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重新定義媒體藝術:“真實的拓撲”CAFAM Techne三年展將啟

時間: 2019.11.5

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3月29日,大型媒體藝術展“真實的拓撲”(Topologies of the Real)將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CAFAM)舉辦,同期呈現由ZKM | 卡爾茲魯爾媒體藝術中心策劃的“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杰作之旅(Art in Motion: Masterpieces with and through Media)中國巡展,并以此啟動首屆 “CAFAM Techne三年展”(CAFAM Techne Triennial)。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繼CAFAM雙年展、CAFAM未來展、媒體雙年展之后推出的一個新的三年展序列,是美術館未來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品牌項目。

展覽將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顧問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科技中心主任張尕教授擔任策展人,并與彼得?韋伯(Peter Weibel)、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共同作為ZKM “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杰作之旅” 中國巡展的聯合策展人。朱迪斯?比爾(Judith Bihr)和達麗雅?米萊(Daria Mille)為“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杰作之旅”協作策展人。

“真實的拓撲”將以“現實中斷”( Reality Interrupted)、“術問: 真實的回歸”(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多重宇宙:沒有自然的生態(tài)”(Multiverse: Ecology without Nature)  三個部分構成,審視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時空之技術構建的明顯加速下,真實的概念不斷被藝術想象所挑戰(zhàn)和改寫的軌跡,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時性的數字當代所蘊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困境和潛力。ZKM之“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杰作之旅”則構成了“現實中斷”分主題的媒體歷史基礎。

“在人類進入近代社會以來,科技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核心的啟動力。在藝術領域,藝術與科技的關系是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歷史上每一次重大技術革新都帶來了藝術和美學觀念的變化。今天,我們更是處于一個科技、藝術與文化交叉發(fā)展的時代。數字技術和智能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讓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表現形式、理論闡釋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如何從藝術與科技的交匯領域發(fā)展出新的道路將成為當下的一個重要命題?!痹诎l(fā)布會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談舉辦CAFAM Techne三年展舉辦的初衷?!爸醒朊佬g學院作為世界一流藝術學府,一直致力于前沿藝術教學和創(chuàng)作研究。此次展覽是美術館最大規(guī)模的一個自主策劃的大型學術展覽,也是美術館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一個全新展覽系列的初次嘗試。整個展覽將占據美術館共5000多平米的展廳整體空間,展示從19世紀后期直至當下,從早期的實驗主義者以現代藝術的先期到當代藝術的標志性人物以及年輕的聲音所組成的130多位藝術以及藝術組合的130余件作品,展開了‘真實’的動態(tài)拓撲軌跡,以回應數字當下之‘存在’的緊迫性?!睆堭^長相信,此次CAFAM Techne三年展將給廣大公眾對于媒體藝術的認知帶來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思維啟發(fā)。

本次展覽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顧問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科技中心主任張尕教授認為人跟物、人和機器、人和萬物之間新的多重主體的認知,核心一個問題是“現實重組”。時間和空間構成了今天的“存在”的意識,這是對于真實最基本的了解,“真實的拓撲”回應了這個哲學命題。結合具體作品,張尕對展覽的三個部分進行了生動詳細的闡釋。他談到,技術時空的構建賦予“存在”以全新的意義,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次展覽展開了對“真實”概念的思辨和闡釋。在媒體藝術展覽方興未艾的當下,主辦方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作為一個學術機構,不僅探究媒介表現的可能,更有必要將其置于歷史的關聯中去思考媒體技術帶來的一系列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媒體技術本身發(fā)展的軌跡,從而深化對構成今天媒體藝術基礎的認知。

張尕教授強調本次展覽是在中國內地舉辦的一次既包含了最近期的媒體藝術作品,又將媒體藝術置于更廣闊的歷史語境中的重要嘗試。本次展出的許多作品都是對于媒體藝術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作品,并且也是首次于國內美術館亮相。他認為,此次展覽規(guī)模巨大,同時蘊含了豐富的史料,可以幫助觀眾對藝術媒體的發(fā)展進行概述性的了解。

