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從邊緣文化到城市新寵:街頭藝術的40年

時間: 2018.3.1

2018年1月13日在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ASM)舉辦的“街頭藝術 (Art From The Streets)”是東南亞地區(qū)迄今為止舉行的最大規(guī)模街頭藝術展覽。館內(nèi)匯聚了包括班克西(Banksy)、奧貝(Obey)、弗圖拉(Futura)、伊萬德(Invader)等在內(nèi)的重量級街頭藝術家作品。該展立足于追溯街頭藝術近40年的發(fā)展歷史,就東南亞地區(qū)的都市藝術進行了呈現(xiàn),也為觀眾理解反主流開端的街頭文化是如何逐步發(fā)展成塑造當代城市嶄新形象的藝術門類提供了一個契機。與此同時,一系列著名藝術家的精彩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也在該展特別推出。

聚焦街頭藝術,回溯文化脈絡

涂鴉的英文“Graffiti”一詞起源于意大利語的“亂涂亂寫”,從史前洞穴繪畫、龐培古城墻上的裝飾銘文、乃至中國的“大字報”,涂鴉跨越諸多文明,并在之后不同階段的人類歷史階段中反復出現(xiàn)。而一個新的涂鴉時代于20世紀下半葉拉開帷幕,并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全球迅速蔓延。紐約、巴黎、里約和悉尼等不同城市中彌漫著各異的旋律和節(jié)奏,運動的主角們逐漸構建起充滿活力的視覺文化,并在之后的發(fā)展中不斷演變與更新。

街頭藝術(Street Art)于誕生之初儼然是“徹底城市屬性”的產(chǎn)物,近些年來,藝術家們感到有必要去創(chuàng)作那些能夠被看見的作品,并使得它們在原生態(tài)的、真實的城市環(huán)境中能夠被體驗、欣賞。在這種付諸實現(xiàn)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家能夠拓展自己的藝術技巧與表現(xiàn)效果,為提供從簡單簽名到政治訴求傳遞有沖擊力的影響。

“噴繪藝術”、“涂鴉”或“模板藝術”都是街頭藝術的別稱,但街道上誕生的藝術幾乎不可能在它不斷演變和發(fā)展中被完全定義和分類。甚至我們今天所說的“街頭藝術”這一術語都是飽含爭議的,因為如今很多的街頭作品已不在街頭、或者為街頭而創(chuàng)作。昨日的街頭藝術開拓先驅已經(jīng)成為今日最有成就的藝術家,同時不斷鼓勵新一代們一次次地拓寬街頭藝術的邊界、突破舊的模式、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如今,街頭藝術已經(jīng)成為全球公認的藝術表達媒介,深深根植于當代視覺文化之中,與我們所處的現(xiàn)代社會緊密相關,并成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藝術運動之一。

展覽由藝術科技博物館街頭藝術專家、作家馬格達?丹尼斯(Magda Danysz)擔任策劃。展覽“街頭藝術”(Art from the Streets)回溯了這一運動的文化脈絡和歷史演變及其作為一項當代藝術形式的非凡發(fā)展過程。展覽的時間跨度長達40多年,匯集了街頭藝術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壁畫、裝置、錄像、素描和珍貴的檔案材料等。為了呈現(xiàn)街頭運動至今依舊保持的生命力和多樣性,當代街頭藝術中的一些領銜人物也攜新作接受委任,在博物館的墻面上直接為該展直接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菲利普?潘通(Felipe Pantone)、印尼藝術家???努格羅(Eko Nugroho)和新加坡藝術家斯皮克?克萊普提克(Speak Cryptic),他們也將目光聚集于東南亞城市的藝術狀況。

從起步街頭到訊息涌現(xiàn)

涂鴉的起源地其實不在紐約,而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費城。直到70年代初,紐約的火車上出現(xiàn)風格化的字母縮寫和簽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標簽”,那時街頭藝術才廣泛進入公眾意識。如今回過頭看,當時建立的視覺編碼在40年后仍舊有效,當年的布萊德(Blade)以及被稱作“涂鴉教父”的斯恩(Seen)等街頭藝術家們被視為早期涂鴉大師——這些藝術家從簡單的墻面涂鴉起步,逐漸形成的風格認知、技能和技法奠定了最早的基礎并得以代代相傳。

