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穿在身上的史書”: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背扇之美

時間: 2016.8.19

背扇,也叫“背兒帶”,是少數(shù)民族婦女們在趕集或勞作之時背負嬰兒的帶子。背扇不僅是實用品,也是呵護幼小生命的保護體,更是母親與孩子緊密的連接。在視生育為頭等大事的高原寨鄉(xiāng),這種包裹新生命的保護體,被視作連結(jié)親子血脈的紐帶,具有無比神圣的意義。

背扇在濃濃母愛的傾注下,被裝飾得無比精致、美麗。從色彩搭配到造型藝術(shù),這些以織、繡、染、鑲、緄工藝制成的背扇,是用愛交織成的美麗畫卷,不僅彰顯了母愛的光輝和婦女們高超的技藝,更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shù)最集中的展示。

2016年8月19日上午,由中國美術(shù)館主辦的 “情系寨鄉(xiāng)——李惠貞捐贈西南少數(shù)民族背扇精品展”于一層方廳開幕。此次捐贈項目獲批由文化部和財政部共同設(shè)立的“國家美術(shù)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這是國家對李惠貞女士無私奉獻的肯定與褒獎。

背扇:融入母愛與精湛技巧

“背扇”即背負嬰幼兒的帶子,是母親背上的襁褓與搖籃。婦女們在趕集購物、走親訪友、節(jié)日赴會、從事田間和家務(wù)勞動時用它將孩子背在背上,既可解放雙手,又可隨時照顧孩子。其不僅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勞動婦女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本民族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有形載體。婦女們用自己的慧心巧手,把對生命的呵護、對祖先的懷念以及對自然萬物的熱愛都融入到小小的背扇之上。理解了它們,也就理解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文化和情感內(nèi)涵。

以苗、侗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背扇,分別以本民族崇信的魚、桐子花、石榴與榕樹花、混沌花、蜘蛛等,暗喻陰陽相交,枝繁葉茂,子嗣綿延。同時,又附加了諸如香囊、流蘇、亮片等飾物,同樣是為了避邪護生。

西南少數(shù)民族大多沒有自己的文字,對本民族歷史的記憶主要來自心口相傳的故事傳說、詩歌,及以服飾紋樣為代表的象形圖案之中,即所謂“穿在身上的史書”。苗族背扇中,那些被稱為“彌埋”和“浪務(wù)”的抽象紋飾,即表示苗族人跨越高山大河,一路南遷的歷程。這些沉重的記憶被抽象化后定格在背扇之上,籍此熏陶后輩,傳承本民族的文化與歷史。

在中國美術(shù)館五層的中央展廳,幽雅的靛藍色背景、巨幅的貴州苗寨圖片,用木架結(jié)構(gòu)模仿侗寨民居搭建出展示區(qū),以及用竹竿懸掛起的精美背扇,令觀眾一邁入展廳便有置身于西南寨鄉(xiāng)之感。而陳列其間的古老的苗族織布機、編帶架、各種植物染料以及繡花工具,則讓觀者對這些融入了偉大母愛和巧思的精湛技藝有直觀而全面的了解。此外,展廳中還設(shè)置了背扇模型,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操作系綁。

從海外回歸祖國的民族織繡藝術(shù)

香港“?;劢逃饡备敝飨罨葚懪吭诤糜严愀鄞髮W李美賢教授的聯(lián)絡(luò)下,從美國收藏家手中收藏一批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背扇。并將其中1770件背扇,也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批送到中國美術(shù)館,作為永久收藏。本次展覽從李惠貞女士捐贈背扇中精選150余件,以饗觀眾。

開幕式上,李慧貞表示,一方面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及相關(guān)的講座等公共教育活動,讓大眾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捐贈給中國美術(shù)館收藏的背扇能流傳后世。這些背扇分別來自貴州、湖南、廣西、云南等地的八個少數(shù)民族,尤以貴州織金、納雍、黔西等地的苗族背扇數(shù)量最多、最豐富,制作年代跨越清晚期到上世紀80年代,很多寶貴的刺繡珍品如今已不可再生。

中國美術(shù)館館長吳為山表示,這個展覽的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李惠貞女士心系祖國,將寄托著千千萬萬個母親的殷殷希望和見證著她們心靈美的背扇捐贈于國家藝術(shù)殿堂,化為一泓美的清流,匯入偉大民族美的洪流而生生不息。巨川非一源,這種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合力。它以精神的美、形象的美、智慧的美、創(chuàng)造的美書寫著美麗的中國。

捐贈展以“情系寨鄉(xiāng)”為題,一方面意在通過這些技藝高超、紋飾精美的背扇,讓人們感受到西南少數(shù)民族婦女用美好情感和偉大母愛織繡起來的絢麗多姿的民族藝術(shù)。另一方面,“情系寨鄉(xiāng)”也寓示著李惠貞女士慷慨出資收藏并無私捐贈給國家惠民的人文情懷與拳拳愛國心,“她又如同一條七彩的紐帶,聯(lián)系著寨鄉(xiāng)與華夏兒女之間的情愫?!?/P>

展覽將持續(xù)至2016年9月18日。

圖、文/林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