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鄭慶余:只要作品是“忠實”的,那么必定既是“傳統(tǒng)”的,也是“當代”的

時間: 2017.1.6

問:此次“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中,您有哪些參展作品?

答:這次參加展覽的作品有《異度——藍色彈珠》,《天心月圓》和《世界線》組畫:《世界線·日晞》、《世界線·隅中》、《世界線·夤夜》,是我近十年對于時間、空間(包括物理層面和心理層面)研究的延續(xù),也是一個總結。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太空船運行至距離地球四萬五千公里處,船員拍攝下了一幅著名的地球照片。太空中的地球就如同小孩玩耍的玻璃球,因而得名“藍色彈珠”。所謂“異度”,一方面是將視角置于地球之外的虛擬處所,遠觀四十多年前蔚藍的地球。另一方面亦是心靈空間的異度,剝?nèi)訉佑怖O,平靜無礙地審閱自我?!短煨脑聢A》同樣也是對復雜心理空間的探討。由此,作品需要闡述的內(nèi)容是發(fā)散的。不同觀者得到不同的共鳴是我最想達成的境地。

二十世紀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世界線”的概念。世界線,簡言之,就是粒子在由時空組成的四維空間中的運動軌跡。所有物體都由粒子構成,那么我們描述物體的全部“過程”就成為了可能。并且,這一過程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也就是說,世界線包含了和我們歷史有關的全部信息。這組作品描繪了日晞、隅中、夤夜三個時間點,小狗伏于太湖石上的狀態(tài):姿態(tài)沒有改變,但是眼睛卻由緊閉而半開而瞪圓;身體也根據(jù)時間的遠近從幾乎透明、半透到幾乎實體。三幅畫作并置勾畫出某天發(fā)生的一個“過程”。同時解析三個時間點,姿態(tài)相同小狗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

問:本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首次采用了“個案研究”的形式來呈現(xiàn)藝術家的作品,您對此有哪種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這種個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大型展覽容易趨于全而泛。個案研究的方式不僅能夠將“個案”的多方面加以立體呈現(xiàn),而且有利于展示“個案”繪畫的研究性質。在大展中將多個“個案”并置展示,無疑對展覽的縱深度、學術性有著很好的提升。

問:近幾年工筆畫的外延被不斷拓寬,人們對工筆畫的理解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比如這一屆展覽中,還加入了水墨藝術家。您如何評價這一現(xiàn)象?您認為“工筆”的核心是什么?

答:概念之爭一向為一些人所熱衷,比如前些年的關于什么是中國畫的探討。在我看來,概念并非固定的,不僅隨著時間的演化而改變,在同一時期,不同場合也有不同的內(nèi)容。正如前幾年杭春曉先生策劃的展覽《超越概念》所指,概念是需要“超越”的。就我個人而言,關于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工筆畫,是不是花鳥畫等等劃定并不感興趣。我所關注的是自己對于這個世界,對于人生,對于自我的體悟不斷深入,并且圓融,最終如何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作出一件能夠反映這種體悟的作品來。

問:距離上一屆展覽已經(jīng)過去了三年時間,這段時間里您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產(chǎn)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三年的變化是由內(nèi)而外的。如果說繪畫反映的是自己的某種體悟,那么隨著時間變化而產(chǎn)生的感受之變化也必然導致作品面貌的改變。比如關于繪畫對于意義的闡釋功能,我的理解便與早年有所不同。在我看來,作品一旦完成,便具有了相對獨立的生命。它所蘊含的意義并非是凝固的,它對觀者的引導也是扇形而非單線的。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觀者會產(chǎn)生不同的共鳴,從而獲得不同的觀感。由此,我在繪畫實踐中開始消解過于明確的敘述痕跡,適當降低所選符號的直接意指,強調含蓄意指,從而讓作品文本的意義攜帶具有一種相對的模糊性。繪畫,不需明言。我理想中的繪畫是由作品文本與觀者解釋共同完成。只要不同的解釋得以不斷發(fā)生,那么作品本身就獲得了不停止的新生!

問:面對傳統(tǒng)的時候,您選擇了對其進行改造或者抽離,那么您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圖像進行當代轉換呢?您想在其中傳達怎樣的一種在當下的感受?

答:當我們使用“改造”或者“抽離”這樣的詞語時,無疑是預設了“當代”與“傳統(tǒng)”的立場對立。我認為傳統(tǒng)大致可分為技法、材料等物的層面,以及精神層面??v觀中國的藝術史,這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始終是不斷演化的。今日的當代可能就是明日的傳統(tǒng)。今日的傳統(tǒng)當然也是昨日的當代。因此,我想“傳統(tǒng)”與“當代”應當納入一條連貫的鏈條之中才更為恰當。當然近一個多世紀,我們處的世界和時代變化之大、速度之快遠超以往,那么對于我們?nèi)绾螌⑦@一鏈條很好地繼續(xù)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提出了更有挑戰(zhàn)的難度。但這也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每一個人生活在由以往文明積淀起來的社會之中,割裂傳統(tǒng)與絕緣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我所應做的就是感知所處的由過去,現(xiàn)在乃至對于將來期望所組成的世界,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體悟。如此而言,只要作品是“忠實”的,那么必定是“傳統(tǒng)”的,也是“當代”的。

問:您認為要完成“傳統(tǒng)語言的當代轉換”,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什么?而工筆的“當代性”又該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于界限的消除。比如說畫種(這里所指的畫種包括中國畫、油畫、雕塑等各種藝術種類,也包括中國畫中工筆、水墨乃至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界限的弱化。比如說 “傳統(tǒng)”、“當代”之間的界限消除。超越這些人為的概念壁壘,正如上面所說,真切地、深入地、保持自我獨立之精神品格地感知自處的由過去,現(xiàn)在乃至對于將來期望所組成的世界,那么只要作品是“忠實”的,那么必定既是“傳統(tǒng)”的,也是“當代”的。

藝術家簡介:

鄭慶余,男,生于1976年  江蘇省常熟市人。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現(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專職畫家。出版有《新工筆文獻——鄭慶余卷》《畫境·典雅——鄭慶余工筆人物畫探微》。

展覽情況:
2016年  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青年畫院中國畫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
2016年  含英咀華——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精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5年  第五屆“J.C.雅各布森獎”肖像展,丹麥國家博物館,哥本哈根
2014年  澄懷味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第三屆院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4年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天津美術館,天津
2014年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jié)全國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3年  工在當代——2013第九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2年  2012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2年  超越概念——2012新工筆文獻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1年  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