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喻紅的“目擊成長”:歷史的限定和個體的偶然(二)

時間: 2010.3.11

喻紅既目擊了中國當代歷史,也目擊了她和她女兒作為個體的生活。把她和中國的故事一個挨一個的放在一起,不僅在視覺上也在理論上建立起相互的關系。通過這些作品把集體和個人的記憶糾結到一起。在中國大陸,現行政治嚴重的改造著歷史。因此,這不是一種穩(wěn)定的結構,而是一個保持長期流動性的相當易變的結構。

對圖片的使用與繪畫對現實生活的表現產生關系。風格樣式的理論支撐來源于喻紅所接受的訓練。繪畫屬于重建,記憶和想象的領域。攝影正如Roland Barthes在Camera Lucida中寫的:“機械地重復那些永遠可不能重復的存在”。它再造現實但又并非它原有的意義。對于畫照片,喻紅既強調她作品的現實性,也強調給作品賦予含意?!皩ξ襾碚f,有一個裝滿形象的相冊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在選擇照片和描繪照片的過程中,我才會把記憶和情感放進去?!碑敭嬜约赫掌臅r候,她把自身和意識重新溶合在一起,與Barthes 確信的攝影的核心完全背離。

把表現喻紅和劉娃在同一年齡——兩歲,四歲,六歲的精彩場面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家的基本觀點。她們兩人都是小女孩,大聲尖叫著,在公園里玩耍,去上學。然而,迥然不同的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鑄就了兩個個體完全不同的命運。

喻紅1966年出生于北京。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潮中,她的父母給她起名為“紅”(紅色),一種彌漫著強烈革命熱情的色彩。“喻紅兩歲”穿著皺褶裙子,佩戴著兩個毛像章;一個小的,一個大得不成比例(圖1)。劉春華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被復制在像章中心。閃閃發(fā)光的彩色花瓣像太陽光一樣環(huán)繞在周圍。從這個小女孩愉快的表情和自信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對這個飾物十分自豪?!斑@個像章非常漂亮?!?nbsp;喻紅說?!澳菚r一個在我媽媽工作的出版社里干活的印刷工特地為我做的?!币粡堖x自《人民畫報》的圖片標題是“慶祝革命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出版”配在繪畫(圖2)旁邊。詳細說明并強調了這個紀念章圖像的重要性。圖片中的慶祝聚會參與到年幼的喻紅天真的興奮中。

喻紅的媽媽手拉著女兒并沒有流露出同樣的熱情。她自己是一個畫家,一個知識分子,高振美對當時的政治熱情做出的表示只是戴著一個和喻紅一樣的小像章。她皺著眉的臉上,充滿了憂慮和不安。喻紅為她碩大的像章而驕傲地走著,而高大的媽媽卻本份地戴著一個小像章,這中間的矛盾顯示出人們因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歷史地位而對現實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對于喻紅來說,文化革命是她認知的全部。但對于她,1940年出生的媽媽來說,這只是必需忍受的毛時代中國紛擾歷史中的另一個章節(jié)。喻紅正在為像章的外在美感而興奮,而另一方面,媽媽除了敘述圖解的含意之外,什么也幫不了。

與之相對比的是“劉娃兩歲”,流露出一種肯定,平靜,也有些滿不在乎(圖3)。這是1996年在喻紅畫室里的景象。在毛主席巨大的畫像背景前,劉娃躺在現代辦公沙發(fā)椅子上睡著了。 “這幅畫像是文革時期的,” 喻紅解釋說。在毛澤東個人崇拜頂峰時期,每個家庭都有一幅這樣的畫像。毛主席被尊為偉大領袖和楷模。劉娃不能不關心。對她來說,他只是畫像上的一個面孔。像在她的很多作品中一樣,喻紅加入了反諷的一筆——一個紅靠墊,劉娃就睡在上面。這個小女孩舒服地躺在革命果實上。

今天的革命成果,在過去是資產階級惡魔。和“劉娃兩歲”相配的圖片選自《人民畫報》(圖4)。這個圖片特寫了北京近郊新建的別墅區(qū)。“住這樣的房子是每一個人的夢想,” 喻紅說。今天資產階級的渴望和喻紅小時候整個城市鄉(xiāng)村的社會公有化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對比??梢钥隙?,如果毛知道劉娃在夢想什么,決不會和她在畫里一樣輕松悠閑地休息。

