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自西徂東:20世紀中西藝術批評的視野與方法”研討會于美院召開

時間: 2018.5.14

2018年5月13日上午,“自西徂東:20世紀中西藝術批評的視野與方法”暨《20世紀中國美術批評文選》、《20世紀西方藝術批評文選》新書座談會于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兩本新書的主編——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殷雙喜教授(《20世紀中國美術批評文選》主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世界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沈語冰與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曉劍(《20世紀西方藝術批評文選》主編)出席研討會。此外,參與研討會的座談嘉賓還有(按姓氏字母排序):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副館長曹慶暉、中央美院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蔡萌、中央美院研究生院教學部主任葛玉君、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郭紅梅、著名藝術評論家賈方舟、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美術》雜志副主編盛葳、中央美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于洋、中央美院人文學院教授于潤生、中央美院學報《美術研究》副主編張鵬、中央美院藝訊網(wǎng)主編章燕紫、中央美院助理研究員趙炎。

20世紀:“真正批評的時代”

在西方,20世紀被藝術批評史家譽為真正“批評的時代”,阿波利奈爾、羅杰?弗萊、本雅明、赫伯特?里德、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哈羅德?羅森伯格、約翰?伯格、阿瑟?丹托、漢斯?貝爾艇、羅莎琳?克勞斯、西奧多?阿多諾等大批批評家的涌現(xiàn)及潮流迭起的藝術運動,形成了一股精彩紛呈的藝術景觀;20世紀也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大變革時期,與此同時,經(jīng)歷過文革后又受過專業(yè)學院教育的年輕一代藝術家受到西方哲學、美學思潮等影響,對一切新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都充滿渴望,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批評互動緊密,藝術批評界呈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景象。

《20世紀中國美術批評文選》一書主編殷雙喜教授介紹了此書的結(jié)構(gòu),本書拋棄了單純以時間線索整理的思路方式,而是采取“藝術思潮與爭論”、“藝術展覽與評論”、“藝術批評與理論”三大專題的編組方法,初步呈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美術批評發(fā)展的概略路徑。殷教授表示,如果沒有前人批評史的理論而去研究藝術批評就等于是“無源之水”。

《20世紀西方藝術批評文選》是以“批評的典范”與“批評的理論”兩編涵括20世紀西方各個時期的代表性批評文論,使讀者在領略西方批評的典范之作的同時,深入透析藝術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此書的主編之一沈語冰強調(diào)了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獨立性,正如古代藝術往往與政治相掛鉤,近代藝術又成了市場爭奪的焦點,那么如何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和制約的理想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皩W術需要獨立性,而文獻則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沈語冰進一步指出,“文獻編撰過程中,需要對學術有敬畏態(tài)度。”;本書另一位主編張曉劍提到了文獻積累的重要性,“學術研究需要重視前人文獻”,而如今市面上純粹的藝術批評文獻是非常少的,因此本書的出版顯得尤為重要。

賈方舟認為,20世紀藝術批評的盛起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有著緊密關聯(lián)。沒有羅杰弗萊就沒有后印象派,沒有格林伯格也不會有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概念,“正是有了這些批評家的參與才藝術帶來巨大的活力?!睂τ诋敶乃囆g批評,在賈方舟看來,當代的批評家更像藝術家,因為批評家直接面對的是藝術品,而藝術家直接面對的是“客觀對象”。

當代:藝術批評的失語與困境

當代藝術批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有人斷言,批評時代過去了,當下藝術正處于一種被資本所控制的時代。那么在資本、自媒體、多元化時代之下,批評的獨立性如何保存?當代藝術批評真的失語了嗎?對過往20世紀批評文章的編纂和回顧對當下又有何意義?現(xiàn)今人人皆可發(fā)聲則等同于“無人發(fā)聲”的局面,業(yè)內(nèi)有人直呼“當代藝術批評已亡”。于潤生指出了當代藝術批評的這種困境,他認為,批評一旦進入批評史,就像進入博物館的作品一樣失去了其本身的在場性與當下性,網(wǎng)絡時代反而無法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批評作為一種溝通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中介”作用也開始失效,藝術創(chuàng)作對批評的依賴也逐漸減少,甚至有些創(chuàng)作都走在批評前面。

對此王春辰教授則認為,網(wǎng)絡時代“無需擔心讀者去寫作”。盛葳則指出當下藝術批評危機導致了兩個結(jié)果,一是藝術批評被歷史化、理論化,從而進入高校學術領域,而無法在公共領域被進一步有效的延伸;另一個結(jié)果則是由網(wǎng)絡帶來的新的藝術批評范式的建立?!叭艋诂F(xiàn)代主義層面來談,各種網(wǎng)絡批評當然不是我們常規(guī)意義上的批評,”盛葳表示,“未來的藝術批評是否有一種新的范式呢?這是我們無法預計的,也許網(wǎng)絡會帶來一種全新的批評模式?!壁w炎也認為,如今的美術史研究開始傾向一種“批評式美術史”的發(fā)展,這也可認為是批評的一個拓展。

此外,研討會現(xiàn)場有數(shù)位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他們從教學層面出發(fā)談到,目前國內(nèi)缺乏批評史論的教材文學,這兩本批評選集的出版發(fā)布是非常及時的。比如邵亦楊認為,這兩本書不僅是批評集,更是一本理論集;張鵬表示,經(jīng)典教材的梳理與編撰對于學生的學習與進步極為關鍵;郭紅梅以其近期策劃的“徐悲鴻大展”為例探討對于經(jīng)典文獻梳理的重要性,她表示,這兩本書的不是簡單的文章梳理,而是一種“史學家意識的編撰”;曹慶暉提出,教材固然重要,在當代更需要重視圖書館大數(shù)據(jù)的建立;于洋教授談到對批評史的背景的研究不是獨立的,每一段批評史皆可帶出一段藝術史背景;葛玉君從研討會主題“自西徂東”談起,強調(diào)了兩本書的重要意義;作為中央美院的學術媒體網(wǎng)站藝訊網(wǎng)的主編章燕紫,則表明了網(wǎng)絡時代下網(wǎng)絡媒體的學術態(tài)度,要堅持發(fā)表有質(zhì)量的批評文章。

作為由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中心和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資助的出版項目,《20世紀中國美術批評文選》、《20世紀西方藝術批評文選》兩本批評選集的發(fā)布,某種程度上以最簡潔的方式構(gòu)成了我們觀察20世紀中國、西方藝術批評歷史軌跡的線索,對當代藝術批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林佳斌
圖/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