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二屆CAFAM雙年展即將開幕 展示國際青年策展力量

時間: 2014.2.27

第二屆CAFAM雙年展將于2014年2月28日至4月20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目前,展覽正在緊張的準備當中。CAFAM雙年展是國內首個以學院美術館為平臺的國際雙年展,2011年以“超有機”為主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深獲社會各界好評,并被多家機構及媒體評為2011年度中國“年度最佳展覽”。第二屆CAFAM雙年展秉承第一屆的學術基調,以“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為主題,堅持國際性、當下性、前沿性的學術方向,深入探討當代文化與藝術的發(fā)展與實驗的精神、面貌與特征。

以“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來命名本屆雙年展,其含義指向當今藝術世界的潛在思想與意識是如何主導、控制、影響、反饋藝術的行為和實踐,當“無形的手”指向藝術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時,其實已經(jīng)意味著諸多的權力話語的滲透和干預。這些恰恰是當代藝術文化需要反思與回應的,也因此通過國際化的策展人去展開“無形的手”的策展表現(xiàn),就內在地、潛在地呈現(xiàn)諸多可以討論的話語和論題。它既有藝術教育的含義,也有藝術實踐的命題,還有藝術體制化的問題,更有藝術功能與轉化新認識的論題。

如何立足學院平臺舉辦具有自我特色的雙年展,這是中央美院美術館的目標,也是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命題,第二屆CAFAM雙年展的總體策展方式將采取創(chuàng)新形式,基于藝術學院策展專業(yè)的設立及發(fā)展,及其在當代的策展活動中發(fā)揮的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本屆 CAFAM雙年展邀請六所國際重要藝術學院的策展專業(yè)指導教師為學術主持,策展專業(yè)畢業(yè)并具有較出色策展成果的學生擔任策展人,共同構成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和教學實踐及實驗意義的策展團隊,來策劃、組織、實施本屆CAFAM雙年展。因此本屆雙年展也是一屆特色鮮明的雙年展:策展團隊、藝術家精英化、年輕化及國際化程度高;六所院校在國際策展教學與實踐上影響力大;研究方向更具創(chuàng)新性、研究性和探索性,昭示學術前沿的端倪。

這是一次國際藝術院校策展教學的實踐碰撞,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胡丹潔、中國美術學院的馬楠、法國勒馬加贊藝術學院的維羅妮卡?瓦倫蒂尼(Veronica Valentini)、荷蘭大蘋果藝術機構的安吉拉?赫拉爾迪(Angela Jeradi)、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的翁笑雨以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基特?哈蒙茲(Kit Harmmonds)將在這個國際平臺呈現(xiàn)出前沿的策展實踐。

策展人名單的國際化,可通過展覽方案略覽不同院校在展覽策劃方面的教學理念,這是此次雙年展的一大看點。此外,本屆雙年展共有72位藝術家參展,分別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法國、英國、荷蘭、西班牙、巴基斯坦、黎巴嫩、泰國、墨西哥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也是一次跨越不同文化圈的藝術展示。參展藝術家中不少還是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以“情境藝術”出名的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 早在2004年就榮獲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巴羅斯獎,并于2013年榮獲威尼斯雙年展為最佳藝術家頒發(fā)的金獅獎;關注黎巴嫩當代歷史的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曾參加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紐約惠特尼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并2011年獲得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 來自美國的著名裝置藝術家馬克·迪翁(Mark Dion) 主要探討博物館系統(tǒng)的整列和物品收藏,來討論它們之中的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作品多次在泰特、MoMA等機構展出,并獲得史密森美國藝術博物館藝術獎等獎項。

這是一屆跨越地區(qū)、跨越文化的橫向策展實踐的雙年展,展覽特別強調這些策展人所呈現(xiàn)的問題、話題具有超經(jīng)驗的性質,即它們是超越當下情景、特定類型、單一學科的藝術展覽表現(xiàn);同時,作為策展,也強調它不是孤立的展覽計劃和落實,而是一種超策展的學術研究,它縱向地思考歷史,又橫向地架通不同學科知識的對話,以藝術的方式來昭示當代國際社會的關注點與特殊性。

