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誘餌”與“無門一窗唯光”:胡偉與袁中天雙個展開幕

時間: 2023.5.22

藝術家胡偉個展“誘餌”和袁中天個展“無門一窗唯光”于2023年5月21日至2023年9月3日期間在北京美凱龍藝術中心正式展出.海報_誘餌.png

“誘餌”

藝術家:胡偉

策展人:黃文瓏

“誘餌”是藝術家胡偉的首個機構個展,以3部影像、裝置和雕塑的形式,對其近年創(chuàng)作進行階段性回顧與梳理,并首次呈現由美凱龍藝術中心支持的最新三通道影像作品《地鳴 碎礫》(2023)。

新作《地鳴 碎礫》是地景與人跡影像交織而成的視覺變奏,拍攝于南方一處廢棄的采石場。影像所討論的主人公們早已沒了蹤跡,被采運的石料填海后成為了新的土地,被遺棄的廢石在此地形成新的地貌。藝術家以何種方式展現一個沒有現場的現場,如何追溯人的遷徙及其所代表的時間尺度,成為這部新作的著力點。

1 《地鳴 碎礫》.png2 《地鳴 碎礫》.png胡偉,《地鳴 碎礫》(靜幀),三通道高清影像裝置,超16mm膠片轉2K數字影像,彩色,有聲,15分21秒,2023,由美凱龍藝術中心支持創(chuàng)作

展題“誘餌”一詞影射胡偉在創(chuàng)作中釋放的吸引力,無論是歷史、詩性敘事、鏡頭美學還是調研動作本身,但“誘餌”亦指向偽裝之下的醉翁之意。在近年的實踐里,胡偉漫游在不同的地緣與時代語境之中,嘗試捕捉在社會與歷史的錯綜巨網下人的精神與肉身。通過語言的、敘事的、媒介的轉譯,他觸摸到具體的人,他們時而受困于網中,時而又從中逃逸。胡偉對“被消音的歷史”的興趣,并不僅是現代人針對歷史的單純關切,更是對于這一意向所暗示的張力關系的揭示。連同受歷史逸聞與電影啟發(fā)的《輕罪》(2022),以及《風下之鄉(xiāng)》(2020-2021)中旁白所象征的非人類生命或神靈,藝術家在此推進的是有關如何在現代廢墟上構建新敘述的實踐。

1《輕罪》.png2《輕罪》.png胡偉,《輕罪》(靜幀),雙通道4K影像裝置,彩色,有聲,16分39秒,20224《風下之鄉(xiāng)》.png5《風下之鄉(xiāng)》.png胡偉,《風下之鄉(xiāng)》(靜幀),單通道高清影像裝置,彩色,有聲,53分16秒,2020-20211《水生入侵1-6號》.jpg2《水生入侵1-6號》.JPG

胡偉,《???侵1-6號》,尺?可變,玻璃,?晶粉末、耐?砂,陶?,釉,?鐵,礦物顏料,LED燈珠,圖?由藝術家提供《“X”之腹——雙頭》1.JPG《“X”之腹——雙頭》2.JPG胡偉,《“X”之腹-雙頭》,22×72×30.5cm,黃銅、青銅、不銹鋼、光敏樹脂、?晶、化學熱著?,圖?由藝術家提供

關于藝術家

胡偉,藝術家.jpg

胡偉,1989年生于大連,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本科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16 年研究生畢業(yè)于 Dutch Art Institute (DAI)。胡偉使用影像、裝置、 印刷圖像、表演和繪畫等多種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興趣常始于文本與視覺文化之間看似無關的元素,通過調研、轉譯和想象來探索藝術與現實關系在政治和形式上的多重的、可思辨的聯系。他近期的實踐游走在不同的地緣語境和“消音”的歷史和材料中,調查個人、非人及物質在歷史和自然改造過程中的能動性,分裂和人為的異化。結合動態(tài)影像和散文美學,他的工作也揭示不可見的勞動、情動和價值判斷在不同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中的不穩(wěn)定關系。


海報_袁中天.png“無門一窗唯光”

