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洞見ART”第二季|劉商英:我和自然交流,而不是描繪它

時間: 2023.10.16

“洞見”第二季第8期 《劉商英:我和自然交流 而不是描繪它》

2011年,劉商英首次踏上了西藏阿里之旅

面對自然與萬物

風(fēng)景畫仍是一個繪畫者本能而慣性地選擇

但這一次

劉商英只從這些小幅風(fēng)景畫感受到了沮喪

他意識到,傳統(tǒng)意義的“描繪”風(fēng)景

無法與如此廣袤的自然取得聯(lián)系

這種無法溝通、無法關(guān)聯(lián)的狀態(tài)

令他感到無比無力

“一切需要重新開始”

劉商英明確而堅定地說到

IMG_5561.GIF

藝術(shù)上的轉(zhuǎn)折從來不會一蹴而就

投身變化莫測的自然

為這種轉(zhuǎn)變提供了奇妙的外部契機

2013年,在瑪旁雍錯

突變的天氣使過往創(chuàng)作中的

一切慣性和平穩(wěn)都被打破

劉商英第一次舍棄了調(diào)色盤

長時間的凝視與瞬間的繪畫反應(yīng)

構(gòu)成了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路徑

又或是藝術(shù)家與自然間的一種

嶄新的交流方式

那是不可名狀的具身體驗

是搖晃著的不安定間的決斷

自此,劉商英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行走計劃”

走過西藏阿里、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

新疆羅布泊、阿爾金山、東天山北麓……

每至一處,體驗不同

過往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被拋下又重新找尋

“行走”成為了創(chuàng)作不可割裂的部分

甚至演變?yōu)榱藙?chuàng)作本身

于劉商英而言

在各地的行走經(jīng)驗之中

他與自然的交流

常常指向生命的本質(zhì)和無限

沒有目的、沒有結(jié)果

“繪畫成為一種樸素的勞動,

一種耕種,讓我覺得踏實”

IMG_5564.jpg劉商英在“洞見ART”采訪現(xiàn)場

本期“洞見ART”將帶來

藝術(shù)家劉商英的行走與自述

“繪畫”何以成為人與自然間的交流方式?

劉商英將分享十余年間的創(chuàng)作與思考


01 西藏·阿里 2013-2014

我必須跳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繪畫的舒適圈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只有逃離慣性你才會追問自己為什么而活,為什么畫畫?因為自然并不需要被描繪。

2013年,在瑪旁雍錯,砸下的冰雹打亂了繪畫中的平穩(wěn)和秩序,我第一次舍棄了調(diào)色盤,也第一次體驗到我不是在畫一張風(fēng)景。那里的神圣之光,讓我獲得了一種奇幻的神秘體驗,也獲得了一種渴望新生的內(nèi)在動力。

IMG_5565 2.JPG《湖的魔術(shù)》,布面丙烯,135×200cm,2011

IMG_5566 2.JPG《瑪旁雍錯4號》,布面油畫,135cmx200cm,2013
IMG_5567.JPG《瑪旁雍錯19號》,布面油畫,160×240cm,2014

在變化莫測的光影下,我選擇了長時間的注視和之后瞬間的繪畫反應(yīng)。此時,繪畫是一種在光的不安定中的決斷,一種指向內(nèi)心的拓展,不可言說也無法確切把握。

我體驗到了真實的存在絕不是眼中所見的客觀景象,而是通過身體感知與其建立的聯(lián)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在注視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在注視著我。


02 內(nèi)蒙古·額爾納旗 2015-2017

額濟納旗和阿里在地貌上的巨大反差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它讓我在2015年有理由再次重新出發(fā)。在阿里,我的視線在遠處,是一種散視,在額濟納,我的目光不由得向下俯瞰。我?guī)缀跏窃诤芏痰臅r間內(nèi)扔掉了西藏繪畫中的經(jīng)驗,轉(zhuǎn)向一種密集式的,聚焦式的,對某一生命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

那些干涸的胡楊散落在沙中,與它們的相遇構(gòu)成了在我內(nèi)心巨大的矛盾和沖突,而自然卻以它的方式化解了這一切。我驚訝于眼前的死亡之美,也感知到生與死在無限的瞬間中沒有任何分別。

IMG_5574.JPG《胡楊與沙44號》,布面油畫,240×320cm,2016

IMG_5570.JPG《胡楊與沙111號》,布面油畫,240x160cm,2017

我不設(shè)定具象、抽象,也不設(shè)定主體、客體,主觀、客觀。我將顏色的選擇很有節(jié)制地控制在一個很小范圍,有時只有兩三種,這使我在繪畫時更遵從內(nèi)心而不太受視覺的控制。