本次“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杰作之旅”展覽策劃人之一、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首席執(zhí)行官彼得?韋伯(Peter Weibel)在視頻講話中提到觀看影像的方式存在多種,其最重要的差異在于儲存方式。信息可以通過化學方式、磁性介質、電子信息等方式進行儲存。當信息是以電子信息進行儲存時,則被稱為虛擬信息儲存,由此引出了有關媒體藝術的三個概念:信息存儲的虛擬性、信息內容的可變性以及信息行為的生存力。在本次展覽中,這三個概念都將得到充分的展示。他認為此次展覽是歷史上第一次準確地呈現出從攝影到計算機、繪畫和雕塑這些媒體之間的區(qū)別,“通過展覽,我們正在重新定義什么是媒體藝術”。

編/楊鐘慧
圖/央美美術館供

展覽分版塊:

1、現實中斷&運動中的藝術

展覽的第一部分主題“現實中斷”以及 “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杰作之旅”,聚焦于媒體藝術是基于技術設備的藝術,與設備和機器密不可分。通過將運動作為機器的基本特征,展覽的該主題勾勒出從攝影器材的引介演變而來的藝術史。電影攝影疊加中的運動圖像以及控制論反饋系統(tǒng)則進一步豐富了這一歷史,從而預示了當今無處不在的各種交互。衛(wèi)星通訊技術和分布式網絡節(jié)點的早期實施(盡管是冷戰(zhàn)的副產品)預示著信息社會在20世紀中葉的興起,進一步加劇了運動速度,將空間和時間壓縮為純粹的技術架構。時間不再,距離隨之消失,最終招致了數字資本的千禧之亂,更在雙子塔轟然倒塌的災難圖像中見其慘烈,打亂并中止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展覽的這一部分囊括了經由媒介展開的百年藝術史及其持續(xù)的影響。

2、術問: 真實的回歸

“Datumsoria”(術問)一詞,系由“datum”(數據)與“sensoria”(感覺中樞)所結合而生成的生詞,意指內在于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感知空間。它講述了新“現實”的邏輯,亦即由1與0的泛型(genericity)所構成的二進制的虛擬力量,形狀與樣式從泛型的內在平面(plane of immanence)中涌現并得以固化。真實,既不是對再現的追求也不意味著超越現實,而是被粉飾的虛擬。真實是作為生成的泛化。作為本展覽的第二部分,“術問”見證了無所不在的機器之膜的強大存在:即徹底改變了我們工作和娛樂,政治和經濟之游戲規(guī)則的互聯網世界。在電子脈沖的波動中,沉淀著感知的痕跡,激發(fā)著情感的潛能, 涌現出具備著探索另一維度之新倫理的另一階次的主體。這一部分的展覽也表明,真實的政治不再僅存在于 “作為痛楚的主體形態(tài)的物理身體及社會場所”——這也是當代經驗的主體以及藝術探究的對象——它還暗示著,誰才是這個由比特和字節(jié)的物質性、以及數字的算法力量所構造的新現實的擁有者。 

3、多重宇宙:沒有自然的生態(tài)

展覽的第三部分借用蒂莫西?莫頓(Timothy Morton)的同名著作《無自然的生態(tài)》作為副標題,然而偏離了作者對自然的文化批判,提出了如弦論所倡導的,一個基于推測然而并非不可企及的、具有完全不同維度和物質的多重宇宙的真實。 在此眾多的生態(tài)和界域中,自然的本質,正如量子現實推翻了可感知的自然一樣,當粒子以無窮之遠和無限之近同時并置的距離涌入著名的雙槽實驗一樣,其詭異的時空波動再次顛覆了人類智慧的極限,自相矛盾成為論述的新寵。在這些平行的時空中,在宇宙的視界之間,人類的歡笑和哭泣,機器的轟鳴和啁啾,文明之神話和羈絆,人工智能自譽的勤奮和生物異類都在創(chuàng)造自己真實的世界,經營它們得以生存和凱旋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