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雕塑中國》系列訪談之對話譚平

時間: 2012.10.15

采訪對象:譚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采訪時間:10月12日中午
采訪地點:中央美術學院譚平辦公室
采訪記者:李惠子
采訪形式:錄音采訪

記者:譚院長,您好!首先是關于這次雕塑中國的展覽本身提的問題。雕塑中國這個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一次雕塑創(chuàng)作回顧展,自1918年建校至今的雕塑作品,是對這一中國現在當代雕塑史發(fā)展流變過程的歷史性呈現。那么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展覽的?

譚平:雕塑中國的展覽的開幕式是我主持的,所以在開幕式之前和當天我比較仔細地看了整個展覽。在展覽中看到很多過去記憶中的代表性作品,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也是一個規(guī)??涨暗牡袼苷? 集中了近百年以來400多件作品,以至于感覺去掉哪一件作品都是一種缺憾。也可以看出舉辦這個展覽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另外,通過這個展覽,可以看出雕塑系的發(fā)展不僅和中央美院的發(fā)展歷史息息相關,同時和整個中國雕塑的發(fā)展歷史也密切相關。

記者:本次展覽希望討論的一個問題是“雕塑”之于“中國”的價值和意義何在?”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與此同時“中國”之于雕塑的特殊性又在哪里?

譚平:雕塑中國蘊含著兩個意義。一個含義是雕塑在中國,在中國發(fā)生的雕塑。百年來雕塑發(fā)展的脈絡在中國是非常活躍、非常多元化的。特別是從改革開放到今天,雕塑藝術在中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另一個含義就是中國的雕塑。從宏觀的國際化背景下中國雕塑藝術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時候,它就具有了中國特性這樣一個意義。在今天它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

記者:中國現代雕塑的起步是從對西方雕塑技術的學習開始的,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汲取西方現、當代雕塑多樣的藝術語言與藝術風格,可以說我們對待西方藝術的態(tài)度一直是開放的,現在我們也已經呈現出從語言、觀念、材料、技術等各方面都豐富多元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那么在今天的語境下,您認為我們如何去處理與西方雕塑藝術的關系?

譚平:中國現代雕塑是在不斷地對西方雕塑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從50年代對蘇聯的學習,到改革開放時對西方現代主義雕塑語言的學習等,90年代美院雕塑系在基礎教學中加入了對材料的研究,這個是對抽象雕塑本體語言的一個借鑒。可以說,對后來的現代雕塑、觀念雕塑的發(fā)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處理與西方雕塑藝術的關系時候,很重要的是要采取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一個國際視野來看待古典雕塑、看待裝置藝術、觀念藝術。這個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生活的方式是處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我們的溝通方式以及我們做的作品等等都是在一個全球化背景下去進行的。所以這種開放的心態(tài),國際的視野是很重要的。這對于藝術教育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要思考的問題。

記者:當一切穩(wěn)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之后,很多藝術家都在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越界,雕塑也與裝置、建筑甚至是多媒體和現成物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您覺得雕塑的分界還應該存在嗎?如果需要,那雕塑所存在的根本是什么?

譚平:這種跨界現象不僅僅是雕塑所面對的,其它各個領域也都進入到了一個后現代的狀況當中。藝術創(chuàng)作基本上都是觀念為先,只要能表達自己的觀念是不介意用什么方式的。也使視覺藝術沒有了邊界,也失去了標準.但我認為任何的藝術語言都應有它自身的本體的規(guī)律。否則,視覺藝術也就沒有意義了。雕塑也有它自身的一個語言,包括它的造型規(guī)律、材料、結構等等這些東西,都有自身本體的語言規(guī)律存在。這也是在藝術教育當中應當堅持的。真正的藝術既是人的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人的本能與超人技能的體現,只有這兩者的結合,才會產生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藝術作品。

記者:美院雕塑系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fā)展,您覺得最大的成績是什么?

譚平:中央美院雕塑系幾十年來一直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多重要的作品,也在雕塑領域的探索方面一直站在中國雕塑發(fā)展的前沿,一直是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雕塑團隊也能夠自覺地承擔起這樣的一個責任。

記者:您認為在整個中央美術學院教學中,雕塑系的辦學有哪些獨到之處?

譚平:雕塑系教學中一直強調堅持嚴謹的雕塑造型基礎和抽象的材料基礎訓練。雕塑造型基礎以非常嚴格的美院寫實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抽象的材料基礎訓練又是非常開放的,通過材料訓練使學生對現代藝術有更深入的理解。導師工作室的設置是以寫實傳統(tǒng)、觀念藝術、公共藝術等方面開放的布局。這也是他們的獨到之處。因此,近十年來雕塑系在新的格局下培養(yǎng)出很多的非常優(yōu)秀的當代年輕藝術家。

記者:在今后的教學發(fā)展中,院系對于雕塑系有沒有一個統(tǒng)籌的規(guī)劃,或者說努力的重點方向?

譚平:雕塑系又有了新的空間。使雕塑系成為國內空間最大,師資力量最強,學生水平也最高的教學單位,可以說現在雕塑系在各個方面的狀態(tài)都是最好的。因此也希望在教學質量上有一個更大的提高。近些年,學校的學生數量比以往的要大,經過了五、六年的調整之后,總體來說是比較穩(wěn)定。在這個穩(wěn)定的基礎上希望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將質量提高起來。

記者:雕塑中國展覽是一個回顧展,那像其他系比如版畫之類,學院有沒有考慮辦類似的回顧展?

譚平:各個院系做這種回顧展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去年基礎部、設計學院也都在做類似的回顧展,我覺得就像一個時間的結點。在此時此刻大家有一種發(fā)展變化的的態(tài)勢,怎么變化?首先要清楚我們之前做了什么,我們的現狀是怎樣的,我們的專業(yè)與國內和國際的相同專業(yè)相比較而言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只有對自己有了更清晰地認識,才會清楚的發(fā)展方向。去年在進行基礎教學研討的時候,學院就讓設計學院和造型學院基礎部做了一個總結性的展覽——“基礎十年”和“其土石出”。同時期的國際研討會也是圍繞了這樣一個主題。這個學期我們主要圍繞專業(yè)基礎教學的研討,各個分院也會做展覽和研討會??偟哪康氖菄@教學,只是形式各有區(qū)別。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您對當前年輕的雕塑藝術家有哪些希望或者說寄語?

譚平:雕塑中國既是對我們學院雕塑歷史的一個總結,也是希望學生能夠了解我們的過去,了解美院,了解雕塑系自身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個人的發(fā)展其實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希望學生和年輕藝術家要關注歷史,關注我們的過去,承傳學院的精神,成就新的輝煌。

藝訊網記者: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