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青衿計劃2018”征集啟動:尋找情感和人性的溫度

時間: 2017.12.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表達對青年才俊的愛慕,后來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申為對杰出人才的渴望。為了發(fā)現(xiàn)和推薦青年藝術家,正觀美術館在“2015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的基礎于2016推出首屆“青衿計劃”青年藝術家項目。2017年11月30日,“青衿計劃2018”再次起航,征集啟動新聞發(fā)布會在正觀美術館舉行。美術學博士魏祥奇將繼續(xù)擔綱策展人。

新聞發(fā)布會上,正觀美術館館長孫志中、策展人魏祥奇和項目總執(zhí)行闞琳琳向在場的媒體就前兩屆“青衿計劃”做了回顧和總結,并對即將到來的“2018青衿計劃”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計劃做了一些介紹。

“青衿計劃”,原則上不預設明確的策劃主題。但要求參展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必須有著直覺表現(xiàn)力和自我意識,對于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觀念,有著清晰的問題意識。魏祥奇認為,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盡管很多青年藝術家在探索新觀念和新思想,但更為重要的是創(chuàng)作與自我之間的真實性關聯(lián),即創(chuàng)作是基于對自我的深入認知之上,而不是為了觀念而觀念,迷失了自我的存在。因此,2018年“青衿計劃”作品要求注重語言和意識上的“自覺”,在藝術史和社會學的雙重維度中,尋找情感和人性的溫度。

2016年,第一屆“青衿計劃”以“繪畫性”和“表現(xiàn)主義”、“圖像性”和“觀念意識”為題,遴選了51位藝術家的171件作品,于3月和6月在北京正觀美術館、天大云華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2017年,第二屆“青衿計劃”以“視覺和思想經驗的主體性轉化”、“歷史和知識經驗的重構”、“感性、語境和空間的變奏”為分論題,探討了“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中的意識自覺”,遴選了49位藝術家的184件作品,于3月至5月在北京正觀美術館、天大云華美術館舉辦。2018年,“青衿計劃”將甄選出含投稿和推薦的30—40位藝術家的作品約80件,最終在正觀美術館展出。

“青年”作為一個群體,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被討論。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詞中,將青年視為進取的力量。50年代,全國青年美展推出,80年代的藝術大展將“青年”與“進步”、“新潮”等字眼結合在一起。進入新世紀,青年藝術家的發(fā)現(xiàn)和培植開始為藝壇所關注。尤其是2010年以后,“新星星藝術節(jié)”“青年藝術100”“央美CAFAM未來展”等青年藝術家項目乘著經濟危機后市場復蘇的春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青衿計劃”的啟動在這個層面來看,顯然是遲到的。

但“青衿計劃”啟動之初即有自己的學術思考,希望從一個獨立的角度組織業(yè)界的知名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家、藝術機構共同梳理“八五”之后形成的藝術面貌。 “青衿計劃2016”、“青衿計劃2017”邀請了蔡峰、蔡萌、陳湘波、杭春曉、何桂彥、胡斌、劉禮賓、尚輝、盛葳、孫鳳、介甫、王春辰、吳洪亮、伍勁、徐然、朱小鈞共17位知名策展人和批評家作為學術顧問,“青衿計劃2018”還將邀請曹飛躍、邸小偉、康學儒、王鵬杰、楊鑒、于瀛共6位專注于青年藝術項目的策展人作為學術嘉賓。不僅如此,青衿計劃更為注重策展人本身的學術判斷力,在征集作品時更傾向于架上繪畫,注重繪畫性和思想觀念的結合,考察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歷史意識。

據(jù)魏祥奇介紹,“青衿計劃2018”之后,或將組織前幾屆參展藝術家的優(yōu)秀作品策劃學術主題展覽,以梳理青年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對于未來的展望,孫志中館長笑稱:“項目沒有終點,青衿計劃的火車將承載著大家的愿望在策展人的帶領下持續(xù)開下去。”

文/楊鐘慧
圖/主辦方提供

“青衿計劃2018”征集啟事

“青衿計劃2018”將通過在藝APP,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2月上旬,主辦方將所有投稿和推薦的藝術家資料進行匯總,再經由出品人、策展人、學術顧問和特邀嘉賓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最終的參展藝術家名單。預計展覽于2018年3月17日至4月29日,在正觀美術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