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維也納分離派:藝術是為人們共同享受的一種財富

時間: 2018.8.13

分離派是指19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在德國和奧地利的一些先鋒派組織。分離派與當時歐洲的“新藝術運動”同時并行,成為這場席卷歐洲的世紀末藝術家審美潮流的一部分。

19世紀末的20年以及20世紀初的10年間,一種以長而有致的曲折線條為特色的裝飾藝術風格在歐洲盛行,體現在繪畫、建筑、工藝設計、招貼畫、插圖藝術等各方面。這個潮流的共同特征是反對傳統(tǒng)的古典風格,從工藝美術方面說,就是反對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巴洛克、羅可可等一系列宮廷裝飾風格,以一種清閑的、簡樸的、大眾化的形式來體現時代特征。新藝術的各個團體也從中世紀以及中國、日本和中東的藝術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尤其是日本的浮世繪和陶瓷藝術,給法國、奧地利的一些團體和美國的一部分畫家很深的影響。印象派之后的畫家中高更、圖魯茲、勞特累克,納比派畫家馬約爾、博納爾,象征派畫家恩索爾等,也都參與新藝術運動的各項設計和制作,更促進了新藝術風格的風靡。

“新藝術”(Art Nouveu)一詞卻是源于1895年德國商人薩姆爾?賓效仿威廉莫里斯商行在巴黎開設的“新藝術畫廊”(the Galeries del’art Nouveu)。這個經銷美術和工藝品的商店出售經過精心挑選的、反映世紀末藝術家審美情趣的新產品和新作品。比利時設計師凡?德?維爾德設計的一套全套室內陳設和家具便得到當時巴黎人的熱烈反響。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新藝術畫廊陳列的作品受到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矚目。當時歐洲大陸上有很多參與這個運動的組織,在法國有新藝術畫廊、現代六人集團,在比利時有二十人小組、自由美學社,在德國有青年風格,在西班牙有建筑師高迪、蒙塔尼,而在奧地利則有以畫家克里姆特、埃貢?席勒、柯克西卡和建筑師瓦格納、霍夫曼等人為代表的維也納分離派。

19世紀末,以奧匈帝國稱雄北歐的歷史雖己結束,但在藝術上,奧地利維也納卻為歐洲開拓了新的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表現領域。比如奧地利音樂泰斗居斯塔夫?衛(wèi)勒爾與阿諾爾德?舍思貝格,他們的作品深刻地影響了歐洲20世紀的樂壇。而在美術上首先要提到的居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貢?席勒和奧斯卡?柯克西卡三位巨匠。

居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出生于維也納郊區(qū)布姆加特。父親從事金銀雕刻兼銅版工藝,克里姆特是七個孩子中的長子。由于父親的影響,克里姆特與其二弟后來都成為油畫家和壁畫家。1888年,克里姆特為維也納城堡劇院和藝術史博物館樓道所作戲劇史壁畫獲得皇帝頒發(fā)的十字獎章。第二年又完成了美術史博物館的壁畫裝飾,名聲大震。1891年克里姆特加入維也納美術家協(xié)會,克里姆特30歲之前的風格既有古典學院主義,也有自然寫實主義的特色,這與其長達17年的學院式基礎繪畫訓練有關。如他的壁畫作品《阿波羅神壇》、《羅密歐與朱麗葉》、《雅典娜女神》、《埃及少女》等都極富古典藝術趣味。當時有人推測克里姆特將來一定是學院派畫家。

然而,1897年開始,克里姆特的畫風開始轉變??死锬诽丶捌渫缆摵戏磳S也納美協(xié)的保守思想。其時,英國和法國的反傳統(tǒng)運動也蓬勃發(fā)展。英國的拉斐爾前派和法國的象征主義繪畫都有很大的影響。1897年4月克里姆特等人退出奧地利美協(xié)另組奧地利造型藝術協(xié)會。5月這個組織內部卻發(fā)生了分歧??死锬诽赝顺鰠f(xié)會,與科洛曼、莫瑟、約瑟夫、霍夫曼等人組成了維也納分離派,克里姆特是該會第一屆主席。翌年1月,出版了會刊《神圣之春》,3月又舉辦了第一屆分離派畫展。他們在宣言中表示:“我們不懂什么是偉大的藝術,什么是渺小的藝術;不懂什么藝術是供富人欣賞,什么藝術是為窮人所喜愛的。我們只知道藝術是為人們共同享受的一種財富?!?/P>

克里姆特的畫風被稱為“裝飾象征主義”,帶有濃郁的傷感情調,反映著畫家在探索人生種種難以遏止的欲望中的苦悶。克里姆特的藝術深受荷蘭象征主義畫家圖羅普、瑞士象征主義畫家霍德勒和英國拉斐爾前派的比亞茲萊等人的藝術影響,同時吸收了亞述、希臘和拜占庭鑲嵌畫以及東歐民族的裝飾藝術和營養(yǎng),致使他的畫具有鑲嵌風格,使作品的工藝性和繪畫性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死锬诽責嶂杂谑詹貣|方藝術品,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國、日本、朝鮮的藝術品和文物,這些藏品包括屏風、花瓶、繪畫、雕塑都成為作品中的背景,這種東方藝術風格的造型和圖案紋樣的運用使其作品具有華麗的裝飾效果。他的作品構圖嚴謹,除人物面部和裸露的身體外,其余包括服飾和背景都充滿抽象的幾何圖案,在絢爛豪華的外表里邊都蘊含著人類的苦痛與死亡的悲劇氛圍。

