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態(tài)——王少軍藝術展”研討會紀要(二)

2016年1月5日,“態(tài)——王少軍藝術展”研討會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貴賓廳舉行,研討會由中央美術學院殷雙喜教授主持,與會嘉賓就王少軍先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各抒己見,從多角度和視野出發(fā)對其藝術的獨特魅力進行了研討和闡釋。“態(tài)——王少軍藝術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雕塑協(xié)會主辦,展覽分“事兒”、“角兒”、“趣兒”三個版塊,展現(xiàn)了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先生多年以來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學術思考,以及他本人所因循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在追尋、回望古代哲學思想與關注、關懷當今社會中,所呈現(xiàn)的“新文人態(tài)”。

張路江(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基礎部主任):超越于形象本身的思想性

張路江談及王少軍在新疆支教的經歷,在新疆的生活是非常寂寞和孤單,需要有一個男人的忍耐力。在這次在展覽上,展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王少軍的水彩畫,其中有很多是在新疆時期畫的。張路江指出,不一樣的生存壞境反而讓王少軍回到了內心世界,在一個紛亂的、非常復雜的既有民族團結又需要有內心修整的時期,王少軍反而回歸了內心的梳理和表達。所以在他的水彩里能看到非常敏銳的對于內心形象和感覺的捕捉。另外,包括在展覽上大量的雕塑作品,每一個雕塑都讓人產生一種控制的力量,一種思想的延續(xù)。而雕塑更多作為一種抽取出的個體,在這種帶有獨立的個體形象中讓人產生了超越于形象本身的思想性,這也是王少軍特別重要的語言特點。

曹慶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魂和體”與“小和大”

曹慶暉教授談及展覽的整體呈現(xiàn)效果,他指出“態(tài)”到“事”到“趣”會發(fā)現(xiàn)藝術家有一個一般性的成長過程,體現(xiàn)了藝術家在“魂和體”之間的探索和舍取。另外,現(xiàn)代雕塑基本上是留學生回國以后引進西方古典雕塑建立的體系,但我們今天雕塑的概念對民意系統(tǒng)本身卻存在很大的排斥和曲解的,而王少軍的雕塑破解了很多已有的想當然的雕塑概念,在他的雕塑中總能感覺到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此外,曹慶暉還談及“小和大”的關系,文人繪畫一旦“大”了以后就不那么好玩了,它適合于案頭把玩。就如小雕塑讓人覺得很值得“品”,一放大了以后某些反而不如小的那么耐看,這也是一種矛盾的存在。

 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發(fā)展脈絡與文人氣質

劉禮賓在發(fā)言中談及20世紀中國雕塑的發(fā)展脈絡和中國的文人氣質,他指出20世紀中國雕塑的發(fā)展脈絡里一直關注傳統(tǒng)的問題。另一方面,中國有非常標準化的文人氣。而王少軍的藝術是寫意化的,因為他個人化的興趣偏向于這方面。如果把這個問題推得更深一點,比如說西方的雕塑實體,可能在中國和西方雕塑上,比如說塑造方法、營造理念都不同。如果我們再回到這個層面的時候,才有可能經過西方的傳統(tǒng)寫實訓練后,能直接轉化為對中國雕塑體量的塑造。

吳洪亮(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入木三分、出紙三分

吳洪亮從四個角度談及王少軍的藝術:第一,王少軍的水彩畫使人想到“夸父追日”這四個字,其實是精神性的訴求,就是變通中的通變,是在被束縛和要求的基礎上尋找內心的變通。第二,入木三分、出紙三分。在王少軍的雕塑的部分,讓人想起了李叔同的書法,原來叫入木三分,后來叫出紙三分,借此希望表現(xiàn)王少軍老師藝術中的淡和輕的部分。第三個詞叫龜兔賽跑,王少軍老師遇事不急,在其印章在方寸之間又含蓄著力量感。最后是真味是“淡”,淡的感覺是可以把玩的東西,比如說八大山人、齊白石的藝術都是淡淡值得回味的。

孫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所所長):內心表達與點到為止

關于王少軍的創(chuàng)作,孫偉談到王少軍很智慧,涉獵也廣,他的作品反映出來了用溫和的狀態(tài)有限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他的雕塑人物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他把動態(tài)和表情都含蓄其中,呈現(xiàn)一種張揚時的外放和一種聚合時的收納。另外,王少軍的水彩和小物件里面有一點刻意撥弄的感覺,小畫里面的小情節(jié)、小沖突,畫面很輕松,畫得很簡單。同時,包括在語言的表述上、記錄上、起題目上都有一種點到為止的感覺。

盛揚(中央美院雕塑系老教授):不斷突破超越的精神面貌

作為美院雕塑系的前輩教授,盛揚先生指出作為藝術家最可貴的是超越自己,而王少軍的可貴之處正在于他對過去做的東西不滿足。通過展覽,呈現(xiàn)出了王少軍藝術的豐富性感覺,他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面貌。王少軍用藝術來反映了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的事情面前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情緒。盛揚先生強調,在不同的情況下人會有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還是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討對象,不要過早地形成一種符號,他希望王少軍能一直像現(xiàn)在這樣有大的膽量、氣魄和才能去繼續(xù)突破。

文/余婭
圖/楊延遠
編/張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