上世紀70、80年代的“老派”風格涂鴉如今依舊輕松可辨,無論是在地鐵上、墻上還是帆布上,噴霧技術在所選表面的創(chuàng)作方式都與街頭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像A-One,敦迪(DONDI)或弗圖拉(Futura)這樣的藝術家已經(jīng)把相關創(chuàng)作實踐轉化為一種風潮。當試驗時,他們以各種可能的方式來激發(fā)他們的熱情,相互競爭的模仿能力和腎上腺素會在他們早期創(chuàng)作的能量轉換中起重要作用。流暢的線條、大膽的色彩都能夠在這些老一輩的涂鴉藝術家的作品中見到。

20世紀90年代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城市藝術家的作品表達更有深度了。由字母組成的標簽逐漸被更加概念化設計的圖標、標志和知名面孔所取代。作為變革的象征,這些藝術家——雖在涂鴉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中開始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卻將不再被視為純粹的涂鴉藝術家。他們的表現(xiàn)技巧更加多元化,并從如滑板文化和電子游戲等其他形式中汲取靈感。而且,社會問題越集中,他們接觸到的信息就更豐富,換句話說,他們的行動會揭示更多的藝術見解和社會思考。

Zevs 通過維護視覺藝術的地位來向過度飽和、充斥著廣告的公共空間提出抗議。Zevs 的名字來自一節(jié)差一點撞倒他的火車,那是 1992 年,當時他正在那節(jié)火車上創(chuàng)作藝術簽名。他是首個將自己的藝術簽名設計成徽標的藝術家。2006 年,他在《融化了的商標》系列作品中通過融化或液化眾多著名公司的商標,使其扭曲變形。張大力是為數(shù)不多創(chuàng)作涂鴉藝術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于 1984 年在博洛尼亞旅行期間發(fā)現(xiàn)了他才能的影響力。也很快成為了北京唯一的涂鴉藝術家,并于 1995 年至 1998 年間在北京全市危樓的墻上用噴漆畫出了兩千多個他的頭像。有時,他甚至用拳頭將墻體打穿,創(chuàng)造出側面人像。 他的每一份作品均是在向為城市發(fā)展而拆除古舊建筑這一舉措而抗議。

公共城市藝術與全新面貌

千禧年之際,新一代的藝術家們開始探索自己的涂鴉版式、尋求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街頭藝術雖然在不斷發(fā)展,這些藝術家們依舊會遵循“承舊立新”的規(guī)則,——即保持對集體文化和淵源的認同,同時在每個語境中提煉著自己的藝術語言。隨著街頭藝術運動席卷至各個大洲后,不同的聲音和富有思辨的回應悄然涌現(xiàn)。

伴隨著公眾對于街頭藝術認可度的提高,藝術家們逐漸開始將街道塑造成展覽空間。城市環(huán)境變得更為現(xiàn)實,藝術家們又一次地開始重塑街頭藝術流派。借助于現(xiàn)代技術,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一些街頭公共藝術實現(xiàn)了與路人觀眾的互動,并且通過數(shù)字科技和社交媒體傳播分享。

街頭藝術中涌現(xiàn)出越來越的多創(chuàng)意藝術家們,同時也顯現(xiàn)了兩大動態(tài)變化:即創(chuàng)作題材越發(fā)豐富,自我表達方式也日漸拓寬。街頭藝術美學已經(jīng)逐漸與其他傳統(tǒng)實踐相結合,這些藝術家設法使他們的作品既獨特又革新。他們?nèi)缃褚褤碛邪绥U刻、涂裱、編織、模板化等各式的方法,也有著豐富的靈感渠道,但主要來源還是城市本身,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推陳出新的方法是對于那些對街頭藝術的未來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的一種回應。

編譯/張譯之

(圖文整合自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官網(wǎng)及相關社交媒體)

展覽信息

展覽名:街頭藝術 Art From The Streets
展覽時間:2018年1月13日-6月3日?
展覽地點: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A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