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聚焦“絲路與世界文明”:第七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呈現(xiàn)古絲路畫卷

時間: 2017.9.26

2017年9月25日上午10點,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拉開帷幕。來自五大洲102個國家567位藝術家的601件作品入選本屆雙年展。其中,外國作品411件,中國作品190件,涵蓋當代繪畫、雕塑、裝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體作品。除主題展外,還設有六個特展:“格魯吉亞當代藝術特展”“希臘當代藝術特展”“印度尼西亞當代藝術特展”“蒙古國當代藝術特展”以及“從丁托列托到利蘭加的藝術之旅”和“北京雙年展歷屆捐贈作品特展”。本屆北京雙年展是活動創(chuàng)辦以來首次突破100個國家參展,其中中非、斐濟、幾內亞、洪都拉斯、馬爾代夫、巴勒斯坦、巴拿馬、塞舌爾、坦桑尼亞、也門等國是首次參展。

中國文聯(lián)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中國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和林軍、張建星、趙少華等領導;徐里、郭武、張雁彬等中國美協(xié)、外交部行政司、中宣部對外推廣局、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吳為山等美術界代表;印度尼西亞、敘利亞、哥倫比亞、巴基斯坦、阿根廷、澳大利亞、孟加拉、白俄羅斯、波蘭、韓國、俄羅斯等國駐華使館人士;近200位專程來華的各國參展藝術家、部分中國參展藝術家出席并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儀式由中國美協(xié)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主持。

繪畫與雕塑為主:打造北京國際雙年展的品牌特色

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館雙年展從2003年創(chuàng)辦之初便以繪畫和雕塑為主要展陳對象。從本屆雙年展的參展作品來看,無論是展覽設置的多個主題展還是“從丁托列托到利蘭加的藝術之旅”“北京雙年展歷屆捐贈作品特展”“格魯吉亞當代藝術特展”等無疑繼都續(xù)傳承和延續(xù)了這一特點。作為北京國際雙年展的發(fā)起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大為在開幕式首個致辭中回顧到,2003年的9月也是在這個大廳,也是這個場館,首屆北京雙年展開始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那時,有一種聲音說:繪畫、架上藝術已經(jīng)死亡,北京既然要辦藝術雙年展,就應該追隨影像、多媒體和行為藝術的潮流,而不是以繪畫和雕塑為主要展示內容,十幾年過去了,北京雙年展的成績單,令國人和世界矚目。

從杜尚將小便池作為一件作品命名為《泉》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的那刻,似乎就意味著架上藝術的死亡。不僅如此,在全球化語境中,裝置藝術、觀念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新的藝術形式似乎已成為“當代藝術”的主體,成為了世界各國“雙年展”的主流形式。架上藝術經(jīng)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一直受到冷遇。但是“架上藝術是否已經(jīng)死亡?”這個問題常被探討,卻又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本屆北京雙年展堅持以繪畫與雕塑為主,征集到120多個國家的萬余件投稿,將雙年展越辦越大,越辦越熱鬧。這在體現(xiàn)北京雙年展具有吸引力的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繪畫與雕塑似乎在重現(xiàn)生機。

國際雙年展的機制由歐洲引進。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等有著悠久歷史的雙年展。中國的雙年展作為后起之秀,曾一度出現(xiàn)多個雙年展、三年展,呈現(xiàn)一股中國式“雙年展泡沫”。北京雙年展如何突出眾多的雙年展重圍,建構自己的特色國際雙年展呢?以繪畫與雕塑為主要形式是北京雙年展一貫所堅持的,主辦者認為諸如新媒體這樣的新藝術樣式雖然拓展了當代藝術的可能性,但并不因此意味著傳統(tǒng)形式的繪畫與雕塑失去其自身推陳出新的空間。藝術追求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并不代表必須采用新的媒介或新的藝術形式,正是傳統(tǒng)美術的現(xiàn)代定位可使“北京雙年展”為世界當代美術的多樣性發(fā)展作出貢獻。本屆雙年展國際策展人溫琴佐·桑福指出,中國藝術家有著很棒的藝術技巧,北京國際雙年展創(chuàng)辦之初就想如何更好的展現(xiàn)這些技巧。從本屆參展的藝術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參展的藝術雖以繪畫和雕塑為主,但是這些繪畫的材料和觀念都與傳統(tǒng)繪畫有很大不同,不僅如此,本屆參展當代藝術家作品較往屆水平顯著提升。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北京雙年展,無疑是兼容并蓄的,展覽中裝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體作品也多有涉及。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同臺爭鳴,對他們而言,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視覺語言彰顯了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更顯示出國際藝術界的融合。剛果(金)參展藝術家姆普安加認為,北京國際雙年展與其他國家的雙年展相較,繪畫與雕塑形式呈現(xiàn)更強調出了地域文化特征。

