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于渺獲“2015·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從“流通”視角切入當代藝術研究

時間: 2015.10.28

2015年10月27日下午,“2015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新聞發(fā)布會暨學術對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這是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時隔兩年再次在中央美術學院頒發(fā)獎項。2015年CCAA評論獎頒予于渺的寫作提案《從大街到白盒子,再離開…: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流通介入實踐》。

今年的新聞發(fā)布會依舊由CCAA總監(jiān)劉栗溧主持,出席的嘉賓除了擔任本次評選的五位評委:《藝術論壇》(Artforum International Magazine)發(fā)行人查爾斯 ? 加利亞諾(Charles Guarino),《藝術觀察》(Art Review)與《藝術觀察亞洲版》(Art Review Asia)主編馬克 ? 瑞伯特 (Mark Rappolt ),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高級策展人、批評家皮力,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創(chuàng)辦人、收藏家烏利 ? ???nbsp;(Uli Sigg),《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國際版)總編鄭勝天。還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王璜生,王春辰教授和上一屆CCAA評論獎獲獎者董冰峰。

首先王璜生表示,“CCAA評論獎已經(jīng)走過18個年頭,其持續(xù)的討論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以及標準,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我也有幸于2011年參與評選的工作,并獲得了很多收獲。近幾年來CCAA的新聞發(fā)布會以及相關的學術論壇、對談活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報告廳舉行,我們希望這些活動能夠更加深入地和中央美院的學生、老師,跟中國當代藝術界一塊來討論,一塊來參與,用具體的行動使CCAA在中國的發(fā)展更為引人注目?!?

CCAA總監(jiān)劉栗溧在發(fā)布會上介紹了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18年來的情況,之后評委們分別介紹了他們的評選工作。本次評委會一共審閱了26份寫作提案,這些提案的研究手段和切入點多種多樣,但從整體上提示了中國當代藝術如今面臨的關鍵挑戰(zhàn)。更重要的是,它們同時就如何應對這一挑戰(zhàn)也提出了范圍廣泛的意見和觀點。這些提案的質量和成熟度不僅給評委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表明目前中國當代藝術批評話語蘊含的巨大活力。CCAA藝術評論獎希望支持的正是這種活力的增長。

獲獎提案及評委陳述

于渺的提案將以“流通”為框架,考察中國藝術家如何在他們的藝術實踐中挪用并介入媒體,甚至是商業(yè)領域。通過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不同藝術家的策略以及戰(zhàn)術性的介入行為,作者將嘗試梳理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轉變。

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挪用廣告、報紙、超市等流通媒介或空間,將展示空間當作某種“現(xiàn)成品”展覽空間處理。他們把作品放入公共進行流通,并從中發(fā)現(xiàn)前衛(wèi)的潛能,同時完全重塑了對觀眾而言本應熟悉的各種空間。如此一來,藝術家往往身兼設計師、編輯和體力勞動者等多種角色。

隨著以畫廊為中心的展示系統(tǒng)快速發(fā)展,他們作品中包含的活力獲得了一種新的迫切性,圍繞藝術的價值以及展示手段所產(chǎn)生的價值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對話。這些藝術家始終嘗試在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下游走,并協(xié)調于藝術與商業(yè)之間不斷變動的關系。該現(xiàn)象在過去幾年間的發(fā)展和變化,及其與面對國際受眾時中國藝術家之間的關系,將繼續(xù)啟發(fā)有關“流通”現(xiàn)象的研究。于渺的寫作提案以“流通”這一新鮮的角度,作為切入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課題。從這一角度來看,她的寫作提案有可能提供更多新的資料。

2015年CCAA評論獎獲獎人于渺致辭

獲獎者于渺是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也是沈陽Temporary Pavilion的創(chuàng)始成員,現(xiàn)任OCAT當代藝術中心西安館學術及公共項目策劃人。她用中英雙語發(fā)表獲獎感言:“我獲獎的感受非常超現(xiàn)實,非常榮幸獲得2015年CCAA藝術評論獎。此刻我也不例外要說一些感謝的話,這些感謝不是客套,是我此時真實的感受。首先我要感謝烏利·希克憑的真知灼見設立了這個獎項,我感謝評委們大膽把票投給我,因為我的提案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感謝劉栗溧女士帶領的CCAA團隊在整個評獎過程中的工作。我還要感謝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先行者們,藝術批評的獲獎人,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激情的藝術家。尤其感謝我生活中的各個女性的榜樣,包括我的母親作為小說家?guī)淼膶ξ淖值拿舾校兄x凱倫史密斯女士對我的指引,感謝所有那些每日忙碌于家庭和藝術之間的朋友們,感謝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們,他們給我最長久的生活和最踏實的歡樂。我們通常用一個詞‘坐冷板凳’形容長期清苦的工作,但我認為坐冷板凳不是什么苦事,需要有長久的熱情去捂熱它,從今天開始我將開始捂熱的過程?!?/P>

