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丹托的藝術批評:阿瑟?丹托國際學術研討會(三)

時間: 2015.4.24

“阿瑟?丹托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品:從物品到理論”第三場于4月23日上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繼續(xù)舉行。本分場的主題為“丹托的藝術批評”,由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李軍教授主持。參與本場討論的嘉賓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研究員王春辰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博士以及來自西南大學文學院的張冰教授。

王春辰:藝術如何與哲學有關

王春辰首先分享了他在關注丹托過程中的理解及感受,他認為,丹托一再強調(diào)哲學對藝術有剝奪,其實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是藝術改變了今天哲學研究的某些層面,并用當今中國的現(xiàn)狀舉例,指出藝術與非藝術之間日益加深的模糊性也成為研究的焦點。此外,王春辰還提出中國的藝術史是否可從丹托的理論中抽離出來,并借鑒丹托的理論,成為一種獨立的敘事模式。

王春辰繼而分析了該如何應對藝術與非藝術的區(qū)分問題,并認為丹托并非將自己的藝術理論簡單套用在藝術現(xiàn)象批評當中,如果“藝術的終結(jié)”的思維定式瓦解掉之后,藝術將更加鮮活,也不會因為現(xiàn)成品的出現(xiàn)而導致繪畫價值的解構(gòu)或衰落。丹托的研究是一個“相關性”(aboutness)的結(jié)構(gòu),他的“藝術界”,其實是具有開放性的。

王春辰認為正是藝術界限的模糊性才使得藝術與哲學之間形成復雜的關系,哲學可以幫助分辨、理解到底何為藝術。丹托的意義就在于向我們解釋了藝術的現(xiàn)狀,而非未來。丹托把哲學引入藝術的討論中,具有建設性意義。

劉悅笛:哲學家的批評與批評家的哲學——丹托的“哲學——批評”之張力、悖論與得失

劉悅笛從更貼近哲學的角度來剖析哲學與批評的關系。他首先從2008年與丹托的對話及丹托的“三部曲”談起,由此引發(fā)思考:怎樣形成一個“哲學家的批評”?劉悅笛歸納出三種方式:其一,對分析哲學方法的一個自覺的運用;其二,丹托行動理論中“基本行動”(Basic Action)與“進一步行動”(Further Action)的哲學區(qū)分對藝術品與“不可分辨的對應物”(Indiscernible Counterpaert)的區(qū)分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三,丹托將藝術史敘事的理念橫向移植到藝術史敘事當中,豐富了他對藝術史哲學的相關闡釋。

之后,劉悅笛從相反的角度,繼續(xù)探討丹托是如何將批評哲學化。他介紹丹托受brillo box以及超長電影的啟示,藝術品與平凡物的辨析成為丹托藝術批評時的潛在主題,并試圖用美學來解釋這一問題。然而反多元主義哲學化批評與多元主義“后歷史的藝術”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上升到哲學角度,就是丹托思想中“本質(zhì)主義”與“歷史主義”之間的難以調(diào)和的悖論。進而提出了對丹托的三點質(zhì)疑:伴隨著所謂“藝術史的終結(jié)”,是否會帶來藝術批評的多元主義?丹托的批評是否偏離了批評的基本功能?批評與哲學到底是什么關系,到底是為了哲學的批評,還是為批評的哲學?最后,劉悅笛落腳于丹托對晚期中國繪畫的批評與另一種“中國藝術終結(jié)論”上,作為批評被哲學化的一個例證。

張冰:從文學的背景談對丹托的一點意見

張冰梳理了90年代以來丹托及其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被關注和研究的過程。首先陳述了她對丹托的理解。她認為丹托對藝術的關注和認知起源于布里洛盒子,同時也被這件作品束縛。而丹托在批評界地位的確立源于“藝術終結(jié)論”的有效性和沖擊力。丹托的藝術定義讓藝術品取消,后來某種程度上讓他自己的定義變成了一種觀念,藝術終結(jié)于對自身哲學本質(zhì)的認識。然而,張冰繼而指出,在理解“藝術的終結(jié)”時,可以回避消極的角度,選擇積極的方面。丹托借助了黑格爾古典哲學的“歷史主義”,最終達到在反本質(zhì)主義時代如何達到本質(zhì)主義的目的。

之后,張冰將話題引入到丹托在中國的接受。國內(nèi)文學界最早接受藝術終結(jié)思想,但并非從丹托開始,直到2001年歐陽英翻譯《藝術的終結(jié)》之后,丹托的思想才被迅速關注和廣泛接受,之后才實現(xiàn)了從“文學危機”向“終結(jié)”的語匯轉(zhuǎn)變,并指出導致這種偏差是因為文學其實是被排除在“藝術”的討論范疇之外。最后,張冰聯(lián)系當代藝術提出自己的思考,認為當代藝術盡管受到了西方的影響,但是卻沒有經(jīng)歷60年代藝術概念變化沖突帶來的緊張感,因而也淡化了那種緊張感帶來的危機感。

在下半場的討論之中,主持人李軍教授從丹托將現(xiàn)成品藝術品比喻為圣餐的觀點切入,聯(lián)系西方宗教繪畫的視角設定,指出丹托對現(xiàn)成品的討論與基督教中對圣餐、“Transfiguration”(基督變?nèi)荩┑谋憩F(xiàn)方式有一致性的觀點,并認為這種宗教式的方法放棄對藝術品視覺屬性,使得藝術品失去界限,是丹托理論的一個潛在危機。由此話題開始,王春辰、劉悅笛、張冰以及Alex Alberrro、Marry、Thomas等學者繼而從藝術體制、與宗教的關系、藝術中的自我意識、“Transfiguration”和“終結(jié)”等概念、理論批評在機制中的共謀等話題角度展開了激烈而精彩的討論。

文/王雪迎
圖/楊延遠、許帆
編/張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