“喻紅四歲”時是1970年(圖5)。這個小女孩左手拿一朵花在大聲尖叫。又一次戴著毛像章——雖然這次的大小更正?!驹谑_下,這是守衛(wèi)在紫禁城門前兩個特殊石柱中的一個。從這個環(huán)境來看,這是對狂熱地背頌“毛主席萬,萬萬歲”頌詞的一種短暫心理轉變,歡呼聲在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成千上萬名紅衛(wèi)兵們中間回響。選自《人民畫報》的圖片與畫之間的聯系也同樣成功。照片是成群的紅衛(wèi)兵,每個人都沉浸在各自的政治狂熱中。他們的面部表情和小喻紅驚人的相似。雖然原因不同,但紅衛(wèi)兵和喻紅都處在高度的幸福中。當紅衛(wèi)兵為他們熱愛的領袖狂歡時,喻紅在為她自己的生活而慶祝。

繪畫的構成結構奇妙地出人意料。小喻紅站在那兒,與畫面的直邊平行。與之相關的巨大大理石柱像是要倒下來。中國歷史——這些柱子是基本的象征——在那時正處在動蕩之中。這個國家正在全面混亂的邊緣,就像這個高聳的石柱可以把這個小女孩壓碎,而她卻隨時都在無憂無慮的幸福中。這是個預兆,幾個月后喻紅的父母被分開送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通過這個柱子,喻紅把焦點集中在歷史的不可知,不可控和它們與個體的沖突上。同時,它明顯地向中國中心世界暗示一個小女孩在那個時刻正在成長起來。

與喻紅相對隔絕的成長過程形成對比的是劉娃所經歷的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和她成功的有資金基礎的父母?!皠⑼匏臍q”描述的是1998年全家在埃及旅行。這期間她父親正在西班牙休假,因此全家可以一起旅行。在“喻紅四歲”中,我們看見一個小女孩站在古代文化紀念碑和象征符號前。就像喻紅垂直的身體與石柱相呼應一樣,劉娃姿勢的三角形也與金字塔的造型相呼應。這是一種適當而非沉悶的關系。然而大理石柱高聳入云在喻紅之上,而劉娃的形象卻使這些巨大的金字塔顯得矮小。既使獅身人面像的頭部也比劉娃的小。與其說這個古代建筑在充滿威懾力地壓迫著她,不如說是在支撐著她。劉娃看上去像要飛起來,像要被把她裙子輕輕吹起的風帶走。這幅畫的氣氛里顯示出有限的自由。

與此對比的是《解放軍畫報》的圖片,消解了正面的聲音。它描述的是1998年夏天蹂躪中國,影響兩億四千萬人口并造成數千人死亡的大洪水。這不小于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wèi)兵造成的死亡慘案。當埃及巨石建筑正在瓦解著過去輝煌的遺跡時,“鋼鐵長城般的解放軍戰(zhàn)士”——就像圖片的標題一樣,正在創(chuàng)造著人間偉業(yè)。今天,前者是一種愉悅和消費的對象,而后者是與無數現實生活作斗爭,保衛(wèi)寶貴耕地的工具。喻紅沒有機會逃離大災難的現實。今天正在與國際接軌的中國能夠確保在洪水對農作品造成破壞時,不至發(fā)生普遍的饑荒。這種國際化的環(huán)境使劉娃漸漸地成長起來,有可能探索長城以外的世界。

“喻紅六歲”是1972年,被毛指定的接班人林彪政變失敗后(圖8)。這時,喻紅剛剛從和媽媽一起呆了兩年的郝家府回來,這個村子是高振美“下放”接受勞動教育的地方。媽媽的痛苦經歷被喻紅很好的隱藏起來。她陶醉于英勇,正直的英雄宣傳故事。這種情緒準確地在繪畫中反映出來。喻紅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家里的書桌前。占背景絕大部分的是宣傳畫“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喻紅抬起頭,目視遠方沉思。很明顯,這個女孩并不是在解一道難解的數學題?!拔铱偸菈粝胫鯓映蔀橐粋€女英雄,我是一個好夢想的人,一個理想主義者”她回憶說。

