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展評丨何以潛入空間之影:王功新掩體個展

時間: 2019.4.24

如何解讀一個展覽,什么才是關鍵?這是一個存在而易被忽視的問題,答案卻因人而異。當面對一個陌生而又新奇的展覽時,需要去從何處尋找一種方式,通過展覽與作品去感知藝術的魅力,這是必要而有益的嘗試。王功新在掩體空間的個展《潛影—與BIAO有關》為這個問題的解答,提供了探討的樂趣。觀看一個展覽,就如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所謂的“溪流”(stream)比喻,在“溪”上、“溪”邊與“溪”中的觀看過程,離不開與展覽相關要素的思考。這些要素有近有遠,有深有淺,都成為理解展覽與作品的途徑。但從王功新個展中可以發(fā)現(xiàn),空間作為理解展覽的入口,是如何讓展覽潛入空間之影。

1.展覽與空間

有些展覽因空間而生,有些展覽卻獨立于空間。王功新個展《潛影—與BIAO有關》就是為空間而設計的展覽。一個獨特的空間場地,往往會給作品增加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否具有相對的意義,取決于展覽內(nèi)在邏輯的構建。王功新個展選擇在張自忠路3號院西南角的一個掩體空間內(nèi),院子曾是段祺瑞臨時執(zhí)政地點,院前曾發(fā)生過“三一八慘案”,掩體空間則是駐華北日軍司令岡村寧次修筑的地下工事。掩體空間的地下室,由5間長盒子般的房間相互連通。時代的變化正在過濾著歷史的味道,但這次展覽卻讓歷史獲得短暫的呼吸。掩體空間的第一間房,容不下太多人,墻面上的照片與文字為作品的開啟提供了一個說明。展覽為何名為《潛影—與BIAO有關》?這個展覽與王功新20年前于德國斯圖加特的路德維斯堡10號藝術空間《BIAO》的展覽有關。20年前他用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宣紙裱(BIAO)糊在整個空間,10塊裝有定影液的托盤底部,用復制地面原貌的照片進行覆蓋,頂上懸掛著暗房的紅燈泡。從地表(BIAO),到裝裱(BIAO),再到表(BIAO)達,與BIAO有關的問題得到解答。第一個空間給予觀者一個“溪”上的體驗。

2.藝術家與空間

藝術家作為藝術空間的創(chuàng)造者與擁有者,往往將各種空間進行連接與置換。從古至今,藝術家都是在探尋空間的奧秘,更是空間制造大師。王功新的作品處處充斥著有關空間的概念,既明顯又尖銳,既多元又隱晦。作者本人似乎不愿意將某些想法廣而告之,只希望通過展覽,給人一個暗藏深意的回望。王功新的生活歷程中,曾處于多種空間,他來自中國,旅居美國紐約,曾辦展于德國等,他的行徑就是一個有關空間的問題。多元的空間中帶有可以察覺的延續(xù)性,不僅讓作品有血脈可尋,而且給作品創(chuàng)造新意。這不僅是他現(xiàn)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也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種參考、一種解讀。王功新此般對藝術中空間元素的拿捏讓作品獲得一種共生與永生。20年前在德國斯圖加特的路德維斯堡10號藝術空間《BIAO》的展覽,與今天在張自忠路3號院掩體空間內(nèi)《潛影—與BIAO有關》的展覽,王功新就將兩個展覽空間進行一定意義上的穿插與滲透。在展覽的第二個空間,聲音介入另一種感官,話筒貼近地面,被懸掛,按照圓形的軌跡在地面進行摩擦運動,摩擦的聲音傳導到一個震動裝置,轉(zhuǎn)化為一些跳動的沙粒,裝置上吊掛的紅燈泡,注視著沙粒的跳躍。感官空間被轉(zhuǎn)換,紅燈泡開啟下一個空間的語言。

3.觀者與空間

觀者作為展覽存在的目的之一,是展覽最重要的感知收集者??臻g賦予作品的意義,最能通過觀感喚起思考的方式。進入第三個房間,視覺被暗房里紅燈泡的光影所指引,有六塊向地表切割的水池,池內(nèi)裝有定影液,空間與作品融為一體。六個紅燈泡與水池保持著不同的垂直距離,有的已經(jīng)浸泡于定影液內(nèi),有的與水池相互對望。展覽空間被切割,打破觀者心目中原空間的概念,這種切割與介入,是觀者最容易感觸的地方。就如王功新1995年在家中展出的《布魯克林的天空》,讓觀者通過空間認識作品,通過作品去思考作者的意圖。觀者對空間的感知往往是直覺的感知,當作品融入空間中時,空間會給作品一種感知的勢,觀者會在這種勢之下進入審美快感。觀者對空間的理解,在另一個層面也是為了喚起另一個潛意識空間的存在,通過陌生的空間進入熟悉的空間,從而把作品與熟悉空間進行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一種新的個人感受意義。

4.時間與空間

時間作為理解展覽不可忽視的要素,有著其獨特的意義。展覽空間中的時間意義,更多賦予在展覽空間、作品與觀者之中。掩體空間代表一種靜止的時間,作品代表一種正在發(fā)生的時間,觀者則是時間的坐標。進入第四個空間,巨大的水池占據(jù)房間大部分位置,十個紅燈泡通過水池上方的裝置上下緩慢地運動,水滴從燈泡內(nèi)部流出,水池里除了裝滿定影液還有部分浸入水中的紙片,在暗房里如果要看清紙片上的圖案,只能在燈泡接觸水池的時刻,去尋找水中物語。掩體空間作為一種物質(zhì)存在,使時間走向歷史的回憶,歷史事件所存在的意識與形態(tài)成為解讀作品的信號。作品作為一種時間的存在,通過空間中作品的存在,短暫的感知觀者自我的存在。觀者作為一種時間的坐標,可以觸碰作品在歷史、當下、未來的意義,從而對作品進行多維層面的解讀。

5.空間與空白

空間不僅是展覽意義的釋放源,也會成為某些重要信息的黑洞。有限的空間之外是更多的空白,我們一定要相信藝術家所表現(xiàn)的所有內(nèi)容么?而是去質(zhì)疑一下這空間中背后的空白。第五個房間中,藝術家把第三個房間里從地面切割的水泥部分,陳列在展覽臺上。切割的部分都嵌有紅燈泡,紀念碑式的陳列。除了對第三個空間的回應,更有一種莫名成為永恒。短暫的觀看,卻讓人把思考引向展覽之外的空白。從地點、策展人、贊助人、藝術家、媒體、觀者去判斷,除了觀者是最真誠的、無功利的,其它方通過展覽所表現(xiàn)的態(tài)度,是否只是一種表象的影藏。或者期待提及的才是目的所在,空白之處是否就是秘密之源?可能過分的解讀會給觀者帶來負擔,但藝術的魅力就是,讓人琢磨不透卻樂此不疲。

空間是王功新一直探索的藝術命題,他的作品也指引出一條觀看的視角。就如此次展覽的名稱“潛影”,他的展覽就是潛入空間的影子。

文/林路 
 現(xiàn)場圖/楊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