2013年CCAA評論獎獲獎人董冰峰陳述提案寫作情況

董冰峰表示:“感謝CCAA兩年前給我這個獎,這兩年非常享受學術研究過程,然而也是非常痛苦的工作。首先非常抱歉,因為沒有按照規(guī)定在兩年后正出版提案“展覽電影: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我希望這本書在臺灣出版一個完整的中文版,所以我還在與臺灣出版局協(xié)商當中。‘展覽電影’在研究和寫作包括理論框架的結構上,對我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這項研究不在主流的中國當代藝術研究范圍之中。但是我認為,我們必須關注美術館以外的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包括藝術和非藝術討論,如中國過去20多年獨立電影的導演和藝術家,因此我在書中研究了很多這類案例的電影。我還把藝術現(xiàn)象、評論家的觀點也寫入書中,希望能和更多的讀者以及更多的專業(yè)界的老師交流。接下來我將抓緊出版的步伐,爭取早日接受大家的批評。”

學術對談:美術館與藝評人的關系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參與藝術批評的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究竟美術館在藝術批評的生態(tài)中扮演什么角色。他認為美術館既是一個參與者,又是一個被批評的對象,美術館通過展覽系統(tǒng),展開對當代文化、當代藝術的參與等一系列的公共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討論標準或者學術標準,是批評的生態(tài)中重要的一環(huán)。他希望從現(xiàn)場嘉賓的討論中獲得啟發(fā)。

在馬克·瑞伯特看來,藝評人和美術館就像母子關系,一開始美術館作為母親給藝術評論人很多的愛,孩子逐漸長大對母親有了反抗的情緒。但是如果美術館的工作做得特別好的話,他最終呈現(xiàn)給我們的不是一個單線的故事,而是一個多重的故事,這是美術館和藝術批評重疊的地方,即便批評人批評美術館的展覽工作,他們的任務和工作范圍其實是一樣的。

皮力認為批評工作和美術館的策劃是兩種不同的實踐,前者需要有理性文字的思維,后者呈現(xiàn)一個視覺的方式。今天批評和19世紀包括20年以前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因為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使出版成本變得非常低,而且藝術家如果受過一定的語言訓練,并不需要批評家替他寫文章,所以批評的工作成為精英內部的行為了。皮力從他自身在美術館的工作實踐說起,中國的情況有點特殊,美術館傾向于教育的功能,因此批評的理性思維并視覺化傳遞給社會的公眾,在中國是很難很難的工作,現(xiàn)在也剛剛開始。

查爾斯·加利亞諾表示美術館和批評是一體的,因為皮力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他既是策展人又是評論人。一個文明社會發(fā)展到最后,需要的東西就是藝術批評人,但是相反的來說,一個文明社會最早需要的東西可能是美術館。美術館如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人們可以聚集在一起,討論共同的問題,或者尋找歷史的共同的地方。對于批評家和美術館工作而言,他們的是角色一樣的,是藝術機構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在查爾斯看來,美術館和藝術批評是缺一不可的。

鄭勝天認為美術館開辦的展覽本身就是藝術批評要考察的主要對象,另一方面美術館本身也是藝術批評的知識的生產(chǎn)者,很多重要的藝術批評實際上是通過美術館的展覽和研究來產(chǎn)生和完善的。并結合他的策展經(jīng)驗來說明,他認為最有收獲的經(jīng)歷就是和美術館的合作,因為借助美術館的力量可以使藝術批評達到深度,所以藝術批評沒有辦法離開美術館,美術館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批評的機構。

烏利.??吮硎救藗冏钤绲乃囆g體驗從美術館開始,美術館和藝術批評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但是隨著時代發(fā)展,可能有一天藝術批評和美術館變得完全沒有關系。如今70%的年輕人從網(wǎng)絡或者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信息,往往被抓住眼球的東西吸引,越來越不看重內容,藝術批評也不能幸免。藝術批評在自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批評家,這是好事但又有風險,這可能沖淡或者壓倒嚴肅的批評或者是嚴肅的內容。因此大家從美術館或者藝術批評中獲得的知識,現(xiàn)在卻面臨很大的威脅。

此外,發(fā)布會上還公布了將在瑞士波恩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私語”,這次展覽將展出烏利·??私?50件的收藏品。烏利.??吮硎具@次展覽會更多的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如今越來越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實踐,包括內容、形式多樣化的趨勢。

文/葉圓鳳
圖/楊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