選自《人民畫報》的圖片和畫放在一起。毛和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里查德.尼克松會談。在平時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孩子們接受的是鼓動他們去消滅資本主義惡魔,而政府卻不知羞恥地接受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從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看,與尼克松總統(tǒng)的會談是領導者與革命的背道而馳和道德腐敗。當毛與尼克松誠懇地一起品茶時,喻紅正在扮演著她自己的鏟除一切敵人的革命角色。增加諷刺意味的是,毛的面部表情與喻紅的幾乎一樣。他們是在想同樣的事嗎?喻紅明顯的地暗示出尼克松訪華的歷史結果一定會影響她的生活。

“劉娃六歲”和“喻紅六歲”形成鮮明的對比(圖9)。在2000年,觀眾不會看到一個夢想著扮演未來社會主義英雄角色的小女孩,而是一個精力充沛,在正在成長的資本主義環(huán)境中樂此不疲的孩子?!皠⑼薏恢廊魏侮P于革命的思想,她只知道無憂無慮的快樂?!边@個女孩的形象占據了整個畫面。她站在草坪上,熱情地抱著一個大足球,好像在說“如果你能就來拿吧?!眲⑼抟蚕裼骷t六歲時一樣在面對觀眾時并不躲閃。她盯著照相機鏡頭。一條長長的影子投在草地上,這是站在觀眾這邊有利位置的攝影者留下的。可能是他,也可能是她,一種直接的互動被創(chuàng)造出來。 

與這幅畫相對應的圖片選自《上海畫報》,這里的人們正在做著休閑活動(圖10)。他們在一個小街心公園里鍛煉,這樣的公園分散于中國各個城市中。健身已成為中國城市居民的首選。能夠付出時間,敢于從事這種明顯帶有資本主義意味的活動也是一種現代奢侈,它能獲得人們的驚嘆。這個老女人正在劈叉,與畫中劉娃在休閑時流露出的同樣的高興快樂和無憂無慮的幸福相呼應。特別是在休閑是,明顯地呈現出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是怎樣影響個體的生活。毫無疑問,這在喻紅差不多30年前的革命計劃中是不允許發(fā)生的。

總的來說《目擊成長》記錄了兩個人的成長過程。對喻紅的描述含有自我反思,而劉娃的是記錄自然。在這兩個個案中,喻紅保持了在觀察和描述人或事時遠離中心的有利位置。通過聚焦于女性而非男性的家族血統(tǒng),喻紅挑戰(zhàn)了父權制。在這個系列中,敘述者(喻紅)主人公(喻紅,劉娃)配角(喻紅的媽媽,妹妹,姥姥)都是女性。喻紅把一個出色的女性對世界的見解展現給觀眾。有一點非常明顯,這個系列的舞臺裝置是由男性成員,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設計的。

在歷史的結構中,女性生活通常只有在與她們的父親,丈夫或兄弟的對照中才能被直接接觸到。喻紅展示了一個被外部世界迅速影響的女性生活。她的女性們所做的遠遠超過頂起半邊天;她們不需要男性支持堅定的站在那里。作為一個藝術家,喻紅以她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她丈夫——著名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小東——的支持而存在。雖然他們兩人都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但是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他們的藝術是完全不同并且相互獨立的。

《目擊成長》的每一幅畫在大框架下都是微妙而感人的。喻紅有意回避喧囂社會環(huán)境的聲音——她的當代中國同事們趨之若鶩的——而是關注與她自己的經歷和優(yōu)勢。通過個人的多棱鏡,去看待社會并涉及曾經在某地某時影響過她的事件?!赌繐舫砷L》帶領喻紅的觀眾踏上自我反思之旅。用如此直接和私人化的方式把個人經驗和世界觀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幾乎不可避免地去思考自己的境遇。雖然是聚焦于她自身,但喻紅卻將其拓展和延伸。她的作品并不是一個僅僅局限于作品本身的孤島?!袄L畫是我交流的最佳方式,通過它們揭示出我的所思所感”。

——原載《藝術》雜志 2003年9月