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從“眾望”到“共域”:“感官共域”論壇在時代美術館舉辦

時間: 2023.5.9

2023年4月30日下午,“感官共域”公共藝術項目展開以“從眾望到共域——公共藝術為誰而做”為主題的圓桌對談,探討公共藝術中的“公共性”是什么、核心價值如何呈現(xiàn)以及公共藝術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等問題。

“感官共域”公共藝術項目的發(fā)起人之一,時代美術館館長趙燕與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創(chuàng)始人鮑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感官共域”參展藝術家楊茂源在論壇中對談。

公共、開放、聯(lián)接,“感官共域”為每一個人而做

從左至右,依次為鮑棟、趙燕、張子康、楊茂源.png

從左至右,依次為鮑棟、趙燕、張子康、楊茂源

在討論何為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時,論壇嘉賓盡管從不同側面給出了解讀,但不約而同地都將公共藝術指向公共、開放和聯(lián)接。

張子康認為“公共”意味著大家都能夠進入的場域,不是私密空間,是藝術與自然與人的互動方式。鮑棟表示,公共藝術取決于觀眾和它的關系——一個公共藝術作品放在家里沒人看到,就不能稱其為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為了公眾而做的。引起楊茂源對公共藝術的興趣在于它激發(fā)了藝術品的開放性。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有一種跟觀者之間一對一的關系,而公共藝術會在公共空間里面跟各種不同的人發(fā)生關系,在社會和人群中發(fā)揮價值。

趙燕認為能否引起公眾的注意力和討論,能否與公眾產生情感上的聯(lián)接,是決定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價值的核心因素。藝術作品不應該僅存放于美術館中,一定也要走入公共視野,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當中。所以華熙LIVE打造的是一個城市年輕人的活力聚集地,5個小時的生活方式圈,把文化體育、文化藝術、文化娛樂、文化生活、文化教育融為一體。讓人們在藝術中找到共鳴,治愈心靈。人不管做什么,終歸還是要讓自己幸福。

時代美術館館長趙燕發(fā)言.png

時代美術館館長趙燕發(fā)言

時代美術館邀請李贏、劉亞洲、宋三土、顏石林、楊茂源、周力六位當代先鋒藝術家開展“因地制宜”的創(chuàng)作,將11件極富張力的大型藝術作品植入相應的場域空間之中。后疫情時代,個體的情感體驗與群體和社會的聯(lián)接模糊而缺失,這11件公共藝術作品出現(xiàn)在城市中,讓公眾個體以“參與者”的身份,打開感官,產生交互體驗,當藝術作品與場域相融,“沖破”了日常生活的慣常景致,使有限的空間得以無限發(fā)散與外延,并與各具風貌的城市緊密相融,不僅能營造出全新的“多維情感場域”,更會引導公眾在熟悉中發(fā)掘陌生、感知新生,從而調動公眾的獨特感官,激發(fā)人們的共情與共感。

成都藝術大道開街,人流涌動.png

成都藝術大道開街,人流涌動

宋三土作品《宇宙幻想發(fā)射塔》.png宋三土作品《宇宙幻想發(fā)射塔》

4月21日,“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藝術季開幕式在時代美術館成都館順利舉行?!案泄俟灿颉惫菜囆g項目是當下藝術結合商業(yè)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從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眾望”單元中精選出最具標志性、傳播性、參與性的當代藝術作品,落地北京、成都、重慶的華熙LIVE空間中,充分發(fā)揮公共藝術的在地性價值。因地制宜的創(chuàng)作為城市增添了藝術調性,將藝術融入城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公眾塑造出一個有內容、有靈魂、有體驗、有溫度、有科技的藝術生活場域,使城市生活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楊茂源作品《向上看》.png

楊茂源作品《向上看》李贏作品《未燼》.png李贏作品《未燼》

周力作品《環(huán) 之二》.png周力作品《環(huán) 之二》

“感官共域”參展藝術家與策展人一同參觀藝術大道.png“感官共域”參展藝術家與策展人一同參觀藝術大道

公共藝術向公眾敞開,每個人都能與之對話

藝術來源于生活,凡是能從中體驗到美感的事物都可以上升為藝術。趙燕說:“藝術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支撐,伴隨我們的一生,引領我們去發(fā)現(xiàn)生命中美的閃光點?!?/p>

時代瞬息萬變,大眾審美結構也在隨之改變,人們對藝術文化給予更為強烈的期待,藝術家的觀察視角和創(chuàng)作思潮也在不斷推動公共藝術的發(fā)展。當今藝術家們也意識到藝術不僅局限于技法,開始注重跨界,與觀眾對話,尋求思想的共鳴,建立聯(lián)接,這是當代藝術觀念的進步。公共藝術讓整個城市變得松弛有溫度,更有人文調性。趙燕在論壇中表示,“以人為本的社會,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是為人服務的,藝術是最能夠和人產生聯(lián)接的,無需語言文字,好的藝術作品,每個人都可以和它對話。”

藝術對公眾不僅有治愈作用還有強大的精神引領作用。藝術不應該僅僅被瞻仰,在美術館里束之高閣,更應該融入城市生活。公共藝術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街區(qū)里的藝術作品靜默佇立于此,伴隨每一個清晨和黃昏,出現(xiàn)在公眾日常生活的視野中,與城市中的人一同呼吸,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城市中人的感覺和體驗。趙燕說,即使是建造房子,也把它當做一個藝術作品來用心對待。因為土地是有生命的,建筑被人賦予了靈魂,具有生命力,而不僅僅是一個靜物。顏石林作品《你好》.png顏石林作品《你好》

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一個城市中缺失藝術該多么無趣,也不敢想象剝離了藝術的生活是否會變得過于沉重。乘著藝術之翼,人們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情感投射確證自身,從平庸中超脫出來成為更好的自己。后疫情時代,人們迫切需要精神重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渴望聯(lián)接。藝術以一種溫存之姿喚醒人們,引導公眾打開感官,去討論和交流,尋求同感、共振,讓社會復蘇,激發(fā)活力。趙燕說:“藝術真正服務于大眾,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得到永生?!睙o論科技怎樣發(fā)展,線上即時通訊多么便捷,人們終歸需要面對面的、真實的情感交流。華熙LIVE為公眾打造有藝術氛圍的能量場,讓大家在自由愉悅的場景中充分交互,體驗“心流”時刻,找到自己信任的力量,擁有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勇氣。

藝博會時代美術館展位.png

藝博會時代美術館展位藝博會現(xiàn)場觀眾.png

藝博會現(xiàn)場觀眾

時代美術館一直關注當下藝術的多種可能,尤其是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推進藝術的跨界思考與探索,包括藝術與時尚,藝術與設計,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方式,以藝術觀察者和學術梳理的身份介入藝術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當下富有獨創(chuàng)精神、自發(fā)性的新藝術語言。同時,對接國際前沿藝術發(fā)展趨勢,積極推動當代中國藝術的發(fā)展。時代美術館為扶持青年藝術家成長特別發(fā)起了“種子計劃”,其中的10位藝術家?guī)?0余件作品在本次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中亮相。

 圖、文感謝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