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靳尚誼青年教師創(chuàng)作獎|馬佳偉:繪畫是存在痕跡的一種顯現(xiàn)

時間: 2021.11.23

頭圖.gif

編者按:作為本年度中央美術學院“靳尚誼青年教師創(chuàng)作獎”獲獎教師之一,油畫系教師馬佳偉在此次獲獎教師作品展中呈現(xiàn)了主題性創(chuàng)作及個人藝術語言探索兩方面的作品。從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到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yè),再逐漸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繪畫這種藝術語言始終伴隨著馬佳偉。從對畫面結構秩序的堅持,以及對材料本身帶來的軟性靈動情緒的探索,在多年以來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研究中,馬佳偉一直“較勁”地試圖在畫面的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走出畫室,外出的寫生經歷則帶給了馬佳偉一種全新的體驗,并引導她在畫面中尊重自然和“現(xiàn)場”帶來的真實痕跡。在馬佳偉看來,復雜且無法預期的現(xiàn)實狀況能夠通過畫面和筆觸實現(xiàn)單純而直接的展現(xiàn),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媒介十分發(fā)達的時代中,她以繪畫真誠地感知著世界和自我的存在。

而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馬佳偉強調課堂中的交流與分享,并鼓勵學生在藝術門類之外的學科廣泛涉獵,由此,她希望學生們能夠理解繪畫和這個社會的真實關聯(lián)。在本次采訪中,馬佳偉將從此次展覽的參展作品出發(fā),從繪畫語言、創(chuàng)作思維、教學經驗等方面進行分享。

馬佳偉 個人照片.jpg馬佳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工作室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研究員。

2019年被評為中宣部青年思想宣傳文化英才。作品曾獲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2020、2021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祖國慶典 央美貢獻”、“百年華誕 央美貢獻”表彰及中央美術學院第二屆“徐悲鴻獎”。博士論文《透視法與平面繪畫的深度空間研究》獲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優(yōu)秀論文獎。

2019年文旅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入選《偉大歷程 壯美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2021年《信念:獻給西路軍女戰(zhàn)士》入選《不忘初心 繼續(xù)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2021年中宣部、文旅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高度:5G 雄安》入選《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2021年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央美院舞臺多媒體視覺創(chuàng)制。

個展:2008年《在場》、2014年《本色》、2017年《遠方》、2018年《有窗戶的單子》;參展:《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繪畫展》、《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第五屆拉丁美洲雙年展》等。


藝訊網:馬老師您好,恭喜您獲得本年度“靳尚誼青年教師創(chuàng)作獎”,首先能否簡單為我們介紹一下此次展覽呈現(xiàn)的作品?

馬佳偉:在這次展覽中,我呈現(xiàn)的作品主要分為寫生和創(chuàng)作兩部分:其中寫生部分的兩件作品是我分別去到新疆達坂城和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兩個地方采風寫生之作;而創(chuàng)作部分在這次展覽中,又可以看到主題性創(chuàng)作和我個人藝術語言探索兩方面的呈現(xiàn)。

我選取了2015年創(chuàng)作的《夜話:靜默》,這是我博士畢業(yè)后留校第一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要表現(xiàn)了我在那個階段對色彩的持續(xù)關注與研究。而2018年在倫敦駐留考察時創(chuàng)作的“encounter”系列作品來則呈現(xiàn)了我對繪畫語言材料方面的探索。

3W4B7725.JPG《夜話:靜默》展覽現(xiàn)場《夜話:等待》  200x200cm 布面油畫 2018年(1).jpg《夜話:等待》  200x200cm 布面油畫 2018年《Encounter 系列》 2018年 綜合材料 46x35cmx20.jpg《Encounter 系列》 2018年 綜合材料 46x35cmx203W4B7721.JPG《Encounter 系列》展覽現(xiàn)場

