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創(chuàng)造力的延續(xù):諾頓?西蒙博物館“從杜尚到波普”

時間: 2016.5.6

諾頓?西蒙博物館(Norton Simon Museum)坐落于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近日由湯姆?諾里斯(Tom Norris)策劃的展覽“從杜尚到波普(Duchamp to Pop)”于此舉辦。該展旨在向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代藝術天才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致敬,同時以藝術家和他的美國追隨者們的關系為線索,探尋其對包括如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吉姆?戴恩(Jim Dine),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等后輩藝術家們的深遠引導和對波普藝術的重大影響。該展從館內“20世紀藝術精品典藏”中挑選了約40件作品展出,于此同時陳列了帕薩迪納藝術博物館(Pasadena Art Museum,諾頓?西蒙博物館前身)檔案室的部分資料,再現(xiàn)曾于此舉辦過的兩個相關的開創(chuàng)性展覽——1962年的“日常物品的新繪畫(New Painting of Common Objects)”和1963年的“馬歇爾?杜尚回顧展(Marcel Duchamp Retrospective)”。

馬歇爾?杜尚與“現(xiàn)成品”藝術

1916年,杜尚在寫給他妹妹的信中提到,“我購買的這件物品就當是一件已經(jīng)完工的雕塑品?!痹诖怂钢锲鋵嵤亲髌贰镀考堋罚˙ottlerack),據(jù)這番描述可得知,杜尚對藝術品進行了重新定義。現(xiàn)成品(ready-made)藝術就此誕生。原本的“瓶架”是一個毫未加工過的現(xiàn)成品,產(chǎn)品功能是為晾干玻璃瓶所用。杜尚在巴黎的一個百貨商場購買并將其劃入藝術的范疇,這無疑改變了其原本的含義。挑選現(xiàn)成品的這一行為正如杜尚在1953年的一個采訪中所說的那樣,“將審美思考精簡到思維的選擇,而非手頭的靈活能力或能干程度?!庇纱丝梢?,杜尚崇尚藝術家的觀念為先,而不刻意拘泥于形式細節(jié)。

《西方周刊(The Occidental Weekly)》的評論員保羅?瑟勒(Paul Sirri)是這樣描述擺放在現(xiàn)場的《瓶架》的:“一個棘手的金屬結構,50根尖鉤從環(huán)狀框架上突出,略帶威脅性地潛伏于展廳的角落,在明亮的房間內投射出帶有預示性的光環(huán)”,“更具諷刺意味的是,1914年,杜尚的妹妹誤以為這作品是垃圾,打掃巴黎的房間時把它扔掉了。我們可以想象她為什么會扔掉這件鋸齒狀金屬架,因為它包含了一種不安的把握感?!?/P>

1963年,在帕薩迪納藝術博物館主任托馬斯?萊維特(Thomas Leavitt)的推動下,策展人瓦爾特?霍布斯(Walter Hopps)致力于打造杜尚的首次博物館回顧展。1949年,自稱是“杜尚迷”的霍布斯通過洛杉磯藝術收藏家沃爾特和路易絲?阿倫斯伯格,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偶像。在完成費如斯畫廊(Ferus Gallery)的籌辦,推動當?shù)氐那靶l(wèi)藝術等一系列活動后,霍布斯躊躇滿志到達帕薩迪納藝術博物館去籌備這一篇雄心勃勃的杜尚贊歌,一方面從私人畫廊和藝術機構籌集資金,一方面著手再制部分遺失作品。

杜尚的超群智慧和堅持不懈、對日常物品藝術化的新定義以及他對于幽默與諷刺的感知力奠定了其觀念藝術之父的地位。他對20世紀下半葉的風格化運動的影響是典型的,尤其是對這一從“大眾文化”精髓的中提取“綽號”的波普藝術。回顧展于帕薩迪納舉辦時,杜尚76歲,他贏得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與稱贊,與此同時杜尚也被推向崇拜他的年輕藝術家的圈子中。

波普藝術

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為對戰(zhàn)后消費低迷與產(chǎn)量劇增之間矛盾激化的回應,波普藝術逐漸興起,并于20世紀60年代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藝術運動。媒體圖像和廣告的泛濫使得藝術家們如同自己正被市場化的那樣對世界做出回應。乍一看,波普藝術被當做觀念藝術的對立面,但在這層華而不實的表面下,其實是對于商業(yè)和廣告的大體上周全、極個別輕率的評論和思考。對日常用品的使用和創(chuàng)作讓波普藝術家們有機會去挑戰(zhàn)市場規(guī)律、探索個性特質以及反擊前幾代藝術家們(例如抽象表現(xiàn)藝術家們)的沉重的情感強度。

在20世紀60年代初,波普藝術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現(xiàn)代藝術畫廊,但還未被神圣的“博物館展廳”所認可。接著到了1962年,也就是杜尚回顧展的前一年,霍布斯在帕薩納迪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日常物品的新繪畫”展,這被廣泛認為是波普藝術在博物館中的首次呈現(xiàn),參展的藝術家有戴恩(Dine ,1935-)、 羅伯特?多德(Robert Dowd,1936–1996)、喬伊古德( Joe Goode,1937-)、菲利普?荷費爾頓(Phillip Hefferton,1933–2008)、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 拉斯查Ruscha (1937-)、韋恩?蒂埃博(Wayne Thiebaud,1920-)以及沃霍爾(1928–1987)等。展期僅從1962年9月25日至10月19日,但極具影響力的展覽標志著這個運動的轉折點(波普運動這一術語被刻意排除于展覽標題),同時也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了展示的機會。

從杜尚到波普

然而,該展覽與以上兩個重要展覽關系密切,但并非是再現(xiàn),“從杜尚到波普”著重展出了13件杜尚的作品,大部分是來自回顧展,杜尚自己設計的展覽海報也一同被展出。這些展品(包括一件1914年《瓶架》的復制品)與8位參加過“新繪畫”展覽的藝術家的標志性作品一道展出,同時還有一些波普的主創(chuàng)藝術家們。(“新繪畫”展覽的海報由拉斯查設計,此次也被展出。)被并排展出的藝術品生動地呈現(xiàn)了兩代藝術家之間的聯(lián)系。杜尚的作品《帶胡須的蒙娜麗莎》(《L.H.O.O.Q.》或《 La Joconde》)是在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Mona Lisa)》的復制品基礎上進行加工的,他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刻畫了胡須。再看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杰奎琳?肯尼迪II》(Jacqueline KennedyII、Jackie II),描繪的是在丈夫葬禮上悲傷的第一夫人。這兩張著名的臉龐,被認為是女性魅力的標志,我們能看到這其中的聯(lián)系,也包含了兩位藝術家對身份標識和大眾文化的著迷。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記者德博拉?凡金(Deborah Vankin)在報道中也闡述了該展覽與前兩次展覽的關系,并強調杜尚對于后代藝術家的影響, “杜尚不僅僅為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鋪墊了如此多東西,”策展人諾里斯說道,“但與此同時,也提供了一種對藝術思考的方法,更多的是關于藝術家欲傳達的意圖和背景的思考?!?/P>

“從杜尚到波普”展覽將舉辦至2016年8月29日,一系列相關活動,包括講座、電影、導覽、表演等等將同時舉行。

圖文整合自諾頓?西蒙博物館官網(wǎng)、洛杉磯時報、西部周刊及相關藝術網(wǎng)站。

編譯/張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