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張文榮:用繪畫記錄情緒

時間: 2014.6.10

2014年6月8日下午四點,“夢魘的現實主義——張文榮個展”于今日美術館開幕。出席此次個展開幕式的嘉賓有著名批評家杭春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元浦、青年批評家王萌、影視編劇徐兵、紀錄片導演陳宏、導演楊磊以及今日美術館副館長秦弘。展覽將持續(xù)至6月16日。

作為一名80后的青年藝術家,張文榮的作品帶有鮮明的個人特征。他的創(chuàng)作不能被冠以任何藝術史分類的標簽,既不屬于現實主義的范疇,也不能歸于表現主義的風格。在他的繪畫中,無論對象是風景還是人物,實際上都是他心靈的投影。他有一雙洞察生活與人性的眼睛,而繪畫無疑是他剖析自我與現實的重要表達方式。

本次展覽展出了《閱讀的列寧與喘息的狗》、《我們》、《綠太陽》等代表作品。展出的新作呈現出了他近期全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不同于之前對某個凝固在時光里的特定場景的具象描繪,也削減了畫面中淡淡的憂傷與溫情。他的近作試圖摒棄寫實的再現,更加直觀地呈現情緒、意識與內心。這批作品所展現的場景充滿了奇異的景象,看似詭譎、荒誕不經,但又迸發(fā)出強烈的個人情感與張力,令人深受觸動。

采訪時間:2014年6月7日下午
采訪地點:今日美術館3號館2層
受訪人:張文榮
記者:張高珊
編輯:朱莉

記者: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去畫風景油畫,影響您的創(chuàng)作因素有哪些?

張文榮:我的題材雖然是風景畫,但是其實都是與人息息相關的。我有一些很特別的個人經歷,這些故事都和風景存在特殊的關聯。比如火車和鐵軌經常出現在我的畫面中,它們對我而言是非比尋常的,不僅因為我曾經發(fā)生過車禍,而且在初中時期我曾經爬上火車出走,在外面流浪了七八天。所以我對火車、荒漠等等風景都包含某種個人情緒。

記者:在你的風景畫中出現人物時,多是背面或者側面。你為什么會對人物有如此模糊的處理呢?

張文榮:首先,我畫的對象并非特定的某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我并不想把人物具體化,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情緒。

記者:除了風景畫,你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人物畫,能介紹下人物畫的特點嗎?

張文榮:相比風景畫,人物畫傳遞的東西更加直接。但是人物畫也不是限定在某個具體的身份內,而是眾生群像。我對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非常感興趣。人實際上是很復雜的生物,你很難去分辨清楚他的情感和人性,但這也是最令我癡迷的地方。

記者:您這次展覽名為“夢魘的現實主義”,是因為選取的創(chuàng)作題材都跟夢境相關嗎?

張文榮:其實也不是單純的夢境。在生活中,一些無法解釋的超現實狀態(tài),我都將其稱為夢,生活中到處都存在這種超現實的場景。

記者:您這次展出的作品哪些是新作?

張文榮:多數都是新作。

記者:這次展覽布局是根據什么安排的?

張文榮:類似于連環(huán)畫吧,這其中包含一種敘事性,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記者:如果需要用幾個形容詞來為此次展覽定一個基調,能找出這樣的形容詞嗎?

張文榮:應該沒有。繪畫對于我而言并不具備某種標簽,可能有人會認為我的畫面中包含了許多頹廢的情緒,但實際上我想追求的依舊是向上的精神力量。我從小就喜歡用繪畫記錄生活,它是一種生活方式,類似于日記。如果不是特別私密的部分我樂意與人分享,但也有些作品我會留給自己。我有時翻看過去的創(chuàng)作,對當時所處的情境以及發(fā)生的事件都記憶猶新。但是我的畫也不像照片,剛開始在我的畫面中還會出現一些比較具體的場景,后來完全轉向了情緒的抒發(fā)。

記者:但是您這個階段的風格跟以前似乎不太一樣,畫面比較詭譎、奇異。

張文榮:之前創(chuàng)作的一些作品也是在抓情緒,但是挖掘得不夠深入。這批新的作品選擇從生活的事件中粹取純粹的情緒,將形象進一步消減,直接還原情緒。比如之前會在眼前浮現一些具體的場景,但是現在我會直接去思考這個場景帶給我的情緒是什么,是恐怖、憂郁抑或瘋狂,再根據這些情緒構建新的畫面。

記者:那您之后的創(chuàng)作會往哪個方向發(fā)展?

張文榮:其實我自己沒有具體的打算,我每天都在畫畫,可能畫著畫著就變了。并且我不太喜歡用同一種繪畫方式表達自己,正如不同的情緒不能用同一個形容詞詮釋。通常某種情緒出現時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畫面,我會先抓住自己的情緒,再去思考畫面的安排。當然,這種情緒首先要足夠打動我。

記者:在這次展覽中很多畫面都出現了瘦削男人體的形象,他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張文榮:我覺得現實生活其實很無奈,包括日常生活處境、理想與追求等,在命運面前都不堪一擊。人在災難面前實際上是非常瘦小和懦弱的。所以這個瘦削的人其實是我的自畫像。我作品中出現的所有人物形象,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說是我的自畫像。

記者: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似乎消極的比較多,很少感受到特別積極的,比如興奮、溫情等等。

張文榮:其實也包含了積極的情緒。我的畫就像醫(yī)院,沒有人會喜歡醫(yī)院,但是生病了就得去醫(yī)院治療。對于健康人來說它可能是一個晦氣的地方,但是對于病人來說卻是可以救命的天堂。

記者:在這次展覽中,有一幅代表作品名為《閱讀的列寧和喘息的狗》,這幅畫是什么含義呢?

張文榮:那幅作品是我去年畫的。之前我對于知識和閱讀是比較迷戀的,但在去年接觸宗教之后突然覺得,知識在現代社會并不是一個開放的國度,反而是對個人的禁錮。它源源不斷地灌輸給你做人的原則,但是人性的本真泯滅了,尤其對藝術家而言,我認為更需要拋開一些條條框框。此外,我認為在被束縛的人性面前,人還不如狗純粹。

記者:你怎么看待藝術市場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張文榮:對我而言,畫畫不是純粹為了銷售,它是我的興趣愛好。賣得不好不會對我的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如果賣得好那就是發(fā)了一筆橫財,當然有人喜歡我的畫我會非常開心。其實我繪畫的題材相當寬泛,畫面上呈現的很多東西可能大家平時都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