而主題性創(chuàng)作方面,我選擇呈現(xiàn)了2015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時學校組織主題寫生創(chuàng)作展時完成的《盧溝橋·1937》,2016年“藝術再長征”主題寫生創(chuàng)作活動中在遵義土城的寫生,2019至2021年參加文旅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項目完成的兩件表現(xiàn)雄安新區(qū)建設的作品,以及2021年參加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組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完成的《信念:獻給西路軍女戰(zhàn)士》,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央美院舞臺多媒體視覺創(chuàng)制,完成的表現(xiàn)土地革命時期的瑞金的三幅作品等。

《盧溝橋.1937》360x180cm  2015年  布面油畫.JPG

《盧溝橋·1937》360x180cm  2015年  布面油畫

《她:長征路上的女紅軍》(局部)100x100cmx42幅,綜合材料 2016年.png《她:長征路上的女紅軍》(局部)100x100cmx42幅,綜合材料 2016年

《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230X360cm 2019年 布面油畫.jpg《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230x360cm 2019年 布面油畫

《高度:5G雄安》230X340cm 2021年 布面油畫.jpg

《高度:5G雄安》230x340cm 2021年 布面油畫

《信念:獻給西路軍女戰(zhàn)士》 300cmX600cm 2021年 綜合材料.jpg《信念:獻給西路軍女戰(zhàn)士》 300cmx600cm 2021年 綜合材料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視覺創(chuàng)制400X100cmX 2021年 布面油畫.jpg藝訊網:不論是主題性創(chuàng)作,還是在您個人藝術語言的探索實踐中,不難看到您對畫面構圖、尺幅的理性與考究,而同時您畫面中的筆觸又是豐富而有情感的。請您談談在創(chuàng)作中,您對畫面布局和筆觸的思考,它們如何與您的創(chuàng)作思想相互作用?

馬佳偉:可能由于性格的原因,我很在意畫面的結構秩序。最早是本科二年級的靜物課,我第一次嘗試著用測量的方法構圖,用尺子幫助我尋找畫面內在結構的關聯(lián)和穩(wěn)定性。隨后在博士論文階段,我也選擇“透視法”作為研究方向,包括后來做的城市系列的方形和圓形的創(chuàng)作也都延續(xù)了這種關注。在結構秩序方面的控制,好像是自己的偏執(zhí),其也能夠與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產生共鳴。我回想這種探索在一開始是一種希望主動去擺脫由眼睛看到的、隨意性的描摹,而隨著實踐積累和研究興趣日益深入,我對這種畫面結構的意識越來越強。

《港珠澳大橋》 200cmX420cm 2018年 布面油畫.jpg

《港珠澳大橋》 200cmx420cm 2018年 布面油畫

另一方面,我又總是期待著一種不可控的東西,這也是我對媒介帶來的效果,也可以說是筆觸或肌理令我很著迷的原因。偶然得來的筆觸以及它們所形成的畫面肌理,是一些特別感性的元素,相對于均衡而平穩(wěn)的畫面結構,肌理和筆觸是一種軟性而靈動的情緒,是生命力的體現(xiàn)。我期待在畫面的理性構成和材料帶來的豐富可能性之間,有一種彈性的空間,對這個空間的探索也一直支撐著我對這種畫面中“軟性”的一面持續(xù)關注。我記得在創(chuàng)作《盧溝橋·1937》時,我跟筆觸特別較勁。畫到最近的那塊兒石板時,我用了最厚的一塊兒顏色,那一筆反復了很多遍。我希望那一筆是直接的,不拖泥帶水的??墒且还P上去了,氣不對,刮了;再上去了氣對了,厚度又不夠了,再刮了;再上去厚度夠了,顏色又不對了……來回來去弄了很多遍,直到它方方面面都達到了心里想要的那一下。

