作為“粉本”,采用了幾何形式的蝶紋(苗族以蝶為祖)、方格紋、菱紋等符號與元素,通過模件的重復、對稱、解構及重組等方式造物,并將其擴展形成空間與場域,以制造“物化”的夢境入口,并尋找觀者參與不同維度空間互動的可能性。

《草木生故墟》-《變臉》數字媒介 2020.jpg.jpg

《草木生故墟》-《變臉》數字媒介 2020

《草木生故墟》-《魔方》 數字媒介 2020.jpg

《草木生故墟》-《魔方》 數字媒介 2020

《草木生故墟》-《蕊》數字媒介 2020.jpg.jpg

《草木生故墟》-《蕊》數字媒介 2020

《草木生故墟》創(chuàng)作過程1.png

《草木生故墟》創(chuàng)作過程1

《草木生故墟》創(chuàng)作過程2.PNG

《草木生故墟》創(chuàng)作過程2

《草木生故墟》創(chuàng)作過程3.PNG

《草木生故墟》創(chuàng)作過程3

《草木生故墟》元素 數字媒介 2020.jpg

《草木生故墟》場景 數字媒介 2020

《飛碟》局部 數字媒介 2020.jpg

《飛蝶》 數字媒介(瓷、LED) 尺寸可變  2020

《飛碟》數字媒介 2020.jpg

《飛蝶》 數字媒介(瓷、LED) 尺寸可變  2020

《宇屋》內部局部 數字媒介 2020.jpg

《宇屋》 數字媒介(琉璃磚材質)尺寸可變  2020

《宇屋》數字媒介 2020.jpg

《宇屋》 數字媒介(琉璃磚材質)尺寸可變  2020

試圖與傳統(tǒng)苗繡中的圖像對話,探索其敘事空間,思考虛與實、生與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達了返璞歸真,打破物的界限的精神訴求。同時,向傳統(tǒng)文化致敬,深入思考當下如何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這一命題。在雕塑系第六工作室的藝術考察課程學習經歷,使我對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有了總體的了解,這對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引發(fā)了我對當下如何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這一命題的思考。我的創(chuàng)作通常圍繞現實空間和思維空間的對話與敘事展開,注重感知,進而塑造新的“ 真實 ”。

編者按撰文/林路

(圖文由藝術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