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游于藝?敦煌” 武藝個展亮相北京美博空間

時間: 2015.4.17

2015年4月18日,MEBOSAPCE美博空間推出武藝個展“游于藝?敦煌”,展出藝術家武藝2010年至2014年在敦煌創(chuàng)作的部分油畫和水墨作品?!岸鼗汀毕盗凶鳛槲渌噷χ袊诺淅L畫臨摹的一部分,與他廣為人知的“新馬坡”水墨系列和在巴黎、布拉格、日本等地的旅居寫生系列相平行,是藝術家近年來所展開的一項十分獨特的藝術實踐。

在這批臨摹作品中,有兩張尤為引人注目。武藝先后完成于2010年和2014年,武藝臨摹這兩張作品的原作分別位于北魏254窟和北周428窟。從這兩幅壁畫中可以明顯的看出敦煌壁畫風格演化的軌跡。254窟“舍身飼虎圖”人物著西域衣冠,可以清晰看出印度風格的影響,畫面以土紅為底色,面部用凹凸法暈染(所謂“天竺遺法”),肌肉變色后形成白色的“小字臉”。北魏孝文帝改制后,中原風格逐漸影響敦煌壁畫。在428窟北周的“舍身飼虎圖”中,人物衣裝改為漢式為主,中國傳統的紅暈法,即在兩頰及眼瞼暈染兩團紅色的暈染法進入壁畫,底色也由土紅而變白,原來渾厚質樸的色調轉變?yōu)闈恹愼r艷。

武藝從1994年起,二十多年來數次前往敦煌,并在2010年和2014年形成兩次創(chuàng)作高峰。武藝將自己臨摹敦煌的方式稱為“意臨”,不求以假亂真,再現原作,而是以敦煌壁畫為母本,通過自己的分析、體會,從自己的角度重新演繹敦煌壁畫。這些作品以題材分,有菩薩、飛天、伎樂天,也有佛經故事。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墨,都有極強的書寫性,并充滿了武藝的個人趣味。他的臨摹大多是片段性的,尺幅不大,通常抽取原作中的一個或幾個形象,或是一個局部加以臨寫。有的可以辨識出原畫,有的在藝術家的演繹和重新組合中已無從考察。其中的一些作品將繪畫形象從原來的語境中抽離出來,安放在一個自然環(huán)境之中,使得作品獲得一種現場感,仿佛不是臨摹而是寫生的作品,《嬉戲圖》、《月牙泉》,皆是如此。

“敦煌”系列

從藝術史的角度而言,武藝的“敦煌”系列不僅處在他自身“文本之旅”的脈絡中,也勾連著中國藝術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敦煌情結和臨摹史。上世紀初敦煌石窟重新發(fā)現以來,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韓樂然、董希文、葉淺予、詹建俊等幾代藝術家都曾朝圣敦煌,并留下了風格各異的臨摹作品。武藝一再談到如果不是被這些前輩藝術家的臨摹作品所感染,他不會萌生臨摹敦煌的念頭。他的這些作品不僅是在溝通和溫習敦煌所代表的古老的藝術傳統,也是在向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這些為保護、研究和傳播敦煌做出貢獻的前輩們致敬,是發(fā)端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敦煌臨摹史在當代的延續(xù)和生長。

正如艾略特說,任何想在二十五歲之后還要繼續(xù)寫詩的人必須對“歷史的意識”有一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歷史的意識“使一個作家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地位,自己和當代的關系?!边@一點對于藝術家來也大抵如此。在談到為何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臨摹經典時,武藝說:“這是從心底里迸發(fā)出的強烈需求。在臨摹過程中,對前人的敬畏油然而生,敬畏也是一種幸福,這是在前些年從未有過的感受。慢慢體會到,在這個年齡光有本能有些不足,前人的滋養(yǎng)遠比本能豐富得多?!?/P>

對于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家而言,敦煌這個乍然開放的民族藝術寶庫提供了西方藝術之外,中國美術尋求變革的另外一個資源和路徑。它不僅滋養(yǎng)了張大千、關山月這樣在中國畫傳統內部尋求變革的藝術家,也啟迪了韓樂然、董希文等對油畫民族化道路的探索。對于武藝這一代藝術家而言,他們所處的文化和社會語境都已發(fā)生巨大變化,使他們能夠以一種較為從容的態(tài)度,以一種更開闊的比較性的文化視野來重新關照和評估自己的傳統。從《富春山居圖》,到《先賢像傳》,再到“敦煌”系列,武藝在一個更具縱深的歷史緯度上不斷調整著自身與傳統的關系,并以此厘清自身的創(chuàng)作脈絡,為下一段旅程積蓄能量。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游于藝?敦煌
展覽展時間:2015.04.18—2015.06.17
出品人:徐娟
藝術家:武藝
策展人:唐澤慧
展覽地點:北京朝陽區(qū)望京SOHO,塔1,C座,2層,1223,MEBOSPACE美博空間

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