3W4B7614副本.jpg《盧溝橋·1937》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而有趣的是,近年來寫生的經歷也帶給我了一些新的體驗。在面對大尺幅的寫生作品時,外界自然環(huán)境可能帶來各種各樣的變數(shù),其往往體現(xiàn)為一種在“現(xiàn)場”的自然痕跡,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生動,甚至會影響繪畫的每一筆。那些倉促中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顏色可能不那么完美,但是卻更為真實,這是我之前在畫室中不曾有過的體驗。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后,我開始尊重“現(xiàn)場”帶給我的真實體驗,這種轉變可能也體現(xiàn)在我畫面之中——我對筆觸的較勁發(fā)生了變化,我開始較勁它一定是自然的現(xiàn)場的痕跡。

《藏族古村青稞場》 80X200cm布面油畫 2020年.jpg《藏族古村青稞場》 80x200cm 布面油畫 2020年

《達坂城》80X150cm 布面油畫 2019年.JPG《達坂城》80x150cm 布面油畫 2019年

寫生:《祈福:洛多杰智合寺》60X120cm 布面油畫 2020年(1).jpg《祈福:洛多杰智合寺》60x120cm 布面油畫 2020年

藝訊網:您曾經談到,從附中、本科、研究生到博士階段,您對繪畫的體驗是“不斷地回到原點”,但不意味著一種單純的重復,而是如走盤山路一樣的體驗。如今我們處在一種各種信息、媒介都十分發(fā)達的時代中,繪畫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表達也在日益受到新媒體、新觀念的挑戰(zhàn)。在當下,您又是如何理解并體會“繪畫”的呢?

馬佳偉:確實繪畫在今天這樣一個各種信息、媒介都十分發(fā)達的時代,顯得非?!皞鹘y(tǒng)”,但是我也不認為各種藝術表達方式之間是一種零和博弈的關系,它們應有各自的視角和方式去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從可考的原始洞穴壁畫中的手印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繪畫作為人的存在的重要意義,其形式的直接性和單純性同時隱藏生命本身巨大的復雜性,在今天這個多元的世界中,我認為這種繪畫獨有的特點更應該被注意到。我記得上學時,一直覺得油畫寫生是一種練習手段。隨著近些年外出寫生越來越多,我意識到它的意義不止于此,現(xiàn)實永遠出乎意料的復雜,現(xiàn)場會遭遇各種無法預期的可能,這些經歷逐漸把我原初的計劃轉變?yōu)橐环N切實的體驗,現(xiàn)場所有的感知都成為畫面的一部分,這時寫生或者說繪畫也成了一段時間和行為的痕跡,繪畫就是我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

展覽現(xiàn)場

藝訊網:在作為一名藝術家外,您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是中央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能否聊聊您在藝術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方法和理念?您是如何平衡教學與創(chuàng)作這兩個方面的?

馬佳偉: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希望盡可能地把我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的體會分享給學生們。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除了油畫學科本身的技術層面的教學之外,我也希望學生能夠在相關的歷史和哲學層面展開興趣,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性,盡可能“通”。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中,學生其實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的信息,因此我更多在課堂中強調一種交流和分享。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發(fā)揮學生最大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但這種主動性是在一個課題的明確要求下展開的,我們會圍繞著一個明確的課題,師生共同進行討論和研究,邊畫邊讀書討論是我課堂的常態(tài),我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對多元學科的涉獵來理解繪畫和這個社會的關聯(lián),這也是我自己日常研究、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方式。

展覽現(xiàn)場

藝訊網:以此次青年教師創(chuàng)作獎和展覽為節(jié)點,您對日后的創(chuàng)作和教學有何構想和期待?

馬佳偉:非常榮幸能夠獲得這一屆靳尚誼青年教師創(chuàng)作獎,也非常感謝靳先生和學校為青年教師的成長給予的關心和支持。我會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之路上繼續(xù)深入,突破創(chuàng)新,踏踏實實的出作品。另一方面將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作與時代發(fā)展有機結合,培養(yǎng)新時代的美術創(chuàng)作人才。

_45A7247.JPG采訪現(xiàn)場

采編|藝訊網

現(xiàn)場圖|李迪

作品圖片資料致謝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