2017年項目結(jié)束后,在額濟納旗漢代紅城遺址的首次戶外展覽,讓我打開了另一扇與自然交流的大門,所有完成于現(xiàn)場的繪畫作品,與日月星辰和風(fēng)沙共同相處了十五個日夜。自然成為了繪畫,而繪畫也成為了自然本身,觀看繪畫以及自然的邊界都被打破。自然接納了我,更接納了一種平等的交流關(guān)系。


03 新疆·羅布珀 2019

2019年,我把繪畫放進了一個我更加無法掌控的限定里,或者說是一個自然的絕境。因為羅布泊的能量非常強大,始終掌控著一切。

IMG_5581.JPG《荒原計劃21號》,布面丙烯,356×3770cm,2019

IMG_5582.JPG《荒原計劃17號》,布面油畫,沙土,240x320cm,2019

IMG_5583.JPG《荒原計劃14號》,布面油畫,沙土 240×480cm,2019

那里的地景把我指向了一種虛空,那種單調(diào)的極限,逼出了繪畫面臨的所有問題和挑戰(zhàn),為什么來這兒畫畫?畫的又是什么呢?所有的藝術(shù)問題指向的是一種虛空的極限。

單調(diào),這種巨大場域會隨時把你吞噬,羅布泊是一個無邊的真空地帶。在極端惡劣的氣候下,除了感受到身體的艱難之外,藝術(shù)更是變成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當時把那張畫畫完。

環(huán)境把你逼到了一種無意識邊緣,那種無意識實際上是極度掙扎的狀態(tài),是完全被迫的。在那種情況下,繪畫跟以往比是一個決裂的狀態(tài),是出于一種本能的自救。

在無數(shù)次的沖撞與撕扯后,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最終的和解依舊來自于身體的本能,用手沾上顏色觸摸大地后,我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平靜。


04 新疆·阿爾金山 2021

阿爾金山是真正意義上的“無蔽之地”。星空在那里并不是詩和遠方,而是一種惡無限,天堂和地獄在那里擁有同一扇門。

IMG_5589.GIF

2021年,我第一次在荒原中看見如此多的野生動物。

我想當然地決定在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沙山上跟隨野牦牛的足跡平行行走,狂妄險些付出代價。走過之后,我用畫布涂上白色油畫顏料,將我們其中的一段腳印以嚴苛的取證方式拓印下來。騎虎難下的行走困境讓我體驗到本能與身體感知的錯位。

尊嚴往往以最孤獨的寫照呈現(xiàn)出它的形式。站在荒原上,我凝視散落在其中的野牦牛與野驢的尸骨,也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它們被荒野接納,一種最原初的敞開,一種沒有遮蔽的自由。而我能做的就是以最虔誠的繪畫方式向它們致敬。

IMG_5592.JPG《足跡》,布面油畫、沙土,320×1187cm,2021

阿爾金山彩虹的絢麗,以它不可接近的真相打動著我。在山體的巖石上,我隨機選擇了二十個點,并用二十塊畫布和二十種顏色分別對這些點進行采集,之后在兩山間劃了一條可以接近的“彩虹”。阿爾金山用它的“無蔽”最終認領(lǐng)了我。


05 新疆·東天山北麓 2022

2022年,我走入天山,那里的美很不真實,我曾想過放棄。但是,當發(fā)現(xiàn)在美的秩序中夾雜著奇妙的無序時,我最終選擇了面對這種美。天山留住了哈薩克人,因為他們愿意遵循與自然共處的原始方式生活,這就是天山的動人之處。

熟悉的畫布和顏料,會再次變得陌生。真正的進入需要一切都慢下來,我必須再次清零。這看起來有點像狗熊掰棒子,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真正的啟示是一些微小的東西。我會把隨處可見的松針、羊毛、羊糞和馬糞置入在畫中,試圖讓它們說話,這時我發(fā)現(xiàn)一切都對了。

天山對于哈薩克人來說是獨特的,也是唯一的。我在體驗這些的同時,也慢慢知道了天山與哈薩克人之間并無差別。于是,明快的色彩重新回到我的畫面之上。

IMG_5598.JPG《天山4號》,布面油畫、松針,160×240cm,2022

IMG_5599.JPG《天山17號》,布面油畫,240×160㎝,2022


06 尾聲

回想這十幾年在自然中的繪畫,每個地方的行走經(jīng)歷都不可復(fù)制,因為它們是動態(tài)的,不會固定在某個地方,它們帶給我很多經(jīng)驗不曾把握的動向,是一個需要用肉身慢慢體驗,自然而然去意義和經(jīng)驗化的過程。

我和自然交流,而不是描繪它,這種交流常常指向生命的本質(zhì)和無限,所以沒有結(jié)果。因此,在不設(shè)定結(jié)果的時候,交流才具備了真正的條件,繪畫作為交流的方式才得以存在。

那時,繪畫成為一種樸素的勞動,一種耕種,讓我覺得踏實。

IMG_5600.GIF

文|劉商英

編輯|周緯萌

圖片|藝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