藝術家:袁中天

策展人:黃格勉

“無門一窗唯光”是藝術家袁中天(Chris Zhongtian Yuan)的首個國內機構個展,以4部影像作品、部分裝置與圖紙的形式對其近年創(chuàng)作進行階段性回顧與梳理,并首次呈現由美凱龍藝術中心全新委任創(chuàng)作的影像作品《無門一窗唯光》(2023)。

1.6 《無門一窗唯光》.jpg1.2《無門一窗唯光》.jpg袁中天,《?門?窗唯光》(靜幀),三通道?清影像,超8mm膠?轉數字影像,彩?,有聲,26分32秒,2023,由美凱龍藝術中?委任創(chuàng)作。3.2 《武漢朋克》.jpg3.1 《武漢朋克》.png袁中天,《武漢朋克》(靜幀),單通道高清影像,彩色,有聲, 12分1秒,2020,由電影與錄像傘(Film and Video Umbrella)委任創(chuàng)作。

袁中天以建筑的方式參與到影像媒介之中,并由此試圖創(chuàng)造出新的影像語言。他們的作品時常聚焦于那些在集體歷史、快速成長或宏大敘事中被遺忘或困惑的邊緣群體。在這些作品中,家和離散/流放始終是一對互相矛盾的概念,藝術家亦嘗試在對立與缺席的空間里尋跡各種形式的生命、情感以及被夾雜在新舊技術之間的微弱訊號。他們近年來的項目《親近,更近》(2020-2021)、《武漢朋克》(2020)、《1815》(2019-20)探討了集體歷史與自傳般的親密感,以及中心與邊緣、個體與制度之間的復雜緊張關系,使那些介于兩者的空間得以正?;!稛o門一窗唯光》(2023)這部全新委任的三通道影像作品延續(xù)此前的創(chuàng)作脈絡,圍繞一位來自袁中天故鄉(xiāng)、于2022年離世的朋友展開,提出了關于家園、缺席、創(chuàng)傷和理智的問題。而藝術家為此次展覽全新制作的一系列雕塑物件與建筑樂譜圖則詩意而輕松地截取、延展并分析了這些影像中或日?;蛑贫刃缘目臻g,賦予因轉瞬即逝而被遺忘的空間和景觀以實體。在重構“鬼魂”曾經居住過的空間的過程中,他們發(fā)問:當失憶在個人和集體間同時發(fā)生,我們如何一邊銘記,一邊遺忘?

2.1 《親近,更近》.png

袁中天,《親近,更近》(靜幀),單通道高清影像,彩色,有聲, 10分鐘,2020-21,由OCAT研究中心委任創(chuàng)作。4.1《1815》.png袁中天,《1815》(靜幀),單通道高清影像,彩色,有聲, 8分35秒,2019–2020,由武漢K11委任創(chuàng)作。

“無門一窗唯光”由美凱龍藝術中心策展人黃格勉策劃,該展覽受到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中英文化連線”計劃的資助,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中英跨國展覽中的第一部分,展覽的第二部分將于今年6月在英國雷丁的藝術機構雷丁國際(Reading International)呈現。值展覽舉辦之際,美凱龍藝術中心亦將聯合非營利國際組織OnCurating.org出版袁中天的首本展覽圖錄。


關于藝術家

袁中天,藝術家.jpg

袁中天(1988年生于武漢)畢業(yè)于倫敦建筑聯盟學院和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他們的實踐旨在通過影像,聲音和文本來探討缺席和流放空間是如何被政治化的。通過重新組合本土的聲音和空間材料,交織探索影像的結構和技術,他們的作品研究敘事和政治,同時建立和拆除我們日??臻g的框架。個展包括“家在音樂處”,雷丁國際,雷?。?023),“吻別喧囂”,V.O Curations,倫敦(2023), “1815”,K11,武漢 (2020) 等;近期群展和放映包括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薩默賽特宮、白教堂美術館、剩余空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考陶德藝術學院、OCAT研究中心、約克美術館、蘇黎世Videoex、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希臘館等。袁中天曾獲得英國Aesthetica藝術獎和倫敦電影協會FLAMIN獎。

圖、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