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組委會相關負責任介紹,作為制度性的展覽,北京雙年展只有堅持才有勝利,威尼斯雙年展堅持了一百多年,所以它在世界藝術的話語權和選擇權是無可比擬的。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國藝術要擴大在世界的影響力,就要堅持將北京雙年展辦下去,因為這是在國際藝壇行使話語權的有力抓手。

趨同與求異共存:601件作品交織呈現(xiàn)古絲綢之路畫卷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遥‵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在其出版的5卷鴻篇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jù)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圖上進行了標注,這一術語后來被廣泛采納。中原的絲綢、陶瓷、紙張與西域的佛經(jīng)、香料經(jīng)由絲綢之路互換,或經(jīng)駝隊顛簸而去或走海運飄搖而來,為歐亞大陸兩端的人民帶去彼此的文明。絲綢之路正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和象征。

縱觀本次展覽,參展作品大多描繪古代絲路文明遺跡、各國風土人情和象征圖像。各國參展作品以題材的廣泛性、形態(tài)的多元性、手法的多樣性精彩地回應了“絲路與世界文明”這一主題。來自古絲路沿線國家如也門、敘利亞、伊拉克,或表現(xiàn)戰(zhàn)爭后的城市廢墟,或表現(xiàn)時空的轉換,都充滿對和平發(fā)展的絲路精神的緬懷、憧憬,讓人為之動容。在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下,本屆雙年展國內外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呈現(xiàn)出寫實與浪漫、趨同與求異這兩種傾向并存的特征。往屆雙年展,國外藝術家的作品浪漫風格作品居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偏重寫實風格。本屆外國作品更多的吸收了中國元素,中國作品更多吸收了外國元素,出現(xiàn)趨同的傾向;同時外國作品依舊可以看出本國的地域特色,堅持求異的傾向。而圍繞展覽主題創(chuàng)作的各國優(yōu)秀當代繪畫和雕塑作品集中展現(xiàn),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呈現(xiàn)“絲路”與“世界文明”的時空畫卷,探尋人類文明交融的脈絡,展示文明交匯的成果,續(xù)寫世界文明融合發(fā)展的嶄新篇章。

中國文聯(lián)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屆雙年展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可謂恰逢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所說:“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絲路與世界文明”,正是旨在弘揚絲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以當代藝術形式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這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社會踴躍參與的積極回應,深刻體現(xiàn)了本次展覽對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xiàn)實關切,體現(xiàn)了參展各方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優(yōu)勢互補,人類謀求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共同夢想,構成了亙古常新的絲路精神。

本屆雙年展為滿足國外對于“雙年展作品集”持續(xù)增長的需求,專門通過外研社所屬的英國出版機構嘗試進行了首次海外出版發(fā)行,國際版作品集的正式出版進一步提升了展覽的國際性。雙年展還將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絲路與世界文明”的大展主題下,邀請策劃委員、理論家、國內外參展藝術家、國際策展人、國際藝術機構負責人等代表對“第七屆北京雙年展國內外參展作品解析”“當下國際美術創(chuàng)作與絲路精神的關系”“主題作品創(chuàng)作”“大型國際美術活動策劃與實施”等議題進行學術探討。據(jù)悉,來自海外的100多位策展人、專業(yè)機構負責人、藝術家等提交了論文,主辦方將從中遴選一部分作自由發(fā)言或即興發(fā)言。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15日。

文、圖/楊鐘慧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展覽時間:2017-09-24 至 2017-10-15

主辦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

展覽場地:1—9、13—17、19—21號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