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黃君輝個展“日常之境”在石家莊美術館開展

時間: 2019.12.26

70后藝術家黃君輝的藝術軌跡清晰且有代表性。1997年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黃君輝的教育經歷,與國內很多70后藝術家相似。而黃君輝的創(chuàng)作經歷,則很難通過這樣的文字窺探半分,難以佐證。

能夠反應黃君輝藝術的是他的作品與創(chuàng)作路徑。

黃君輝的作品充滿不可定義的特性,也就給了觀眾多重理解和解讀的可能性。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的裝置藝術、架上繪畫、視頻等等成為黃君輝的整體藝術表達,每個觀眾都可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點。認識的視角不同理解的結果也就不同,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絕對的正確與不正確。

黃君輝的作品在充滿悖論、荒誕中充滿了神秘感,充盈著人類情感的愛,同時又有批判性的藝術表達。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可能產生的,值得我們真的“觀看”的藝術之一。

藝術家安尼詩.卡普爾說“我們進入一個不確定的時代,藝術在這個時代有什么作用呢?……反應人的境況,反思藝術從何而來”“物體和自身原來的狀態(tài)有矛盾的關系,物體還是非物體,實體和非實體的關系(有時候是)模糊不清的,藝術家有時候的工作是讓物體自己出現?!秉S君輝的作品“紙上談兵”是這種“讓物體自己的演繹,讓過程與互動體驗來表達的”情感作品。

在黃君輝的作品“紙上談兵”作品中,一些孩子將廢舊的紙張撕碎,浸泡,然后再用碎紙漿重新塑造的過程,形成一個豐富的日常體驗的情感過程,整個過程亦是作品的一部分。黃君輝的另一個身份是老師,這些隨性塑造作品的孩子是一些在校學生。這個過程,黃君輝既是藝術家,又是老師,帶給學生的浸淫藝術的體驗方式。

從觀眾角度,也是從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在觀眾觀看最后的成品時,是從了解孩子們參與塑形的過程,去了解作品的內涵,這個作品也因此產生了一種生長特性,作品本身也具有了類似生命的特征,在人們的參與中不斷生長,不斷的豐富作品的當下意義。

裝置作品《忒休斯之船》藝術家借用船給于觀眾超越現實的象征意義,其玄機也隱藏在充滿擴張力的外觀中。當一個一個船型的中空木質小梭子被一定的序列組合在更大的框架中,像我們生活的城市,他給我們帶來棲息之所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沖突與危機,消弭掉每一個“我們”的特性,秩序化每一個“我們”,形成一個龐大的、有秩序的、美麗而危險的造物。

了解黃君輝的人可能會聯想到他的個人經歷,木質的梭承載了他的一些回憶,也許有一些生活中的片段閃亮在記憶之中,累積成為一艘忒休斯之船。藝術家個人個性的回憶產生更廣大的“我們”的共情,從簡單易辨認的龐大船型外形而開啟。理想與現實,時間與記憶在這個作品中同時的傳遞出來。這是一種荒誕的嘲諷還是華麗的歌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理解我們城市生活空間的可能性。

架上繪畫作品“無花之境”乍看之下,有一種抽象表現的特征,濃烈的顏色張揚出強烈的情緒?;ǘ涞娘w逸的姿態(tài)似乎從畫布噴薄而出,色塊本身充滿豐富性,并不單純。這個作品帶有一定的紀念特征,同時又引導著觀眾情不自禁去探究作品可能傳遞的思想內涵。這些飛揚姿態(tài)的花朵被沙布所包圍,又把人們帶到一個超現實的時間空間,遠離了當下現實生活。藝術家情緒傳遞給觀眾后又遠離了現場,一切的解讀都被消解,僅僅是觀眾的臆想。從作者的角度,這些抽象表現作品與其本人的創(chuàng)作經歷、思考過程藝術認知相關。或者說,從作者的成長經歷,以及由之而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中,可以找到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背后意義。從另一個視角黃君輝似乎又預設了另外一個有些悖論的表達:這個系列的作品真的希望觀眾探究其產生的源頭嗎?還是抽象的引導人們自由發(fā)揮?對于藝術作品來說,內容解讀和觀者自己體悟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充滿悖論。正如這些像花又不似花的作品,解讀和體悟同時相悖的存在。

雕塑作品表現的是他生活中真實人,生活中的故事給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藝術家仿佛通過作品產生一種訴說欲,希望能夠在與人交流中給觀眾一種精神觸碰的互動性,既是自我的表達,又寄期望對方的回應。構成兩尊雕塑作品的物質是記錄情感故事報紙做成的紙漿,藝術家把這些記錄故事的報紙消解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材料,表現其生活中自己認知的人物,並把二個人物並置在一起來傳遞自己的情感記憶,藝術家把自己的故事.隱藏起來給觀眾留白,讓觀眾在觀看中尋找自己與雕塑之間聯系。而對于被現代工業(yè)娛樂業(yè)耳濡目染的現代青年來說,想象這兩個雕塑之間的戲劇性橋段又幾乎是一瞬間就會發(fā)生的故事。

當代藝術,很容易吸引觀眾,但很難走心。有時候觀眾很難分清作品究竟是矯情、不明所以的無病呻吟;還是一些不可名狀的感動瞬間,現實和靈魂的沖突,那些深入人性深處的東西。更“高效”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迎合:迎合觀眾,迎合某些有權利的群體,迎合某種傾向或者迎合迎合本身。作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黃君輝并不囿于某種特定的形式和技法,也并不屈服于國際已經知名的藝術家流派。他不迎合,也不反叛。他不停的嘗試多種風格、多種形式語言、用各種材料,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的個人經歷,這個大時代所帶給他的不可磨滅的印記都將忠誠的保留在這些作品中。

也許正因如此,黃君輝得以在同時代的藝術家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觀念。當然我們更期望看到他未來的嘗試。  

張子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