六個策展人的方案:

胡丹潔(中央美術學院):《金枝》的密碼——巫術、鬼魂,與面孔的經(jīng)濟學;
The Code of The Golden Bough -- Economics of Witchcraft, Soul, and Faces

此次展覽的出發(fā)點是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的巨作《金枝》。這部更世不朽的人類學巨著,與本次策展主題“看不見的手”與《金枝》的用意,有著驚人的一致,便是探討各種藝術形式之間轉化的隱藏的規(guī)律。

本次展覽以結構分析的方式,試圖打開《金枝》遺留下的文化密碼,在循環(huán)往復的文化架構的傳承、錯位、重構的演變過程中,尋找“看不見”的邏輯關系與規(guī)律。藝術家本能上是在模擬對規(guī)律的實現(xiàn),完成一個“編碼”的過程,而策展人通過解構與闡釋,扮演著“解碼”的角色。正是這種編碼與解碼的互動,推動著我們藝術表達的演化。將《金枝》所描述的從巫術、宗教到科學的演變過程,與經(jīng)濟社會的價值規(guī)律進行類比,卻并非追求一個嚴謹?shù)耐茖降谋硎?,而是試圖在這種看似簡單化卻意在啟發(fā)的并置中,產(chǎn)生一種關于內在聯(lián)系的思考想象的張力。因此,展覽并非圍繞特定主題發(fā)生,而是將它們作為想象與對話的開端。

整個展覽在四個線索所構成的框架下展開,分別是“宗教與經(jīng)濟”,“貨幣與巫術”,“規(guī)則與禁忌”,“流通與循環(huán)”,它們分別象征了從自然社會向復雜的當代社會進化時各種力量間的轉化經(jīng)驗,亦是藝術可以不斷發(fā)生的敏感領域。

安吉拉?赫拉爾迪Angela Jeradi(荷蘭大蘋果藝術機構) 游戲理論
Game Theory

此次展覽的出發(fā)點是審視最廣泛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在私人之間或者“大眾”層面,審視我們溝通訊息和想法的方式——從日常新聞到前男友發(fā)布的推特消息。休閑娛樂傳媒(如一部電影)與訊息溝通傳媒(如新聞)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即便兩者的區(qū)隔確實存在過。

朱迪斯?巴特勒在《戰(zhàn)爭的框架》一書中試圖引發(fā)對“框架”的關注。人們透過“框架”去理解,但或許更多情況是,試圖理解但卻又無法理解他人的生活。巴特勒指出人們互相觀看的“框架”事實上是權力運作的結果;這是一種“編輯的潤色”,這種潤色遮蓋了闡釋,也限定了事實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樣貌。

今天,大眾傳媒、圖像、短播、文化基因以難以置信的輕松快捷速度傳遍全球,訊息可以在短短24小時之內在推特、報紙等媒介上被發(fā)布、鏈接和共享。媒體,以其千變萬化的形式成為現(xiàn)如今的一種工具,一種技術,可以被利用、挪用甚至顛覆。

游戲理論,并非一種百科全書式的研究,致力于審視歷史和當代的一小部分活動,這些活動通過游戲的形式并利用大眾傳媒的形式來消解權力的作用;這種游戲即有著空想的成分,但也不乏實際的目的。除了考察先例這一種方法外,游戲理論希望本身能夠為找到更多有意思和充滿幻想的思考提供可能性。為此,游戲理論邀請您,作為觀眾,參與到游戲理論的游戲中來。

基特?哈蒙茲Kit Harmmonds(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沒有木偶比操縱者更愚蠢
No Puppet is Dumber than its Puppeteer

美術館是物的劇場,物因展示而有所言說。包括美術館在內的所有機構據(jù)說都代表了所處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事物如何在幕后被安排,如何使物的劇場變得生動鮮活是本場展覽的主題。

