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OCAT研究中心2019柯律格年度講座預告:中國藝術史上的三個跨國瞬間

時間: 2019.8.27

中國藝術史上的三個跨國瞬間

主講人:柯律格

第一講  9月2日 14:00-17:00 
1902-1903年:謝赫在加爾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

第二講 9月3日 14:00-17:00  
1922-1923年:董其昌在倫敦,杜里舒在北京

第三講  9月4日 14:00-17:00
1927-1928年:潘玉良在羅馬,保羅?塞尚在上海

地點: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北京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甲59號文化大廈20層)

本系列三場講座將集中關注20世紀的前30年,其時現(xiàn)代/傳統(tǒng)、西方/東方的二元對立首度被運用到中國藝術中。講座嘗試將這一時期的發(fā)展置于一個更大的框架中,關注此時特定的翻譯和置換行為,它們讓思想和物在全球范圍內(nèi)移動,并讓跨國因素為當時全球理解中國藝術的方式貢獻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每場講座以一組個體、文本和地點的相遇為起點,檢視“世界主義”如何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這一關鍵歷史時期的文化。(此處“世界主義”僅指“過去人們超越本土思考和行事的方式”。)講座主張“世界主義并非從一種文化的單一中心輻射出的一個圈,相反,中心無處不在,邊緣更無從談起”,并將嘗試尋找中國現(xiàn)代藝術研究的新路徑,以突破這一領域中諸如“影響”之類的概念,用更復雜的方式來理解流動和連接。

第一講  1902-1903年:謝赫在加爾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
第一講的起始點之一是5世紀的畫論作者謝赫,其“六法”在亞洲以外的首輪探究,尤其是岡倉天心 (1862-1913)于1903年的著作《東方的理想》中對“六法”的首度英譯。講座特別關注岡倉天心成書所處的印度環(huán)境,以及同一環(huán)境如何促成了英國博物館典藏員、藝術史家勞倫斯?賓揚(1869-1943)自身對“六法”的理解。本講的起始點之二是日本藝術家中村不折(1866-1943)在巴黎接受的訓練,他寫作的中國繪畫史是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這些片段將共同開啟一張思想網(wǎng)絡,正當“中國藝術”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對象浮現(xiàn)之時,這些思想也在全球范圍內(nèi)迅速流轉。

第二講  1922-1923年:董其昌在倫敦,杜里舒在北京
時至1920年代早期,已有一批不同語言的文獻試圖詮釋中國藝術的歷史。本講將關注這些發(fā)展,以及一些關鍵人物和思想如何成為了經(jīng)典,又是如何在北京、倫敦和東京等主要中心傳播的。與此同時,講座還將關注某些波及全球,且影響了藝術理解的思潮,尤其是亨利?柏格森和漢斯?杜里舒的思想,關于二人“生機論”觀點的論辯和運用真正上升到了國際性的規(guī)模。這些觀點也被蔡元培(1868-1940)和梁漱溟(1893-1988)等重要學者挪用,形成了思考藝術的新的跨國框架。

第三講  1927-1928年:潘玉良在羅馬,保羅?塞尚在上海
最后一講將關注1920年代末中國藝術所處的方興未艾的全球環(huán)境,以及藝術家在幾個活動地點間的流動,講座還將重訪這一論爭四起的年代里最著名的爭議之一。這場爭議由畫家徐悲鴻(1895-1963)激起,他撰寫的《惑》一文將被重新置于一戰(zhàn)后全球對現(xiàn)代主義的反應這一語境中,從而揭示一位常居南京的藝術家如何全然參與了串聯(lián)一系列地點的思想流動,此間,真正的 “藝術世界”也在逐漸形成。本講最后將反思如何建構一種不那么機械化的藝術史,一種能對過去的藝術實踐作出更全面考量的藝術史。

關于主講人柯律格

柯律格出生于1954年,于1983年獲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蒙古與中國研究(Mongol and Chinese Studies)博士學位。他曾于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長期從事策展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于蘇塞克斯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擔任教職。2007年至2018年間,他于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擔任教授和系主任的職務,現(xiàn)為該系榮休教授。因其杰出的學術成就,柯律格在2004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柯律格的研究和出版活動主要圍繞明代中國,同時也涵蓋20世紀及當代藝術。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他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有關明代物質和視覺文化的專著,包括《長物: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等,代表了他在這一領域的持續(xù)深挖與貢獻??侣筛耜P于物質和視覺文化的理論話語策略性地包含了兩股跨學科理論的力量,其一是以布爾迪厄為代表的社會學,其次是人類學理論,后者與上世紀末西方藝術史學界的人類學轉向互相呼應。這兩種理論話語互相勾連和支撐,將柯律格的分析帶離藝術史慣常的美學視角。同時,柯律格對文獻的創(chuàng)造性挖掘、對文本的細讀讓他的著作充盈著豐富的史料,深度解剖藝術在生產(chǎn)、流通和接納過程中的社會因素,為藝術史學界帶來了富有前瞻性且獨特有力的聲音。另一方面,以藝術的商品性作為方法論,將其流通過程中的意義流變作為社會變革的表征,也是柯律格立足明代藝術或奢侈物消費,對早期現(xiàn)代中國這一史學課題所做的重要論述。

圖、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