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術館與青年文化——首屆大學與美術館論壇”(二)

時間: 2015.1.19

2015年1月16日下午14點,“第二屆CAFAM未來展”系列學術活動“思想與未來——大學與美術館”論壇第二部分“美術館與青年文化”主題討論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貴賓廳舉行。延續(xù)上午關于“大學精神”的討論,在美術館的身份職能下討論青年的文化特征以及對于美術館未來發(fā)展的啟示意義。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杭間主持論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第二屆CAFAM未來展策展人王春辰,《美術》副主編、第二屆CAFAM未來展策展人盛葳,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見分別做主題發(fā)言。

對于青年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杭間在論壇開場提到,相比幾十年前,青年在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批評、展覽策劃領域發(fā)生的作用越來越大,青年人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有其獨特敏感性,這也影響到當下美術的發(fā)展生態(tài)。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CAFAM未來展關注青年藝術發(fā)展也體現了美術館的文化擔當。

王春辰在其活躍的策展工作中接觸到各類美術館,他在“美術館重構青年文化”的主題發(fā)言中介紹了紐約新美術館、MOMA PS1、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在青年文化構建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嘗試。這些美術館都極為關注青年美術,青年藝術朝氣蓬勃的藝術特質活躍了美術館的公眾形象,繼而提升美術館在國際舞臺的知名度。美術館總是新藝術的發(fā)生場,新的藝術總是嘗試打破原有的藝術格局,具有強烈的先鋒性,這與青年文化創(chuàng)新、敏感的文化性格是契合的。因此美術館與青年文化有一種“不謀而合”的默契,也正因為這樣,CAFA美術館才能融合多方面資源、力量推出“CAFAM未來展”。

盛葳的發(fā)言主題為“從‘過去’到‘未來’——美術館的時空與政治”,他著重討論了美術館在時空發(fā)展中對于藝術的“重新定義”以及與青年藝術的關系。盛葳提出美術館的身份和職能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演進的,美術館從最初的私人空間轉換為公共空間,藏品從私人收藏變?yōu)楣舱故?,同時對于作品也是一個“確認”和“改造”的過程。手卷在中國古代是一種近距離的私人把玩方式,畫卷的慢慢展開也增添欣賞的無限神秘,如今在公共觀看下,整幅畫卷一覽無余,也就去掉了私人觀看的神秘高潮;武梁祠畫像石拓片離開實物情境也會有不一樣的圖像意義;《命運三女神》作為雕塑挪到美術館也斬斷它與巴底農神廟建筑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美術館對于作品的改造,都是為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和習慣。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盛葳也稱展出的藝術也是當代的藝術。對于青年藝術,盛葳認為不應該以年齡作為劃分標準,而應該體現一種未來傾向,同時也應該適應美術館的權力系統(tǒng)。對于二者的關系,青年藝術可以被美術館生產,但也會重新改變美術館的生態(tài)。

王見的發(fā)言引用CAFAM未來展上一位青年藝術家的話“青年藝術家是沒有未來的”開始,未來是什么?作為一個時間概念肯定是存在的,但對于藝術而言,王見持質疑態(tài)度,可能只有現在,并無未來,當下就是最好的未來。基于這樣的論調,王見十分強調美術館活動的研究性,有了研究性就有了提示,從美術館的角度才能看到藝術未來走向哪,能走多遠。同時建議從網絡等新媒體傳播渠道擴大研究度。

主題發(fā)言后,王璜生介紹了中央美院美術館在媒體傳播方面的投入力度,并提出在當下,媒體不僅是宣傳、傳播工具,同時也是一個生產機制,比如“合作公社”在未來展期間通過微信征集創(chuàng)作的“材料”和“概念”,再由藝術家完成作品并展示競拍。同時,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負責人李光輝對網絡環(huán)境的美術館提出一種危機意識,有如網購之于實體商店。

文、圖/張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