但是,正如題目所表明的,無論出于何種初衷,事物一旦在公眾之地被激活,就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因此,本場展覽試圖反映我們如何看待機構中,比如美術館和媒體中的事物以及如何展示。展覽里來自美洲、亞洲及歐洲的藝術作品都揭示出我們所見所聞背后的結構與過程。

通過特殊效果的展示,這一物的劇場講述了美術館、藝術家、策展人以及作為觀眾的您的故事。對潛伏于幕后因素的清醒意識將改變我們對歷史、情境以及自身的感知方式。作品與展示本身既呈現(xiàn)出展覽的主題,同時也呈現(xiàn)出演員與觀眾,因為如果沒有觀眾,一切等同于沉默無言。

本場展覽的一個根本主題在于文化如何在權力影響下被生產(chǎn)、被框定以及被展示。其中包括經(jīng)濟與殖民的因素。在當下,類似的結構與意識形態(tài)隨著全球力量的轉換而發(fā)生相應的修改。誰在說、誰在聽、我們?yōu)楹蝺A聽特定的聲音,以及或許是,我們?yōu)楹巫云燮廴说厝タ慈ヂ牐际钱敶囆g的核心問題與主題。當代文化以復雜的方式表達自身。本場展覽則希望與這些當代文化的趨勢與潮流共舞。

維羅妮卡?瓦倫蒂尼 Veronica Valentini(法國勒馬加贊藝術學院) 關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戲形式
On Ambiguity and Other Forms to Play With

當代全球經(jīng)濟體系以及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存在和運轉處在一個更加廣泛的語境之中。此次展覽對該語境進行思考并著眼于相互關聯(lián)的影響:與經(jīng)濟直接相關的是新的主體性的出現(xiàn)。就主體性而言,藝術作品可以被解讀為一種場所,藝術家與觀眾的主體性、機構與策展人的主體性都在其中被檢索、被理解以及被闡釋。展覽致力于闡明那些存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征之中,以及思想、欲望、行動和語言之中的表現(xiàn)和關系。藝術作品規(guī)避以上的種種控制機制又與它們密切相關。諸多因素作用于藝術的活力,引發(fā)解放意識,提供有助于接近藝術作品的闡釋。

通過將各種展覽形式作為政治、社會、性別與想象阻力的潛在例證,展覽希望提供契機,使他者、少數(shù)人和被遺忘者的策略得以增加實現(xiàn)的可能性,并鼓勵人們對那些我們已經(jīng)欣然接受的策略進行反思。此次展覽以語言和其他無形且流動的形式(如身體、情感)的有效運用和表述,以及這些流動形式在當代語境中的傳播與流通方式為基礎。同時,模糊性,作為語言、文本性和交流的一種本質現(xiàn)象,不僅在語義的層面而且在策略的層面上都成為此次展覽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的特點。此項目強調藝術家與文化概念的關系、與再次利用特定陳述的關系;突出科學的、推廣的或收藏的方法,凸現(xiàn)知識傳播與普及的過程。

“關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戲形式”這一展覽所匯集的作品,利用語言和交流的不同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出探索性“空間”,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層級在其中清晰可見。

翁笑雨(美國加州藝術學院) 物的議會,抑或,在持續(xù)迷惑的好奇中漫步 
Parliament of Things, or, Wandering in a Continuously Bewildering Wonder

《物的議會》以超現(xiàn)實主義的魔幻思考以及馬賽爾?杜尚變戲法般的策展策略為出發(fā)點。這部分的雙年展將焦點放在展覽策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交叉口上,探討“挑選”、“排列”、“組織”、以及“陳列”等策略如何以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在策展實踐和藝術表現(xiàn)中碰撞穿插。有別于傳統(tǒng)的分類學,尤其是在現(xiàn)代博物館學實踐中被廣泛采納的歸類體系,這些藝術實踐并不通過挑選和分類來建立秩序。恰恰相反,它們有意尋求秩序崩塌破裂的邊緣,強調對立理性與晦澀,明晰與混沌,現(xiàn)實與虛構之界限的岌岌可危。以其異質的方式,這些實踐批判性地反饋了我們當下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從生產(chǎn)性到選擇性的根本轉變。

