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段君對話馬六明: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行為藝術

時間: 2012.11.29

2012年11月28日晚6:30,由中央美術學院空白詩社主辦的講座“段君對話馬六明: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行為藝術”,在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F1-109教室開展。段君和馬六明兩個人均來自湖北省。段君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自2003年起主要從事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展覽策劃,以及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歷史與理論研究,而馬六明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是中國當代藝術家。

講座伊始,段君按時間順序分別介紹了20世紀90年代的幾件有代表性地行為藝術作品。第一件是邱志杰的《重復一千遍的蘭亭集序》,是用毛筆在同一張紙上寫1000遍《蘭亭集序》,同時用錄像機記錄前50遍。藝術家認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只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的結果,而忽略了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的場景,藝術家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能讓人注意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他提到這件作品到五十遍的時候,已經完全黑掉了,邱志杰把它命名為“書禪”,禪宗經常會追求一種無意義的境界。段君說自己之所以提這件作品是因為邱志杰用了五六年才完成,并且這件作品提示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行為藝術的一個線索,即以無意義的重復勞作揭示其中的一些過程,段君提到,“20世紀90年代的行為藝術跟今天的行為藝術有比較大的變化,但它奠定了今天的很多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線索?!彼e了孫平1992年《發(fā)行股票》,講到當時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背景,以說明行為藝術家注意到了藝術的商品化,由此道出行為藝術對時代的反映及敏感。

接著段君談到了蔡國強1993年在中國嘉峪關“延伸長城一萬米計劃”的行為藝術,爆炸15分鐘,在長城的終止處,炸藥的爆炸點向沙漠延伸,并與旁邊的鐵軌平行,在他點燃引線的時候,滾滾的火光沖天而起,和疾駛而來的火車并行向前推進,作品用了600公斤火藥,夜晚的火焰非常漂亮。段君認為蔡國強非常地重視中國傳統(tǒng)的視覺圖像,是參考中國傳統(tǒng)里面的龍脈,把龍脈中的一種氣沖到宇宙中。蔡國強喜歡對宇宙進行思考,他根據當時新聞報導,宇航員在月球上只看到地球上的長城,這個人為的建筑物,表達一種人定勝天的概念。蔡國強想擺脫一種思維,從宇宙上看這個爆炸比較渺小而在地面上是非常的壯觀,這涉及到老子所說“大和小”的概念。他不是做給地球人看,而是給外星人看,在現在看來很可笑,段君認為蔡國強想通過這個可笑的行為讓我們擺脫常規(guī)思維,在思考人和外星人的關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段君還認為20世紀90年代行為藝術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徐冰在1994年創(chuàng)作《文化動物》,這一作品以調侃方式反諷當時中國前衛(wèi)藝術界崇尚西方的現象,同時也讓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話語權之間的關系進行思索。

之后段君便請馬六明講述曾經在北京東村的故事,很詳細地介紹了芬·馬六明系列作品、在國外參展的行為藝術作品以及在長城上的行為藝術。另外介紹了一些在東村一起生活的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其中特別提到了張洹在1994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十二平方米》,渾身涂滿魚油和蜂蜜的藝術家坐在一個很骯臟的公廁中達1小時,蜂擁的蒼蠅貪婪地圍繞在他身上。之后段君補充說到,以前和馬老師交流中也提到張洹做這個作品的過程中,有幾個村民進來過,有一個村民進來嚇一跳,嚇出廁所,而另外有一個村民走進公廁所時看到,并不覺得奇怪,上完廁所就走了。

段君總結道,這些作品映射了北京藝術東村、甚至其他地區(qū)的生活狀況,在如此惡劣環(huán)境中頑強生存的意志力,同時也是今天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當時的行為藝術家都在使用自己的身體,但是馬老師找到了自己身體的獨特性,找到自己的特別屬性,他以此表達個人的感覺、個人化的生存境遇和意識。這涉及到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對于“存在”或“生存”的意識,其中包涵“存在”這個概念本身,這是段君認為的行為藝術之核心。另外段君還提到80年代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偏于理想主義,而90年代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相對個性化。

在提問環(huán)節(jié),觀眾們對馬六明頗感興趣,踴躍提問。馬六明提到自己其實一直在繪畫,其實自己的繪畫要比行為藝術更努力,只是自己行為藝術的蓋過了而已,也參加過很多的繪畫展覽,別人基本上記不住他的繪畫,他自己略加分析了原因:年輕沖動,喜歡很多人關注自己的感覺,但自己也喜歡安靜。他說:“自己能很沖動地做行為藝術,同樣也能很安靜地在一邊繪畫,自己也一直在思考繪畫方面的事情?!倍尉a充道,目前大家看到馬六明先生的繪畫作品很少,但是他的作品一直都有透露出對“存在”或“生存”這一線索,關注人身體的流逝和存在。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行為藝術需要能量,大家也可關注到他跟當年的身體也很不一樣了,所以他的繪畫主題一直在轉變。

接著觀眾問到行為藝術的走向,對此馬六明老師認為,吳專山他們這一代行為藝術家都有其對抗的基礎,所以行為藝術在80年代的對抗性比較強,90年代仍然有很強的對抗性,只不過它的對抗不再那么直接,而是轉換到身體以及自我的經驗感知上。2000年以后可能對抗的基礎弱化了,今天的行為藝術的創(chuàng)作更加多元,很難預測行為藝術的走向更加的智慧化,很難說它的方向是好,還是不好。從歷史來看,很多好作品大多出現在社會大轉變過程中,矛盾激化的時代。

還有觀眾問道,做行為藝術時能多大程度上把身體當作一種藝術語言,行為藝術需不需要技術基礎?馬六明老師是這樣回答的:“其實我們中國沒有一個做行為藝術是在美院里面專門學習,很多的人學習的是油畫,雕塑,可以說,我們沒有基礎。在做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種體會,這體會跟行為是有關系,比如說現場的行為藝術分開始、中間和結束的時間性過程,在行為藝術里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在現場過程中會有偶發(fā)性,如何把這控制好,需要一定的經驗?!?/P>

藝訊網記者:陳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