《吻》作于1907年—1908年,是一幅抽象主題的寓意畫,在畫中表現的卻是人類的共性之一:對異性的愛。在濃郁的東方裝飾風味和傷感情調中畫面中的兩個人的裸體在裝飾得璀璨的斗篷下緊緊擁抱,可畫面中流露出的卻不是興奮與歡樂,而是哀傷和頹喪。對于這幅畫評論界表現出的是不同的意見,有的人甚至認為他表現的是色情內容,并說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研究被畫家用可視的方法表現出來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幅畫所反映出的苦澀和傷感給人以青春短暫、愛情虛幻的啟示。但不管怎樣,一致的觀點是克里姆特畫面上強烈的裝飾和東方情調以及由鑲嵌、金箔等形成的絢爛而光怪陸離的美感,卻是前無古人的。這對西方藝術家學習和借鑒東方藝術作出了積極的探索??死锬诽?918年2月6日死于中風和肺炎,終年55歲??死锬诽厥俏鞣阶钕扔|及人類性愛生活的畫家,其畫面中反映出的頹廢及性的隱喻也是19世紀末歐洲藝術思潮在藝術上的反映。
分離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埃貢?席勒。

這是一個充滿反叛與強烈的生命意識的名字,他那爭取打破一切常規(guī)和束縛的自我解剖式的畫面,甚至使其作品成為探討精神孤立的原始文獻。

埃貢?利奧?阿道夫?席勒(Egon Leo Adolf Schlele)1890年6月12日出生在圖爾恩,是一位鐵路工人的兒子,從小便酷愛繪畫。席勒在偏僻的小鎮(zhèn)讀完小學和初中后考入了克洛斯特新堡的中等文科學校。從那時起,他經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奮地作畫。從其早期作品中還可以找到克洛斯特新堡的風景。年輕時的席勒就是敏感而反叛的,他眼中的世界充滿了跳動的生命。他經常在春天里幻想并在秋天里悲天憫人。1905年,席勒的父親去世,叔父收養(yǎng)了他并希望他完成父親的遺愿進維也納工業(yè)大學學習工科。但此時的席勒己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1906年,席勒如愿考上藝術學院,然而與生俱來的反叛卻使他與老師的教育合不來,甚至可以說他們之間的關系相當糟糕,這時的席勒開始尋求與維也納分離派的結合。

1907年,17歲的席勒終于拜見了仰慕已久的克里姆特,請他評介自己的素描。克里姆特對他的作品相當贊許,甚至約定了相互交換素描,可以看出克里姆特對他的認可程度。這次見面對席勒很重要,他成了克里姆特的學生和摯友,而且當時身為維也納前衛(wèi)藝術家團體領袖的克里姆特為席勒提供了參加第二次綜合藝術展等很多機會。

1908年,席勒舉辦了第一次個展,并引起了評論界的注意。1909年,他與安東?費斯托爾、法讓茲?威格勒等青年畫家組成了“新藝術團體”,并結識了藝術評論家阿瑟?羅斯爾。這個后來成為席勒的傳記作家的人對席勒的評價是:“仿佛席勒來自一個不可知的大陸,如同是從冥府帶著一項神秘的使命來到人間,同時又充滿了痛苦和恐懼,完全不知道誰來解救他。他那善于雄辯的臉上總是充滿了令人討厭的嚴肅感,流露出一種悲哀的表情……”就是這個席勒卻在繪畫作品中表現出驚人的爆發(fā)力與感染力,充滿激情和個性。克里姆特就承認席勒的素描超過他,是世間少有的天才,并從經濟上給席勒以幫助。

同克里姆特一樣,席勒也對人體的描繪上充滿激情。從1909年以后,席勒畫了大量的人體習作,包括許多裸體的自畫像。席勒的房間里常掛著一面母親送給他的大鏡子,席勒就在這面鏡子前擺出各種姿勢反復描繪自己。在他短短的28年的歲月里,留下了100多幅自畫像。他的自畫像具有自我諷喻的意義,把自己描繪成受苦受刑的姿態(tài),充滿自發(fā)的解剖和結構表現,神經質的線條,精煉的造型完全拋去了虛浮的表面,仿佛直接刻畫筋骨。在《死亡與少女》這幅畫中所描繪的男子是席勒本人,少女則是他的戀人瓦莉。少女緊緊摟住席勒,而他卻仿佛是雙眼空洞的死神。這一年席勒拋棄了瓦莉,并在離別之后深深地感到她的存在。但在這幅畫中,席勒卻把自己描繪成受傷害的樣子。這種風格貫穿其一生。

1915年席勒結婚了。婚后的席勒享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對藝術和生活充滿了信心?!都摇愤@幅畫強烈地表達出他的愿望。畫上描繪了席勒和妻子愛迪特和他們尚未存在的孩子,三個人物融合在一起,在黑暗的背景中閃爍著一種原始的激情。他的畫不僅僅是形象藝術,還含有某種難以琢磨的理性,但無論如何,婚前席勒畫面中那種孤獨的吶喊漸漸消失了。

1918年是席勒藝術事業(yè)的高峰。席勒在分離派展覽中展出了19幅油畫和大量的素描和水彩,席勒終于在維也納獲得輝煌成功。

然而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歐洲并不能給藝術家以更多的庇護,1918年2月,克里姆特去世,音樂家瓦格納也于4月去世。10月,西班牙流感席卷歐洲,席勒在其妻子愛迪特死后三天的10月31日也去世,終年28歲。

席勒的作品晦澀、粗曠??死锬诽貙⑿耘c死的主題隱匿在華麗的裝飾之下,而席勒則是直接描繪這一主題,甚至剝開自己的血與肉,用一種悲愴的氣氛來表達這一行為野蠻但內心細膩脆弱的世界。

分離派運動是維也納的驕傲,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藝術的高潮之一,在分離派運動中所引發(fā)的現代思潮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對于100年后我們這個時代仍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文/翦凝
原載《美術大觀》2001年04、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