這部分的展覽具有一抹魔幻的色彩,指向對知識本身所謂真理性的懷疑姿態(tài)。如果說現(xiàn)代性靈巧的雙手賦予了“闡釋”以特權,使事物自身的存在隱藏在含義的秩序之下, 這里所呈現(xiàn)的藝術創(chuàng)作,便如同另一雙無形的手,將事物本身的權力歸還。藝術家們將事物,即信息、文件、現(xiàn)成品、圖像和物件等從其現(xiàn)有的表現(xiàn)形式中釋放出來,給予其空間讓它們組織自己的議會。更重要的是,“藝術家之手”的無形性體現(xiàn)出一種撤銷人類主觀性的愿望。通過取消強加于事物之上的主客體二元論,其它的詮釋才變得可能。

展覽鼓勵觀者對雙年展命題所提出的關鍵詞,即“無形”、“手”和“姿態(tài)”以及參展藝術家所探索的話題之間進行自由的聯(lián)想。這些話題包括“事物如何策劃自己”,“如何不被看見以及圖像與它們不忠的宿命”,“一段偶發(fā)的(藝術)歷史,或一個意外的博物館”,以及“在未知的必要性中真誠地穿梭”。展出的作品在常常疏遠的概念之間引發(fā)詩意與臆想的摩擦,比如偽科學和傳統(tǒng)陳列方式,狂亂的手部動態(tài)和現(xiàn)代抽象主義冷靜的分析,表演和審訊,旅游紀念照片和檔案材料,生命的進展和博物館的收藏等。參觀展覽的過程同時需要觀者身體的移動和思考的投入,這樣的體驗仿若在曠野中好奇地漫步。盡管展覽在其心理地域般的迷幻圖景中開辟出諸多進入的小徑,《物的議會》并不試圖解密,而是制造更多的密碼。

馬楠Ma Nan (中國美術學院) 博物館地下室
The Museum Cellars

為了度過生命中的某一天,人們來到博物館尋找一個繆斯之物。展示空間敞開,而地下那迷人的龐大庫藏卻上了鎖……

島嶼
開放的展廳如同水面上各自分離的島嶼,從地下室臨時調用的物體被聚集整理,露出水面形成暫時的景觀。

地庫
密集封存的未展示物,仿佛沉默的大陸涌動著潛在的能量,等待被激活。而錯綜的地庫如海床般相連,以宇宙的格局收羅著關于世界的一切。這里是實驗室、迷宮、狂歡節(jié),一個隨時可以感應召喚的勢量場。

潮汐
“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博爾赫斯
島嶼浸泡在豐富的海洋介質中,而那潮汐的非規(guī)律現(xiàn)象,飽含征兆。未被化約的公共空間造成聲音、圖像和概念的相互侵略和占領。我們于是想象遠方和別處,那不存在但已知的烏有之鄉(xiāng)。

然而,博物館地下室那尚待開發(fā)的符號和物的日常,它存在,但仍然未知……

 

總策劃:潘公凱、徐冰
藝術總監(jiān):王璜生
學術主持:易英
統(tǒng)籌:王春辰
策展人(排名不分先后):安吉拉. 赫拉爾迪、胡丹潔、基特.哈蒙茲、馬楠、維羅妮卡.瓦倫蒂尼、翁笑雨
指導委員會:安.德梅斯特、高士明、侯瀚如、里.馬爾科普洛斯、維多利亞.沃爾什、余丁、伊夫.奧佩提塔洛

主 辦: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參與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法國Magasin美術學院
荷蘭Appel美術學院
美國加州藝術學院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4/2/2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